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武靈王(約公元前340年—前295年),戰(zhàn)國時代著名趙國君王,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載入史冊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為了使趙國強大起來,他即位后大力發(fā)動和推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 當時的戰(zhàn)國各諸侯國,為了圖強,內部都有人進行了各種改革,比如魏國有李悝,楚國有吳起,秦國有商鞅,韓國有申不害等。趙武靈王也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他通過觀察,認為只有“胡服騎射”才能使趙國的軍事強大起來。
所謂“胡服騎射”,就是穿戴要像當時北方的游牧少數民族胡人一樣穿戴,放棄中原華夏族的峨冠博帶,改為胡人的短裝,束皮帶,用帶鉤,戴插有貂尾或鳥羽的武冠,穿皮靴,這樣就能順便發(fā)展騎兵。 當時各諸侯國的軍隊基本都一樣,官兵都是身穿長袍,甲靠笨重繁瑣,騎馬很不方便,所以軍隊都是以“帶甲”的步兵和兵車混合為主,動輒都是幾萬幾十萬,而騎兵很少。這樣打起仗來就不如胡人的騎兵靈活迅速。
趙武靈王通過先與朝廷重臣肥義溝通好后,,又相繼做王族、大臣們的思想工作,用大量的事實說明了改穿胡服的好處,使人們同意改穿胡服。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頒布命令,正式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 可是,胡服的事只要做通思想工作就能推行,而騎射的難度就大了,因為從強軍的角度來看,要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兵,必須 使將士都穿胡服,以便在馬上可以射箭揮刀,但騎兵部隊并不只是穿上胡服就可以產生,它還需要配備善于奔跑的良馬、各種馬具、騎兵將士以及將士和馬匹的完美結合才行。
而趙國原來的軍隊,都是車兵和步兵,很少有騎兵,所以,一時間,步兵也難以學會并適應騎馬作戰(zhàn)。趙武靈王面對這種情況,只能采取兩種辦法,一是把讓改為騎兵的將士練習騎馬射箭,二是大量招募胡人,并把胡人變成騎兵部隊。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世家第十三趙》里所記載:“遂胡服,招騎射”。 由于代地(今山西大同至河北蔚縣一帶)挨近胡地,代戎原來就是胡人,代地又盛產良馬——代馬,代的軍隊就是騎兵,代的騎兵對胡人而言,胡騎有的優(yōu)勢代軍都有,因此,趙武靈王選擇代為胡服騎射的大本營,大力招募代地的胡人和騎兵來當趙國的騎兵。
這樣,短短幾年的時間,趙國就建立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并在公元前296年,依靠“胡服騎射”后的騎兵部隊,攻滅了趙國的心腹之患、戰(zhàn)國時期第八大諸侯國——中山國。 趙武靈王向胡人學習來的這種短衣、長褲的兄弟民族服裝形式,在以后逐漸演變成了漢民族服裝形式的一部分,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一直沿用了下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