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妒酚洝穼笫朗穼W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樣一本經典著作,如何才能讓孩子有興趣閱讀呢?不如先試試為他們講下面這10個成語的典故吧。 1 負荊請罪 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相如門謝罪。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zhàn)國時,廉頗和藺相如同在趙國做官。藺相如因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想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退讓。后來廉頗知道了,感到很慚愧,就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請他責罰。后來用'負荊請罪'表示主動向對方承認錯誤,請求責罰。 2 鴻鵠之志 陳涉嘆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鴻鵠:天鵝,因飛得很高,所以常用來比喻志向遠大的人。 3 毛遂自薦 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遂是戰(zhàn)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后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4 破釜沉舟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跟秦兵打仗,過河后把鍋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來。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干到底。 5 韋編三絕 讀《易》,韋編三絕。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年很愛讀《周易》,翻來覆去地讀,使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斷了好幾次。后來用'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勤奮。 6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立志報仇。據說他睡覺睡在柴草上頭,吃飯、睡覺前都要嘗一嘗苦膽,策勵自己不忘恥辱。經過長期準備,終于打敗了吳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只有嘗膽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才有'臥薪嘗膽'的話)。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7 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 九鼎:古代傳說夏禹鑄了九個鼎,象征九州,成為夏、商、周三代傳國的寶物。一句話的分量像九鼎那樣重,形容所說的話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8 一字千金 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史記·呂不韋列傳》 秦相呂不韋叫門客編著《呂氏春秋》,書成后公布于咸陽市門,稱有能增減一字的,就賞給千金。后來用'一字千金'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 9 約法三章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史記·高祖本紀》 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后來泛指訂立簡單的共同遵守的條款。 10 紙上談兵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在文字上談用兵策略,比喻不聯(lián)系實際情況,空發(fā)議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