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什么意外的話,你應(yīng)該已經(jīng)讀錯了。 “蛇蛇”不像狗狗、豬豬、貓貓、寶寶那樣讀作“舌舌”,它讀“宜宜”。 什么意思?形容人安靜舒適的狀態(tài),進一步延伸就是人淺薄自大的樣子。 “蛇”是個可怕的字,一念之下,一條蜿蜒游動的陰影,就浮上腦海。但若往根兒上刨,這字可能是古人筆誤。 因為在上古之時,“蛇”字寫作“它”字,那時候的人都不是住在草窩里就是住在山洞里,當然也有在樹上搭棚的,這幾個地方,蛇都喜歡去。所以,大家見面的問候語不是“吃了嗎”,而是“無它乎”,沒有蛇吧? “它”除了發(fā)“蛇”音,還發(fā)“駝”音,“它它借借”讀“駝駝及及”,形容縱橫交錯之態(tài)?!伴宜眲t指另外一種動物,駱駝。所以也寫成“橐駝”。 “蛇”字有可能是筆誤的依據(jù)在于左邊的“蟲”字,本意應(yīng)該也是蛇,讀“悔”,是一種非??膳碌亩旧摺?。有記載認為虺是龍的一種,因為是劇毒之蛇,又發(fā)“悔”音,于是女皇武則天借此來污化李姓,所以虺也是一個較少有的姓氏。 “蟲”在古代其實泛指一切動物,蛇叫長蟲,老虎叫大蟲,人是蠃蟲,鳥是羽蟲。《大戴禮記》: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之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有鱗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龍為之長;有蠃之蟲三百六十,而圣人為之長,此乾坤之美類,禽獸萬物之數(shù)也。 《西游記》里有一個九頭蟲,許多人覺得既然是蟲,應(yīng)該類似是九頭蛇那樣的形象,其實應(yīng)該是鳥。因為原文說:“(他生得)毛羽鋪錦,團身結(jié)絮。方圓有丈二規(guī)模,長短似黿鼉樣致。兩只腳尖利如鉤,九個頭攢環(huán)一處。展開翅極善飛揚,縱大鵬無他力氣;發(fā)起聲遠振天涯,比仙鶴還能高唳。眼多閃灼幌金光,氣傲不同凡鳥類?!?/p> 所以是鳥,民諺“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指的其實是同一動物,大名“鬼車”。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六《羽》: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一首為犬所噬。 “蛇”左邊“蟲”是蛇,右邊的“它”也是蛇,所以晚清文字學家羅振玉推測:這個字本來可能是形容雙蛇游動的象形字,后來被誤分成了兩個字符,即左蟲右它。(文/劉春雨) |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