|
大熊貓,一般稱作“熊貓”,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動物之一,數(shù)量十分稀少,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色為黑白相間,被譽為“中國國寶”。 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現(xiàn)存的主要棲息地在中國四川、陜西等周邊山區(qū)。大熊貓憨態(tài)可掬的可愛模樣深受全球大眾的喜愛,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成立時就以大熊貓為其標志,大熊貓儼然成為物種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國作為外交活動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目前熊貓歲數(shù)最大的一只叫佳佳,37歲了。 1999年大陸贈送給香港大熊貓名,是大陸與香港的友好象征。2015年7月28日,香港海洋公園為雌性大熊貓“佳佳”過37周歲生日。 當天,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公布,“佳佳”刷新了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榮譽,成為“迄今為止最長壽的圈養(yǎng)大熊貓”及“最長壽的在世圈養(yǎng)大熊貓”。據(jù)介紹,大熊貓37歲的年紀相當于人類110歲高齡。 與黑熊不同,熊貓無冬眠的習慣。 熊貓的消化系統(tǒng)仍然是食肉的,所以它要依賴腸道細菌來消化纖維素。小寶寶熊貓要從媽媽的便便里獲得這些腸道微生物。 一只熊貓一天要吃14公斤的竹子,一只熊貓的重量差不多是兩個成年人,那么折算成人,相當于每天要吃7公斤的飯。 由于每天要吃那么多,大熊貓每天跑40趟廁所。 熊貓為了節(jié)省能量消耗,一般宅著不開party, 而且避免在陡坡地帶活動。 熊貓的大圓臉是吃竹子吃的。為了嚼竹子,必須要有很多咬合肌,于是把臉生生撐大了。熊貓在2-2.4百萬年前開始吃素。而在7百萬年前是雜食的。 基因研究發(fā)現(xiàn)熊貓的吃素源于鮮味味覺基因的喪失,讓它嘗不出肉鮮味來。于是熊貓開始接受素食。基因的改變估計發(fā)生在4.2百萬年前,而化石證據(jù)表明熊貓至少在7百萬年前就開始吃竹子了。這表明雖然熊貓是2百萬年前開始做和尚的,但是在此之前已經(jīng)有吃素的準備了。
熊貓在野外可以接受25種竹子中的任意一種,但在熊貓的生活地帶能廣泛生長的竹子只有幾種。 竹葉是最有營養(yǎng)的部分。由于同一種竹子往往同步開花凋亡,熊貓必須要有至少兩個品種的竹子吃才能避免餓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