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淮村兵后 戴復(fù)古 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 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注:南宋時,金兵曾一再侵占淮河地區(qū),給那里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1)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2)詩題為“淮村兵后”,通篇雖無一個“兵”字,但全部與“兵”有關(guān),請對此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1)大丈夫雖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一顆進取向上的心不可沉淪。 (2)整首詩扣題敘事,因事抒懷,敘事有感,移情于景:詩中描繪了援箭引弓、飲酒高歌的形象,借助大雁哀鳴、北風呼嘯的意境為詩人的高歌作渲染,借助情景抒發(fā)雖遭遇困窘卻不甘沉淪的壯志,又將內(nèi)心表白借助于藝術(shù)遐思融入憧憬之情與想象之境之中。 2.2009江西余江一中二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除夜宿石頭驛 戴叔倫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 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 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1)“支離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2)請結(jié)合全詩,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用得好,一個“笑”字與前句的“悲”字相呼應(yīng),是對一生經(jīng)歷的自我嘲笑。作者追憶往事又回到現(xiàn)實,滿懷無奈、辛酸與不平之氣。 (2)滿腹愁緒,日漸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來到,讓作者倍感凄涼,使他的愁苦心情更加沉重。 3.2009河南新鄭一中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夜 坐 文天祥 淡煙楓葉路,細雨蓼花時。 宿雁半江畫,寒蛩①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②。 注:①蛩:蟋蟀。②坐欲馳:神馳。謂身形不動而心馳于外。 (1)詩歌的前四句重在寫景繪色,運用了怎樣的藝術(shù)手法?有什么作用?請結(jié)合前四句內(nèi)容作簡要的分析。 (2)尾聯(lián)化用了什么典故?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運用近景遠景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描寫景色,首聯(lián)寫近景,頷聯(lián)寫遠景,把秋夜的景色描寫得非常真切;還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手法,半江秋水,清寒秋氣是靜景的描寫,而宿雁成群與四壁的蟋蟀聲是動景的描寫,相映成趣,進一步描寫秋夜的沉寂。 (2)尾聯(lián)化用了祖逖、劉琨“聞雞起舞”的典故,重在寫詩人秋夜獨坐的內(nèi)心活動,抒發(fā)了詩人立志報國的雄心壯志及習武不輟的思想感情。 4.2009廣東梅州揭陽四校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舟行青溪道中入歙 (宋)方回 蕨拳注欲動苕抽芽,節(jié)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緩行三百里,夾溪隨處有桃花。 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狀如小兒拳頭。 (1)第一句中“欲動”二字有何妙處?請簡要分析。 (2)結(jié)尾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1)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地描繪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狀和充滿生命活力的情態(tài)。 (2)①這兩句言淺意深,寫作者蕩舟緩行,細細觀賞三百里青溪的優(yōu)美風光,表現(xiàn)了作者陶醉其間的喜悅之情。②夾岸桃花不僅是青溪的實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記》的典故,把家鄉(xiāng)比作世外桃源的仙境,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5.(2009石家莊模擬)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浪淘沙·云藏鵝湖山 章謙亨 臺上憑欄干,猶怯春寒。被誰偷了最高山?將謂六丁注移取去,不在人間。 卻是曉云閑,特地遮攔。與天一樣白漫漫。喜得東風收卷盡,依舊追還。 注:六?。旱澜讨械幕鹕?。 (1)有人說,“偷”字在詞中最為傳神,試加以分析。 (2)作者觀賞鵝湖山時的心情怎樣?試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1)鵝湖山本來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卻說是被神“偷”去,想象豐富,構(gòu)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照應(yīng)題目中的“藏”,運用了擬人手法。 (2)喜悅、輕松、悠閑。作者本來冒著“春寒”來觀賞鵝湖山,卻因云遮霧罩,而暫未見到,但作者把這看做是有人將高山“偷”去了。剛剛設(shè)想是“六丁”神將它搬離人間,卻又覺得是“曉云閑”來無事,頑皮地來“遮攔”;轉(zhuǎn)眼間風吹云散,作者高興地認為是風又為自己把山追了回來。透露出詩人輕松、悠閑、喜悅的心情。 6.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2)題。 商山早行 (唐)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①,客行悲故鄉(xiāng)。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檞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②夢,鳧雁滿回塘。 早 行 (宋)陳與義 露侵駝褐③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注:①征鐸:掛在車馬上的鈴鐺。②杜陵:在長安南,這里指長安。③駝褐:用獸毛制成的上衣。 (1)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 (2)這兩位詩人為表現(xiàn)“行”之“早”各有其法,溫詩的頷聯(lián)是表現(xiàn)“早行”的名句,陳與義的兩句詩“星斗闌干分外明”“稻田深處草蟲鳴”也頗具特色,請分別予以分析。 參考答案:(1)都表現(xiàn)羈旅之愁。前者表現(xiàn)漂泊之中的思鄉(xiāng)之情,后者表現(xiàn)由漂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之感。 (2)溫詩中,雞聲喚醒茅店中的旅人,殘月未落,就匆匆起身趕路,可謂“早行”;路經(jīng)板橋,卻發(fā)現(xiàn)霜上已有人跡,可知“更有早行人”,真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陳詩中,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huán)境的寂靜。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 (對溫詩的分析抓住“雞聲”“月”“霜上人跡”,對陳詩的分析抓住“星斗”“草蟲鳴”,言之有理即可) 7.讀下面兩首唐朝李益①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春夜聞笛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③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注:①李益(748~829):字君虞,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769)進士,多次從軍邊塞出任幕僚,終于禮部尚書銜。中晚唐的重要詩人,尤以七言絕句和邊塞詩著稱。②回樂烽:回樂縣(現(xiàn)在寧夏靈武縣西南)附近的烽火臺。③受降城:唐代筑有三處受降城,在這里是泛指西域,即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線。
(1)兩首詩中同樣寫了“聞笛”,前詩“聞笛”在首句,引領(lǐng)全篇。這笛聲,這情景,使詩人想起那大雁北歸的傳說,后面的描寫與抒情都為笛聲所誘發(fā)。詩人還運用比喻與象征手法,頗有新意。全詩構(gòu)思巧妙,感情復(fù)雜,形象跳躍,針線致密。后詩 (2)兩詩都寫了思歸之情,而主人公的身份、心境卻各不相同。試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1)后詩在第三句才寫出笛聲;末句抒心中所感,寫的是情。開頭兩句寫登城時所見的月下景色,是烘托、鋪墊。由視覺到聽覺進而直抒胸臆,把詩中的景色、聲音、感情三者融合為一體,使人感到句絕而意不絕。 (2)前詩寫南謫遷客的怨望。以虛寫實,借大雁春來北飛,比托遷客欲歸北方的家鄉(xiāng)而不得的遭遇和急切盼望返鄉(xiāng)之情。后詩是抒寫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作。他們遠在西域,時時思念著故土,“不知”兩字寫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盡”字又寫出了他們無一例外的不盡的鄉(xiāng)愁。 8.讀下面的兩首詩,完成(1)~(2)題。 江邊柳 雍裕之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詠柳 曾 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同為詠柳詩,兩位詩人抒發(fā)的感情有何不同?請分別作簡要說明。 (2)兩詩各具特色,請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對第一首詩作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1)雍詩借詠柳寄托男女離別之情,抒發(fā)女主人公的依戀、纏綿之情。曾詩以柳喻人,表達了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的憎惡或諷刺之情。 (2)示例:《江邊柳》一、二兩句用疊字突出了江邊柳的輕柔婀娜之態(tài)和蔥蘢蒼翠之色,烘托出春光的綺麗明媚,為下面寫離情作了反襯。三、四句想象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用諧音雙關(guān)“絲”字,寫癡情到要用柳條兒系住郎船,則顯示出挽留情郎的情意之切。 9.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望帝鄉(xiāng),烏孫注歸去不稱王。 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 注:烏孫:西域少數(shù)民族。據(jù)說曾兩度與漢和親。 (1)“詩眼”是詩歌中最精練傳神的字,這首詩歌的詩眼是什么?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說明判斷的依據(jù)。 (2)邊塞詩大都以詞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滿報國的忠貞或低徊的鄉(xiāng)思為特點。這首詩獨辟蹊徑,賦予了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請你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分析。 解析:“望”字用得筆重情深,烏孫使臣朝罷西歸,而頻頻回望帝京長安,眷戀不忍離去,說明恩重義濃,相結(jié)很深。 一、二兩句平述史實,為全詩鋪墊。三、四兩句順勢騰騫,波涌云飛,形成高潮。“天涯”上承“歸去”,“靜”字下得尤為有力。玉門關(guān)外的茫茫大漠,曾經(jīng)是積骸成陣的兵家要沖,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是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zhàn)亂作明暗交織的兩面關(guān)鎖的寫法,于無字處皆有深意,是詩中之眼。詩的結(jié)句雄健入神,情緒尤為昂揚。詩人用彩筆繪出一幅輝煌畫卷:戰(zhàn)爭的陰霾消散凈盡,日月的光華照徹寰宇。這種理想境界,體現(xiàn)了各族人民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崇高理想,是高響入云的和平與統(tǒng)一的頌歌。 參考答案:(1)詩眼是“靜”,因為前兩句生動概括了西漢朝廷與烏孫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實后,第三句描繪玉門關(guān)外的茫茫大漠,曾經(jīng)是積骸成陣的兵家要沖,如今卻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這種把今日的和平與昔時的戰(zhàn)亂作明暗交織的深意,是通過“靜”字傳達出來的,因此說“靜”是詩中之眼。 (2)這首詩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嘆時運,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謳歌了化干戈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題。中央朝廷與西域諸族的關(guān)系,歷史上陰晴不定,時有弛張。作者卻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頁加以熱情的贊頌,讓明媚的春風吹散了彌漫一時的滾滾狼煙,賦予邊塞詩一種全新的意境。 10.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問題。 詠 風 王 勃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qū)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1)這首詩的“詩眼”是哪兩個字? (2)這首詩寫“風”,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作用。 (3)歷代詠風的詩很多,無非是飄香、舞袖、繞梁而已。請簡述你對這首詩的立意的理解。 參考答案:(1)有情。 (2)擬人,詩人用“驅(qū)”“卷”“尋”“出”等字眼,把自然現(xiàn)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形象生動地寫出風驅(qū)散了澗谷飄浮的煙云,卷走了山間纏繞的霧靄,猶精靈般使山間人家重現(xiàn),將明朗清爽帶給人間的情態(tài)。 (3)作者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贊美了那些不遺余力、慷慨惠施、高尚而有情有義的人。 11.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湖口送友人 李 頻 中流欲暮見湘煙,岸葦無窮接楚田。 去雁遠沖云夢雪,離人獨上洞庭船。 風波盡日依山轉(zhuǎn),星漢通霄向水懸。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1)前三句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什么樣的境界?這三句在詩中有何作用? (2)詩的尾聯(lián)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復(fù)雜心情? 參考答案:(1)前三句寫暮靄、蘆葦、田野、云夢、飛雪、去雁等,景物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又彌漫著一種凄冷壓抑的氛圍。前三句寓情于景,為下文“離人”句作鋪墊(或引出下文,意思對即可)。 (2)最后一聯(lián)是說友人歸去當及新年,而自己卻不能回去。此聯(lián)一方面表現(xiàn)了詩人的自傷悵惘之意,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念友之情(或因友人歸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 12閱讀下面兩首蘇軾的詩,然后回答問題。 南堂五首①(之五) 掃地焚香閉閣眠,簟②紋如水帳如煙。 客來夢覺知何處,掛起西窗浪接天。 縱筆三首③(之二) 父老爭看烏角巾④,應(yīng)緣曾現(xiàn)宰官身。 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shù)過人。 注:①蘇軾被貶至黃州時作,時年42歲。②?。褐裣"厶K軾被貶至儋州(今屬海南?。r作,時年64歲。④烏角巾:隱士們喜戴的黑色頭巾。 這兩首詩都是作者被貶時所作,它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同嗎?請結(jié)合畫線詩句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1)不同。前詩“客來”二句寫詩人夢中醒來,不知身在何方,但見西窗外水天相接,煙波浩渺。詩人不被貶謫所困,仍能悠然欣賞自然環(huán)境的清靜壯美,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灑脫的情懷。后詩“溪邊”二句寫熱鬧過后,路人稀少,斜陽下詩人只身獨處,在方向不明的三叉路口,百無聊賴地數(shù)過往行人,蘊蓄著詩人晚年被貶,對不幸身世與不平社會的感嘆,表現(xiàn)出落寞與不平的情懷。 (2)相同。前詩“客來”二句寫詩人從夢中醒來,不知身在何方,但見西窗外水天相接,煙波浩渺。詩人不被貶謫所困,仍能悠然欣賞自然環(huán)境的清靜壯美,表現(xiàn)出一種閑逸灑脫的情懷。后詩“溪邊”二句寫詩人悠閑地獨自站在溪邊的三叉路口,在斜陽余暉下,數(shù)著一個個的過路行人,表現(xiàn)出詩人擺脫了被貶的痛苦,心中滿是閑逸灑脫的情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