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陳友諒是混元霹靂手成昆的徒弟,丐幫八袋長老。書中的他乃性陰毒,善權謀之輩,他這個人物對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這是金庸對真實歷史人物身上缺點局部夸大化,以達小說的藝術效果。 但是,真實的陳友諒未必是書中那種邪惡的勢力,相反的,是元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1351年,徐壽輝起兵反元,建立天完政權,陳友諒投效其將領倪文俊麾下。后倪文俊反叛,被陳友諒反殺,自稱勤王軍隊,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60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朱元璋出身平民,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早年參與元末起義,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占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 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qū)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北伐中原,結(jié)束蒙元在中國的統(tǒng)治,丟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 陳友諒與朱元璋一樣,都是元朝末年反抗朝廷暴政的起義軍首領,二人有幾個共同點,如:都具有堅定的革命性與亡命的痞子精神;都是投身革命后從小人物做起,憑著不俗的軍事才能,一步步走向權力的巔峰;都想推翻元朝的腐敗政權,革掉皇帝的命,自己來做皇帝。 一個梟雄,一個英雄,所肩負的使命相同,正可謂志同道合。 兩人都作為原膜農(nóng)民起義領袖,共同的敵人都是大元朝,然而,這兩支各自為政的起義軍隊伍,在一致反元斗爭的同時,同樣為了擴充實力而互相爭奪地盤,兩軍展開了長達數(shù)年的鏖戰(zhàn)。 陳友諒的地盤不比朱元璋小,他是長江中下游實力最強的義軍。在那個誰有地盤誰就有兵源的時代,陳友諒的實力自然就比朱元璋大得多,就說他與朱元璋的潘陽湖決戰(zhàn)時擁兵六十萬,而朱元璋只有二十萬而已,雖然雙方都有號稱的成份,但陳友諒實力強于朱元璋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么強大的勢力怎么會失敗呢?其實陳友諒本身的因素和運氣成分都有。 陳友諒在原來投靠的天完政權,殺害了功勞卓著的將領趙普勝。后又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后又殺徐壽輝于采石,自立為帝。陳友諒手下多數(shù)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殺害忠良深為不滿,在后來的戰(zhàn)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鄱陽湖水戰(zhàn)朱元璋采納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擊敗陳軍。結(jié)果朱元璋以弱勝強一戰(zhàn)打敗了陳友諒,而陳友諒也在戰(zhàn)斗中中流箭身亡。 朱元璋和陳友諒相比在實力上處于下風,但朱元璋禮賢下士賞罰分明(當然登記之后濫殺功臣的心那時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軍紀嚴明,手下有名揚天下的悍將和軍師。全軍上下一心。而陳友諒一個窮酸落魄的書生,一朝得勢變得心狠手辣,嗜殺恩主使得他眾叛親離,最后的下場也是必然的,所以陳友諒的失敗也是早就注定的。 所以總體來說,在常人看來,這二位都不是什么好貨。但好人當不了皇帝,更平定不了天下。歷史只以成敗論英雄,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所以朱元璋是英雄,陳友諒只能是梟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