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處于人體“地理位置”的上焦,主管人體的呼吸。人體通過吸氣將外界的新鮮空氣經(jīng)由肺泡吸入血液,通過呼氣將代謝后的廢氣呼出體外。人體通過“深而長”的吸氣和呼氣實現(xiàn)了人體“宣發(fā)”和“肅降”的功能。肺在生理構(gòu)成上由一個個薄薄的氣泡組成,和其它五臟六腑比較,最為嬌嫩。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從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為??;其它臟腑的病變,亦常累及于肺。譬如,當風寒束表收縮人體毛孔內(nèi)熱不得向外宣散時,人體內(nèi)很容易累積熱量,而肺位于上部的位置和“空心”的特點也為熱量蓄積提供了條件。 正常的肺泡里充滿了氣,每個肺泡被細微的動脈供血和靜脈回血所包圍。除了寒之外的,風、熱、火、濕、燥六種氣候條件如果過于偏離正常氣候狀態(tài),吸收到肺部后很容易傷及肺。風邪會蒸發(fā)肺中的津液令肺干燥;熱和火邪會灼燒肺中的津液導致肺泡破損;濕邪呼吸進肺部會影響肺的宣發(fā);燥邪會導致肺泡干燥受損;寒邪會令肺泡收縮、肺中的蒸汽受寒化水影響肺氣的宣發(fā)。 根據(jù)“冷降熱浮”的自然原理,人體內(nèi)如果積累了熱邪很容易上浮入肺,熱邪會灼燒人體肺中的津液,嬌嫩的肺泡很容易被損傷而導致肺的功能減弱。感冒時形成的內(nèi)熱,過分的發(fā)汗等方式均會導致肺中津液的損傷,損傷久了,很容易形成所謂的“肺痿”。 《金匱要略》第7篇描述了肺痿可能產(chǎn)生的原因:“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肺痿之病何從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shù),或大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shù),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脈數(shù)虛者為肺痿,數(shù)實者為肺癰?!奔捶勿舢a(chǎn)生的原因是過多的發(fā)汗、嘔吐、利小便,腹瀉等損失津液導致的,如果脈象快而虛是肺功能減弱后的肺痿,如果脈象快而有力則可能是肺中生長了癰瘡。 肺通過呼吸讓人體“充氣”而保持擴張和收縮的彈性狀態(tài),如果“肺痿”后,人體的呼吸功能就會不足,人體的彈性功能就會逐步減弱。人體的五臟六腑保持良好的彈性功能(擴張和收縮)有利于高質(zhì)量的完成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如果彈性功能減弱,意味著氣血逐步衰減,五臟六腑逐步脆化老化。當人體“肺痿”后,人體“充氣”的整體彈性功能就會下降,腎和膀胱的彈性能力也逐步下降,對身體水分的制約力都會整體下降。如果肺氣長期虛寒,就會出現(xiàn)《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所稱的“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肺痿”導致的人體宣發(fā)擴張的能力下降,還會造成人體體表防御能力減弱而易于生感冒。 肺是人體“由陽化陰”的“起點”,肺痿還會引發(fā)肺氣不降的失眠。原文曰:“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湯由“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span> 人體內(nèi)陰血陰津虧損后很容易形成內(nèi)熱,內(nèi)熱上沖會損傷人體咽喉。 麥門冬湯的君藥是麥冬,我們在第132篇提到過麥冬的性質(zhì)。 麥冬。麥冬的味道甘甜?!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說:“味甘平。主心腹結(jié)氣,傷中傷飽,胃絡(luò)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饑。生川谷及堤阪”。麥冬的質(zhì)地非常的柔軟,煮出來的水是黏黏甜甜的。和石膏比起來,其潤肺潤胃的效果更甜膩和柔緩,不像石膏清熱那樣清爽峻冷。有生痰斂邪的流弊,如果人體胃陽運化不足時,麥冬很容易生痰。但麥冬滋潤肺胃的作用很長久,對于肺和胃陰液長期不足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半夏:《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辛”的味道是令毛孔打開出汗,肺的宣發(fā)和肅降功能是依靠毛孔和鼻竅的開合實現(xiàn)的。肺在“痿”的狀態(tài)下“開”和“合”的作用是受損削弱的。半夏“辛辣”的味道可以恢復毛孔“開”的作用,配合麥冬的“潤”,對恢復毛孔的開合有修復作用。“苦”的作用是下降的,肺是人體由陽轉(zhuǎn)陰的起點,其肅降的作用將人體屬“陽”的功能轉(zhuǎn)化為“陰”。半夏降逆的特點還體現(xiàn)在可以降逆無形的氣機失常,半夏有很好的止嘔效果。半夏同時有燥濕化痰理氣的功能,可以消除體內(nèi)的寒痰。仲景在《傷寒論》中,凡是因為寒痰引起的咳嗽,或者寒痰引起的嗝逆都有較大的機會使用到半夏。粳米:粳米是大米的一種,性質(zhì)更柔軟多汁。中國人認為,五谷是植物的種子,可以長成完整的植物,孕育著完整的生命信息,因此是最富有營養(yǎng)和滋養(yǎng)人體的。 現(xiàn)代醫(yī)學偏重于分析化學成分,將營養(yǎng)物質(zhì)劃分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和脂肪三大類,另外還有少量的微量元素。實際上,按照化學成分很難反映食物的內(nèi)在差別。比如走地雞和飼料養(yǎng)的雞在化學成分上非常相像,但我們直接品嘗到口感和營養(yǎng)差別都非常大。用現(xiàn)代的觀點看,中醫(yī)看待中藥更偏于從“基因”的角度看。按照基因理論,物質(zhì)表現(xiàn)形式的不同決定因素在于基因而非化學成分。人和人的外貌、思想、體質(zhì)的不同決定因素在基因,而非化學成分。而基因的本質(zhì)從化學成分分析也是相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DNA遺傳因子的排列序列不同造成的。事物由于內(nèi)在的基因排序不同,因此會在外在表現(xiàn)形式和特征上體現(xiàn)出不同。中國古人不知道基因科學,但知道通過觀察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和分析事物的生長環(huán)境、生活特點來判斷事物的特點以及藥物的藥性。這就是《周易》和中醫(yī)稱作的“象”,即通過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來反推事物的內(nèi)在特點。對一味中藥特點的判斷,也主要是通過藥物的外形、生長特點和位于植物上的位置、氣味等屬性來判斷該藥物功能。 例如,粥是大米熬制的,而大米是植物的種子,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象”,植物的種子可以孕育成一個新生命,是植物在秋天成熟的果實,因此其營養(yǎng)是全息的。從中國文字看,我們形容一個人有“精神”,“精”是米字偏旁一個“青”,即新鮮的米就是人體“精”的來源。大米被煮融后溫潤而易于消化,既有營養(yǎng),又有利于保持住身體的水分。從“象”來看,黏黏稠稠的,有助于輔助麥門冬養(yǎng)陰潤肺。另外三味藥人參、大棗和甘草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jīng)有過很多論述,也有養(yǎng)陰潤燥的效果。 由于用藥習慣的問題,筆者在臨床中使用麥門冬湯的概率不高。辨證合理,該思路可用于慢性咽喉干燥,咽喉不利,津液虧虛型口渴,肺胃干燥上火等多種情況。 《傷寒》和《金匱》中常見的幾個養(yǎng)陰潤肺組方有白虎湯、百合地黃湯、薯蕷丸、炙甘草湯,這幾個組方具有以下差別:
作者原創(chuàng),如需引用,請注明出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