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蛙是兩棲綱無尾目蛙科的一種動物,分布在我國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貴州、湖南、廣東、廣西等省,是我國大型的食用蛙。以下是yjbys網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資料。 ![]() 石蛙的生活習性冬眠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蟄伏起來冬眠,不吃不動,雙眼緊閉,對外界沒有反應,主要靠體內貯存的養(yǎng)分來進行極為微弱而緩慢的新陳代謝。根據觀察,一般在霜降后開始冬眠,驚蟄時節(jié),水溫高于12℃時,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動。冬眠時,石蛙喜棲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內或溪邊有泥土的洞穴內,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孵化 剛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內靠孵黃囊營養(yǎng),當孵黃被消耗之后便開始覓食。 幼娃期食物 幼蛙期的食物主要是蚊蟲、小型昆蟲及昆蟲幼體等。 成年蛙食物 至成蛙期,其食物范圍很廣,解剖觀察47只成蛙,在胃和腸中發(fā)現的食物有57種。如:昆蟲、蜈蚣、蜂蛛、馬陸、蝸牛、螺蜆、蝦、蟹、雜魚、沙鰍,以及蚯蚓、幼蛇、小型鳥類等。 石蛙的食物以動物性為主,其中又以昆蟲及其幼體占大多數(48.38%),解剖時發(fā)現有少量植物殘渣,可能系捕食時帶進而誤食的。 在1990年5~8月份解剖的47只成蛙中,空腸胃,即腸胃飽滿度0級的12只,占25.53%,飽滿度1~3級的11只,占23.4%,飽滿度4~5級的24只,占51.06%。 有些樣本是在捕捉后的1~2天解剖的,原胃內的食物已經消化,因此空腸胃數所占的比例較大。通過解剖得知,石蛙胃容量較大。一般情況下,夜晚大量攝食,白天則進行消化吸收。 石蛙的人工養(yǎng)殖技術1、石蛙餌料的準備 石蛙的餌料主要是蚯蚓、黃粉蟲、蠅蛆等。 2、石蛙池的建設 野生石蛙常年棲息于陰涼的山溪水溝邊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環(huán)境要求水流充足,陰涼,潮濕,水質清新,喜群棲于石穴之中。生長發(fā)育、配種、繁衍后代長期處于野生狀態(tài)。人工馴養(yǎng)石蛙,由野生變?yōu)榧茵B(yǎng),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石蛙進行人工飼養(yǎng),對蛙池必須采取合理的設計,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環(huán)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①養(yǎng)殖場址的選擇: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fā)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點的限制,一般來說養(yǎng)殖場地宜選擇在水質良好、排灌方便、環(huán)境安靜、冬暖夏涼、不旱不澇、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養(yǎng)蛙池可建在室內或室外,室內要求通風,涼爽,無太陽光直射,室外可設涼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簡地在室內,庭院內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場所。 ?、谕艹氐囊?guī)格要求:人工養(yǎng)殖石蛙一般采取精養(yǎng),建池時應注意盡可能符合蛙的生活習性,供有水、陸、石穴、喂食等條件,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條件,而且又要便于飼養(yǎng)管理。 種蛙池:面積一般為4~10平方米為宜,池高0.8米,池內水深0.1~0.15米,池內水陸面積比為3∶1,并設有棲息的石穴,池底鋪有較大的鵝卵石,光線陰暗,濕度保持80%,造就一個理想的石蛙棲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促其生長發(fā)育,從而提高產卵率和受精率。 孵化池:面積1平方米,池高 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質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氣即可。也可以用長橢圓形的大臉盆代替。 蝌蚪池:面積 3~4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陸比2∶1,需遮光飼養(yǎng),每池飼養(yǎng)一群同樣規(guī)格的蝌蚪為好。 幼蛙池:面積4~6平方米,池高 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陸比2∶1,池內鋪設 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質好,pH值6~7.5。各類蛙池池形以長方形為好,池底略為傾斜,排水孔在最低處使池水能被徹底排干,池內設水面、陸地、石穴、食臺等物,池上口設網蓋,以防蛙跳潛逃,敵害生物侵襲。進水管安裝在池的上邊,靠近網蓋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堿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養(yǎng)蛙 3、蝌蚪的養(yǎng)殖技術 蝌蚪生長一般可分為四個階段。 ?、俪跗?1-10日齡):蝌蚪破膜后頭3天靠卵粒中能量逐漸長大,開始覓食后以卵外膜和未受精卵為主要餌料。 ?、谏L前期(10—20日齡):小蝌蚪出生10天后,食量增大,但消化功能較弱,應投入高蛋白流汁餌料,如蛋黃、豆?jié){等。每日定時投餌一次,一般1500尾蝌蚪投喂1只蛋黃,以后逐漸增加。 ?、凵L中期(20—55日齡):隨著蝌蚪消化功能的不斷增強,為促進消化器官盡快發(fā)育,適應兩棲類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學特性,20日齡后,要逐漸減少或停止高蛋白流汁飼料量,逐步改投煮熟的植物性、藻類性飼料,如薯類的莖葉、瓜類的果葉、米飯和鮮嫩水草等,并應每天清除池內飼料殘渣,確保池水不受污染。 ?、苌L后期(55—75日齡):也叫變態(tài)期。蝌蚪55日齡后進入變態(tài)期,分別長出后肢、前肢、縮尾。這個時期在管理上要特別細心、周到,必須做到分級飼養(yǎng)、水淺清新、水陸各半、登陸方便、光線暗淡、環(huán)境幽靜,以造就適應于蝌蚪變態(tài)所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4、幼蛙的養(yǎng)殖技術 剛變態(tài)的幼蛙體小、抵抗力弱,要加強管理,應投小蠅蛆、小黃粉蟲、小蛆蝴等活動性飼料。每天傍晚投料,投量視采食情況而 定,隨著幼蛙食量增大逐步增加投飼量,做到略有剩余。投食臺每天早上要清洗干凈,經常消毒,以免剩余食物變質污染池水。在以后的時間里,要視幼蛙大小分級飼養(yǎng),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100-300只。蛙池上口加紗蓋,防止逃逸和鼠害。 |
|
|
來自: 昌明者 > 《種植養(yǎng)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