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梁壺作為一種壺式,造型繁多,提梁壺是指以提梁為把的紫砂壺,它是一種比端把紫砂壺年代更早的壺式,因?yàn)楣湃孙嫴?,是將茶壺放在茶爐上烹煮,用提梁壺較為方便。提梁與壺身的重心在一條垂線上,提執(zhí)省力,不易磕碰。 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提梁壺的造型吧! 戲珠提梁 形仿古銅器,提梁圓而寓方,與肩銜接處化為龍形,珠鈕起于浪花,也稱“雙龍戲珠”,為高海庚生前設(shè)計。 吳經(jīng)提梁 1965年,在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油坊橋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禮太監(jiān)吳經(jīng)墓中,曾經(jīng)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壺,根據(jù)墓志考證發(fā)現(xiàn),這是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壺??脊虐l(fā)掘在一個探方的最下層發(fā)現(xiàn)的明代紫砂壺陶片,其壺嘴的形制和“鉚接”制法、高領(lǐng)帶鋬罐的口沿形制等與吳經(jīng)墓紫砂壺如出一轍,同樣也與在金壇金沙廣場古井中出土的幾把明代晚期提梁壺基本類似。 大彬提梁 壺身較大作扁球狀,線腳清晰,身形逐步收攏,無身,肩明顯區(qū)分,壺底寬窄均衡,圈底微凹,穩(wěn)重踏實(shí),身頂收縮為弧面短立頸。 ![]() 東坡提梁 ![]() “東坡提梁”壺名出現(xiàn)于清中晚期,壺型凝聚了數(shù)代人的心血智慧,以東坡為名,是表達(dá)紫砂藝人對鐘情陽羨山水的蘇東坡的敬仰。為追求提梁形態(tài)的自然,不同坯手力求更多一些野趣,使得提梁扭曲裝飾等,但萬變不離其宗,三叉分立的樣式是守恒的。
![]() 南瓜提梁 ![]()
壺身壺蓋做瓜棱狀,壺流,壺鈕,提梁作瓜葉,瓜蒂狀。
![]() 三友提梁 ![]() 歲寒三友,松竹梅裝飾壺身。
![]() 雙流提梁 ![]() 雙流壺具有蒙古游牧民族的特色,對于馬背上使用,雙流壺比單流壺有著更多的便利。清朝的統(tǒng)治集團(tuán)里,蒙古族的地位僅次于滿族貴族,一直與蒙古族保持著聯(lián)姻關(guān)系,順治和康熙的妃子就是蒙古族人。正是因?yàn)檫@一特殊關(guān)系,清代制壺多見雙流樣式,而清代蒙古族使用的器物上也多見龍的圖案。
![]() 蟬衣斑竹提梁 ![]() 以一段秀麗的斑竹為壺身,凝重端莊,渾樸雅致,局部的蛀斑和裂痕是一種殘缺美。
提璧壺 ![]() 提璧壺由顧景舟和高莊設(shè)計。
![]() 玉璧蓋提梁 ![]() 蓋面似古代玉璧,壺身扁圓型,造型以微曲線組成,造型簡潔圓潤。
![]() 北瓜提梁 ![]() 壺身圍刻花卉圖案,為浮雕,琢砂刻法。整器造型典雅素氣,精巧中透出自然之氣。
![]() 一粒珠提梁 ![]() 壺體滾圓,無頸,造型如珍珠,珠圓玉潤,飽滿剔透,壺身如一大珠,壺鈕如一小珠,如同“母子珠”。
![]() 牛蓋洋桶 ![]() 紫砂洋桶壺自清末民初創(chuàng)制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便,適宜把玩,便于提攜,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為大多數(shù)茗壺愛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jīng)典傳統(tǒng)作品之一。紫砂洋桶壺以其古樸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與風(fēng)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
![]() 吟秋提梁 ![]() 以老荷垂葉為壺身,疤節(jié)顯然。嵌截蓋,線條流暢。
![]() 雨露天星提梁 ![]() 遠(yuǎn)觀如飛鳥在天。提梁及蓋的設(shè)計新穎,動勢飛揚(yáng)。
![]() 宮燈提梁 ![]() 壺身呈宮燈形,肩部迭片一圈,壺體壯碩,壺流堅挺,加工磨光后,鑲包銅邊,并配飾銅提梁。
![]() 雨花石提梁 ![]() 壺蓋上散布著絞泥雨花石,大小不一,玲瓏剔透。似云若水,像是散落在瑤池周圍的瑩瑩彩貝。
![]() 竹節(jié)提梁 ![]() 兩節(jié)竹腹,圈足,嵌蓋頂凸起一圈弦紋,寶珠鈕,唇口短弧流,壺肩部置提梁。
![]() 曲壺 ![]() 曲壺是由張守智、汪寅仙合作設(shè)計,汪寅仙獨(dú)自制作而成,曲壺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蝸牛,壺嘴猶如蝸牛的頭部,壺體是蝸牛的身軀,壺把所圍成的空間似蝸牛的外殼。從壺嘴到壺把,用一條渦線貫通,壺身和壺把的結(jié)合形成壺的整體。
![]() 蛋包提梁 ![]() “蛋包提梁”為清代邵大亨所創(chuàng)。容量大,軟提,清末茶坊較流行,壺身渾圓飽滿,線條柔和,三彎流,提攜便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