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神經解剖 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均是腰叢的分支,起自L1神經根,T12的神經纖維也加入其中。兩根神經均從腰大肌外緣穿出,移行為弧形走行于髂窩表面,然后繼續(xù)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筋膜層之間向前穿行,此處為超聲引導下髂腹下和髂腹股溝神經腹下神經阻滯所在。 在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筋膜層之間,髂腹下神經分為前支和外側支;前支在髂前上棘外側穿過腹外斜肌支配恥骨上區(qū)腹部皮膚,外側支支配臀后外側區(qū)皮膚髂腹股溝神經繼續(xù)向內向下走行,途中與髂腹下神經相連,然后與生殖股神經的生殖支和精索(男性)或圓韌帶(女性)伴行穿過腹股溝內環(huán)進入腹股溝管,支配大腿內側上部皮膚、男性陰莖根部和陰囊上部、女性陰阜和陰唇外側。 2.適應證 腹股溝疝修補術等腹股溝手術的麻醉及術后鎮(zhèn)痛,由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介導的疼痛的治療。 3.患者體位 仰臥位。 4.探頭類型 高頻線陣探頭或低頻凸陣探頭。 低頻凸陣探頭 高頻線陣探頭 5.掃查方法 超聲線陣探頭垂直于腹股溝韌帶放置,探頭下端位于髂前上棘,上端朝向臍。神經表現為卵圓形或橢圓形低回聲結構,周圍被高回聲的神經外膜包繞,髂腹股溝神經比髂腹下神經更靠近髂前上棘。 6.進針方法 采用平面內法從探頭下端進針,針尖進入神經所在位置的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的筋膜層,回抽無血后注射局麻藥。 7.注意事項 誤入腹膜腔可能出現嚴重后果。 正確辨別超聲解剖結構,尤其是準確識別腹壁各肌肉層,是成功實施超聲引導下阻滯的關鍵。 進針或注射時,若出現任何明顯的疼痛或突然增加的阻力,則提示穿刺針位置錯誤,應立即停止操作并重新調整穿刺針的位置。
(節(jié)選自《Comprehensive Atlas of Ultrasound-guided PainManagement Injection Techniques》(Steven D.Waldman編著)的中文版本《超聲引導下疼痛注射技術圖解》,馬輝、許華主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