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全愈教授:旅美教育學專家, 美國邁阿密大學亞洲學科部主任。著有《素質(zhì)教育在美國》。) 有人邀請我參加討論:該不該取消本科生論文?因為近日,有學者認為現(xiàn)在的本科生寫論文沒有太大意義,建議取消本科生論文。不知是什么“學者”居然提出這種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建議。殊不知,美國8歲的小學生就開始寫科學研究論文了。這是我不久將要開播的104節(jié)系列微課《美麗的陷阱:我們是怎樣把孩子教傻的》(暫名)中的一節(jié)課“小學生能寫研究‘論文’嗎?”應網(wǎng)友的要求,借“鎮(zhèn)西茶館”特發(fā)全文,供思考……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上次課程我們討論了XXX,今天啊我們來談談:孩子做研究的陷阱——以為孩子到研究生階段,才能做研究寫論文。 什么時候開始培養(yǎng)孩子做研究呢?如果我說,小學生就能夠開始寫研究“論文”;那么,在開始寫研究“論文”之前,也就是說,在學前、在幼兒園、甚至在托兒所,孩子就開始做研究了!許多家長可能會很驚訝,學前就開始“做研究”了?小學生就開始寫研究“論文”了?他們有這個能力嗎? 其實,在孩子對一切事物產(chǎn)生好奇心,開始不斷發(fā)問的時候,比如,“蚯蚓沒有腳,怎么走動?”“太陽為什么不掉下來?”就是開始做“研究”了。但是,不要小看這些奇奇怪怪的發(fā)問,更不要把這些看似隨心所欲的發(fā)問扼殺在搖籃里,因為這就是孩子們開始他們的“研究”啦!只不過,這種研究往往是始亂終棄的,發(fā)端于一個問題,結(jié)束于另一個問題;也沒有形成相關(guān)的研究論文或者研究報告。但是我兒子在美國讀小學二年級,也就是8歲的時候,就開始正式寫研究“論文”了……
美國孩子張口閉口就是“我認為”,“根據(jù)我的思考”,“我的理論是……”(其實哪有什么理論,不過是他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想法),“我的結(jié)論是……”,“……” 在中國人眼里,這些乳臭未干的黃毛小子或黃毛丫頭,口氣大得不得了。其實,沒有乳臭未干的“我認為”,就不可能做研究。 我在國內(nèi)當工人的時候,寫過幾個自己稱之為“電影劇本”的東西。有一次,經(jīng)人介紹,我?guī)е鴥珊泻喴装b的餅干,去拜訪了一位當時已頗有名氣的導演。談話中,我偶然帶出了一句“我認為”,導演抬起眼皮瞅瞅我,嚴肅地說:“你讀過幾本書?在沒有讀過足夠的書之前,千萬不要對我說‘我認為’這類的話……” 幾十年了,我還記得這個小插曲。我?guī)状蜗氚堰@個小故事告訴兒子,但都是欲言又止,因為那個時空似乎太遠了。 但是真的很遙遠了嗎?關(guān)于“孩子能不能搞研究”的問題,國人至今仍然爭論不休。 華中科技大一位教授義正辭嚴地堅稱:沒夯實厚重的基礎(chǔ)前,絕不能搞研究……。這就是漢語里的“研究生”的注腳。 然而,把漢語的“研究生”的定義:“大學本科畢業(yè)后,到高?;蜓芯繖C構(gòu)深造、做研究的學生”——翻譯成英文,美國人都不知道你在說什么:為什么非要等大學畢業(yè)后,才能做研究?因為在美國人的概念里,沒有哪個級別的學生是不做研究的。 為什么在中國有“研究生”這種奇怪的叫法?就是因為過去一直不允許大學本科以下的各級學生做研究的原因。美國人從小就鼓勵孩子觀察、研究身邊的事物:比如,種子的發(fā)芽、小草的生長、蚯蚓的爬行、太陽的起落……。這樣,上了小學,他們就開始大大咧咧、堂而皇之地做研究了。 我兒子在美國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搞“研究”寫“研究報告”了。第一次從他嘴里聽到“研究”這個詞的時候,著實讓我樂了一陣。那時兒子才八歲。剛開始能讀些稍厚點的書,寫些由幾個長句子拼湊成的所謂“文章”。一天,他從學?;貋?,一進門就纏著妻子帶他去圖書館。說是他正在做一個關(guān)于藍鯨魚的研究,要去圖書館找參考資料。 兒子說:“老師說了,研究論文至少要有三個問題。要寫滿兩頁紙?!?/p> “研究”?“論文”?那時我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每天都在為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論文寫也寫不清楚。 “才二年級,你懂什么研究?”看著兒子那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溜到嘴邊的俏皮話打住了。趕緊讓妻子開車帶著兒子上圖書館。 臨走之前我對妻子開玩笑似地交待說:“如果市里的公共圖書館找不到好的參考資料,你們可以到邁阿密大學圖書館去看看。” 兩個多小時以后,母子倆抱著十幾本書回來了。 一進門,妻子就抱怨:“都怪你提什么到邁阿密大學圖書館。兒子非讓我?guī)芰藘蓚€圖書館。還說老師說過參考資料要來自不同的地方?!?/p> 我翻了翻兒子借回的“參考資料”,十幾本都是兒童圖畫書。有的文字說明部分多些,有的少些,全部是介紹關(guān)于藍鯨魚和鯨魚的知識性的書籍。 隨著兒子對那十幾本書的閱讀,及研究的深入,我和妻子也不斷地從他那兒獲得有關(guān)藍鯨的知識: 藍鯨一天要吃四噸蝦; 藍鯨的壽命是90到100年; 藍鯨的懷孕期是300到330天; 藍鯨的心臟像一輛汽車那么大; 藍鯨的舌頭上可以同時站50到60人; 藍鯨的主血管可以爬進一個人; …… 說真的,我以前只知道藍鯨很大,其他有關(guān)的知識一問三不知。這回兒子告訴了我不少我第一次聽到的東西。 大概一個星期后,兒子終于完成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份研究報告:“藍鯨”。 論文是由三張活頁紙訂起而成的。第一張是封面,上面畫著一條張牙擺尾的藍鯨。藍鯨的前面還用筆細細地畫了一群慌慌張張?zhí)由男∥r。在封面的左下方,工工整整的寫著作者:某某某。論文含四個小題目:1·介紹;2·藍鯨吃什么;3·藍鯨怎么吃東西;4·藍鯨的非凡之處。 我不知道兒子是怎樣決定這些小標題的,也不知道他為什么對藍鯨的飲食問題這么感興趣?總之,老師要求至少寫三個題目,他完成了四個。好歹也算超額完成任務了。小標題下的正文不過兩三句話。既沒有開篇段,也沒有結(jié)論段。讀起來倒也開門見山,每句話也能畫龍點睛般地點到為止。 這應該算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簡短的論文。當然也是一篇最讓我感興趣的論文。問題不是兒子在此次研究中學到了什么有關(guān)藍鯨的知識。我更感興趣的是,從這次研究的經(jīng)歷中,孩子獲得了什么?學到了什么?孩子從一開始就擺開了一副正經(jīng)八百做課題研究的架式。收集資料,閱讀資料,尋找觀點,組織文章……一步不差,一絲不茍。從決定題目,到從那十幾本書中發(fā)現(xiàn)對自己研究有用的資料,到著手寫文章,孩子始終處在一個獨立工作的狀態(tài)下。他必須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篩選材料,去決定“研究”方向……這個收獲要比知道藍鯨有多重,多長更具有價值。 我第一次披露,在美國八歲的孩子就開始做關(guān)于藍鯨魚的研究,并且寫研究報告……結(jié)果,全國一片嘩然!有人給報刊寫信,不屑地譏諷道:八歲的孩子寫研究報告?不是兒戲還能是什么?! 其實,在這個階段,我們不可能奢望孩子能寫出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論文,甚至我們根本就不要期望孩子寫出一篇稍微像樣的論文。我們要的就是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在那篇四不像的、非常幼稚的論文里埋下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的種子。 為什么在中國有“研究生”這種奇怪的叫法?就是因為過去一直不允許大學本科以下的各級學生做研究。好像研究就是屬于高級科研人員的事。研究能力也非人人有之。獨立研究,應該等到有豐厚的基礎(chǔ)知識以后,并且在具備研究能力后才能進行。因此,大學四年本科畢業(yè)后,如果考上“研究生”,那時才開始“研究”。四年本科,也只是在快畢業(yè)時,才有資格在寫畢業(yè)論文的時候,“研究”那么一下。 而美國的教育觀念是相信孩子具有跟成年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 為什么要從小就鼓勵孩子做研究?為什么不能等到研究生階段才做研究? 其實,道理并不難理解。 首先,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形象思維與他們的年齡增長是成反比例的。也就是說,年齡越大好奇心越弱。所以,我們必須在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形象思維最活躍的階段,鼓勵孩子做研究,種下一顆良好的種子,就像在股票市場上買了潛力股一樣,等著來年的豐收。 其次,我們在“創(chuàng)造性能不能教”這一節(jié)中曾討論過:創(chuàng)造性就像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huán)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yǎng)才能發(fā)芽、生根、開花、結(jié)果…… 同樣道理,人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的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素質(zhì),也像種子一樣,需要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如果一顆種子在它發(fā)育階段,沒有得到適當?shù)淖o理,沒有得到科學的施肥灌溉,沒有充足的陽光,沒有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那么這顆種子就會發(fā)育不良。等這顆發(fā)育不良的種子長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經(jīng)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環(huán)境,雖然也可能成材,但是已經(jīng)難以成為參天的棟梁之材。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對他們心里的種子說說:“種子呀,對不起,我們現(xiàn)在要控制住你們,不能讓你們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然后,到了研究生階段才說:“種子們呀,你們現(xiàn)在趕快開花結(jié)果吧……” 對比美國的教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頗具發(fā)人深省的現(xiàn)象:就是相信孩子具有跟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因此,美國教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為孩子獨立研究,獨立動手能力的發(fā)展提供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在美國的學校里,不僅是天賦教育這樣做,其他的常規(guī)教學也十分講究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孩子的獨立研究能力。在這一點上,我們的家庭教育需要加把油,補補課。 總結(jié)一下今天講課的要點:孩子也有研究能力,在他們對周圍的事物產(chǎn)生好奇心,開始不斷發(fā)問的時候,就開始了他們的研究。千萬不要因為這些有頭沒尾的“研究”,就把孩子的研究扼殺在搖籃里。等到孩子開始有頭有尾地寫幾句“研究報告”的時候,不能要求太高,不要求全責備,要珍惜孩子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要保護和培育在那些四不像的、非常幼稚的論文里埋下的研究興趣和研究能力的種子。 好啦,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下次再見!
2. 培養(yǎng)收集觀點的孩子,還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觀點的孩子?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上次課程我們討論了:小學生就能夠開始寫研究“論文”的問題,同時還提醒家長:在這個階段,不要苛求孩子的論文。今天啊我們來談談:我們既不要對孩子的研究“論文”求全責備,但是又不能停留或滿足于培養(yǎng)只會收集觀點的孩子,我們需要,也能夠培養(yǎng)出能創(chuàng)造觀點的孩子! 作為家長,我要常常警惕自己腳下的陷阱:我們不要培養(yǎng)收集觀點的人,而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觀點的人! 小學二年級時,兒子的所謂研究不過是在收集、整理前人的材料。做的是整理材料類型的研究,這種研究兒子還做過不少。比如,就某一個歷史階段,某一個特定區(qū)域的某個項目做研究報告。兒子在四年級的課堂中,就曾經(jīng)做過有關(guān)中國長城的研究報告。嚴格地說,還是收集觀點的“研究者”。但是,我既警惕自己,又不過于著急,因為我知道,這是必然階段(但是有許多人,也就永遠停留在這個階段,只不過做得更漂亮、更專業(yè)罷了)。但是這個必然階段,一定是一個過渡階段,不能是永久階段。我們要慢慢地把收集觀點的孩子,引導上創(chuàng)造觀點的路子上來。換句話說,就是上節(jié)課講到的:能提出“我認為”的孩子。這個階段的“我認為”,一定還很幼稚,不過我們做家長的,不能像那個導演一樣,把我的“我認為”簡單粗暴地絞殺了。 …… 黃全愈教授和兒子礦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