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恒(漢文帝)某次遇到一侍衛(wèi),感覺很奇怪。因為這侍衛(wèi)已經(jīng)是胡子花白的老頭,而擔任侍衛(wèi)的人大都是年輕人。 于是,他和這老侍衛(wèi)聊起來。 老侍衛(wèi)叫馮唐,是被以美好的品德推薦上來的。劉恒很贊賞他的品德,但馮唐說,我不但有品德,而且還有超凡脫俗的能力。我熟讀兵書,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 劉恒不禁嘆息說,若是在高祖(劉邦)時代,和匈奴開戰(zhàn),你一定會封侯拜相。 馮唐說,高祖在時,和匈奴打了敗仗,后來再不敢提戰(zhàn)爭,我從那時就蹉跎歲月直到今天,懷才不遇,讓人心死。 劉恒很不高興地說,上有清明天子,下有禮儀之民,你怎么能說這種喪氣話? 馮唐反問,既然如此,為何我只能做個侍衛(wèi),而不是征戰(zhàn)沙場的大將軍?! 劉啟(漢景帝)時代,馮唐仍然是個政府中的低級官職,劉徹(漢武帝)即位后要和匈奴開戰(zhàn),準備重用馮唐。馮唐已老的不能走路,一生就這樣沒了。 后人因此總結(jié)出個成語,曰“馮唐易老”。意思是,世界上有很多人,身懷絕技,卻沒有碰上好平臺和機會,最終碌碌一生。 但事實真這樣嗎? 
 【2】 
 王昌齡,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因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名垂青史。 他說的飛將指的是漢代的李廣,李廣在劉徹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中,殺敵無數(shù),功勛卓著,但卻始終未被封侯,所以他和馮唐聯(lián)袂主演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著名悲劇。 王昌齡時代,大唐強大到宇宙第一,王雖然是詩人,但總想建點功業(yè),可惜沒有機會,只好把李廣拎出來,訴說衷腸。 李廣無法被封侯,各種原因,當時名將璀璨,李廣絕對不是最好的那位,只是因為司馬遷的情感傾向,后人添油加醋,把李廣塑造成了悲劇英雄。 而王昌齡,感覺自己懷才不遇,其實是無病呻吟。那個強大的時代,沒有戰(zhàn)爭,一心想要在戰(zhàn)爭中建功立業(yè)的人是違背歷史潮流的。 天下太多所謂懷才不遇的人,都是在沒有龍的時代,學了一手屠龍之技,這種高超的技巧,有,等于沒有。 
 【3】 
 有人問王陽明,圣人做事前是不是有所準備,有所預料。 王陽明的回答是,圣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預卜未來的事,他們只是心如明鏡,物來則照。不擔心能否創(chuàng)建事功,只擔心鏡子是否明澈。 這段話的意思說的就是,圣人遇其時才有其事,時不來,不會去刻意爭取,時來了,良知光明,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周公制禮作樂,堯舜也能,為何堯舜不為,因為那個時代,還不是制禮作樂的時候。周公也能創(chuàng)建儒學,為何要等到孔子來創(chuàng)建,原因就是周公那個時代還不需要儒學。 人能成事,被萬眾矚目,必須具備三大要素:才、氣、勢。 擁有改天換地的才能,無往而不利的氣場,歷史大勢。 心如明鏡,除了自身才能外,必須要有觀察大勢的能力。 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樣的事,確切的說,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這就是知行合一。 對的時間,你的能力對了,事情其實也就對了。 
 【4】 
 李鴻章曾說,一代人只能做一代的事,這話乍一看像是廢話,因為人不可能活兩次。 但他其實想說的是,不要思考那么多身后的榮辱,專心做好時勢所要求的當下的事情,無論成敗,以后自然會有人給你接盤。 人之所以糾結(jié),就因為想的太多,在正確的時間沒有做正確的事。有人之所以終生碌碌,也不過是因為在無數(shù)對的時間沒有做對的事。 世界上有無數(shù)個馮唐、王昌齡,不值得替他們遺憾,逆流而上者,是可恨的,所以就不可憐。 
 | 
|  | 
來自: oooppp1969 > 《陽明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