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為鑒,可以正身;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經典為鑒,可以探知人類思想的發(fā)展歷史,為人類尋找正確的前進方向。 正是通過研究經典,我們才能知道我們是從個哪里來的,中華民族的文化來源于何處,中國人的精神是怎么形成的。 《河圖》《洛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思想的根源,精神的內涵。 《河圖》《洛書》奠定了陰陽、五行、八卦的象數(shù)思維方式。 《河圖》《洛書》提供了天地人合一的精神內涵。 《河圖》《洛書》構成了中和、中庸、中道的文化基礎。 來源于《河圖》《洛書》的思維方式、精神內涵、文化基礎,構成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鮮明差異。正因如此,發(fā)明了《河圖》《洛書》的圣人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由《河圖》《洛書》發(fā)展而來的《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系統(tǒng)化的闡述了天地人一體的思想,起到了指導人類生命繁衍、生活、生產的作用,規(guī)范人類社會運轉的作用。 《道德經》提出了人類所追尋的哲學的根本問題,提出了宇宙生成理論。 通過探索宇宙的生成過程和原理,認識宇宙運行的本質,從中推導出天道哲學,老子提出了以天道哲學為核心的天道一元論體系。 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只有“微妙玄通”才可成為上士,進而明白微、妙、玄之深處的知識。把老子的宇宙生成過程搞明白,也就讀懂老子的真實思想。 《道德經》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開始,只有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維方法來理解這句話,才能正確解讀老子之道。 “道”以“非常道”必有“常道”形式運行,人們的認識也就使用了不同的名。以太極之陰陽互相依存的理論來看,有其道才會有其名,用其名必須知其道,有“非常道”必有“常道”的存在運行形式,有“非常名”的使用必有其“常名”的事實。 “一陰一陽之謂道”,即太極思維所得,“常道”與“非常道”乃一體而兩面,兩者互相解釋、互為證實,用以從不同的側面來論證這個“道”。 老子論道論德,德源于道,其重點在天道理論,其核心在宇宙生成,其根基在《河圖》《洛書》,其理論思想與《易經》《黃帝內經》相通,老子建立了天道一元論體系,構建了天地人一體的效法體系,提出了尊道重德的社會理論。 老子的目的在于:通過認識宇宙的前世今生,來認識宇宙天地的運行規(guī)律,認識天道天理天性,認識天地自然人性,進而效法天道,達到天人和諧,社會和諧,為人類提供長生久視之道。 堅持傳統(tǒng)的文化根基,繼承傳統(tǒng)的思想體系,掌握傳統(tǒng)的思維方法,微妙玄通,無為而無不為。 (參見《老子天道論》) |
|
|
來自: 徒步者的收藏 > 《文明,民族,宗教,文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