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短暫。時間寶貴,請大家每天認真學習艾灸配穴,做有效果的艾灸!有質量的養(yǎng)生 夏天到了,最最讓人難受的,就是濕氣了,大多數人一到夏天就會有全身乏力、疲倦,甚至失眠,沒胃口,心煩、口舌生瘡,大便便溏,等癥狀,其實這大多是因為濕氣重引起。所以一旦發(fā)現身體有點疲倦,就一定要重視,去開始進行祛濕調理。 分享開始 艾灸作為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最古老的醫(yī)療方法之一,因其具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等作用,受到幾千年的傳承和應用,濕氣就是存在身體的不能陽化濕導致的,艾就是最好一個除濕方法,只要艾灸對了除濕的穴位和經絡,濕氣就不那么可怕了。 艾灸祛濕的主穴 關元穴 關元穴是人體要穴,其位于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因為濕氣最傷人的元氣了,所以首先要灸關元,治你的本。 艾灸時間一般在30分鐘既可,時間白天晚上都沒有問題;可以一周灸一次。 中脘穴 中脘穴是脾胃的募穴,濕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脾胃傷了,沒有化解濕氣的陽氣導致的。 中脘穴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如果每天艾灸一次中脘穴,那對于除濕的效果,非常之好,一般艾灸的時間是20分鐘,一艾柱既可,如果沒有艾灸的話,也一定注意不要寒涼的飲食傷到脾胃,還要注意保暖;可以每天早起喝一杯姜茶;如果在空調房間,更要喝姜茶;艾灸中脘穴,如果沒有辦法艾灸的話,可以用溫灸貼,也是不錯的選擇。 豐隆穴 豐隆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 此穴對于祛痰祛濕療效顯著,他和足三里的位置非常接近,所以,我自己一般灸完了足三里穴,我一定會照顧豐隆穴,艾灸或拔罐這個穴位都是有幫助的。艾灸時間在10分鐘-20分鐘。一周建議艾灸2-3次即可。 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這也是一個除濕的大穴;一般濕氣重的厲害,會小腿發(fā)沉。所以,經常按摩,拔罐,艾灸這個穴位,對除濕效果有很大幫助。拔罐的話,留罐10分鐘即可,然后馬上艾灸10分鐘,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一周建議灸2次;如果濕氣重,可以一周灸4次。
解溪穴 位置,是綁鞋帶的地方,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該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經經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后還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平時可以用刮痧板,刮一刮,然后再艾灸,一般時間在15分鐘即可。在調理期間建議一周灸3次;保健的話,每周灸一次。
足三里 此穴也是除濕的主要穴位,(作業(yè))這個穴位請大家自己找位置,因為這個大穴,幾乎是我每次必用的一個穴位,足三里是節(jié)氣,抵抗力弱,濕氣重;感冒多的人必灸。 艾灸祛濕的經絡 膀胱經
主要刮經絡祛濕的部位就是背部了,背部是5條經絡啊,中間一條是督脈。也是可以調補陽氣,祛除濕氣的。
建議每一周刮一次,灸一次,寫這篇文章前半小時,我剛讓助理刮完我的背部督脈和膀胱經,當然來不及時間上傳給大家看,這是我們顧客的一張刮背的圖,可以用艾灸刮痧罐,一邊灸;一邊刮,效果好,刮相對瀉的多;而且是表層的問題;而灸確是偏補,而且是穿透到了身體臟腑;而且艾天生就是找水源的,記得有歷史文章報道,過去部隊,行軍打仗之人,必定隨身帶著艾葉呢,不是為了治病啊,而是為了找水源,只要挖個洞,把艾點燃放入洞內,艾煙就回順著有水的一頭冒出來,這樣大家就找到水的方位。 ![]() ![]() |
|
|
來自: 昵稱3439270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