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問: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應當怎樣理解? 文運老師答: 這本來是禪宗祖師青原惟信禪師的話。據(jù)《五燈會元》記載,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span> 禪宗機鋒,直指心地,超越邏輯。我們未契入者,如果只從文字上解讀,從禪宗角度看,必然隨解隨縛,不達本意。 不過,后來青原惟信禪師這段話流傳極廣,早已超出禪宗乃至佛教的話語范圍。在流傳之中,“見”變成“看”,“只”變成“還”,逐漸演變?yōu)椤翱瓷绞巧?,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特別是與禪宗修行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詞,比如“未參禪時”、“有個入處”、“得個休歇處”等,都被忽略掉了。 如果不談禪宗修行,只談這段文字給我們的啟發(fā),也可以這樣來理解: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可以比喻為我們只認識事物的表象和暫時的穩(wěn)定性。雖然忙于看山、看水,但由于停留在表象認識,我們可能勞而無功;由于停留在暫時的穩(wěn)定性認識,我們可能因執(zhí)著眼前的事物而又苦又累。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可以比喻為我們突破事物的表象,認識了事物背后的道理,從而不再被表象所局限;突破事物暫時的穩(wěn)定性,認識了事物長遠的變化性,從而不再執(zhí)著眼前的事物。然而,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對道理的認識上,也容易忽略事物本身,流于空談;只停留在對變化性的認識上,則容易忽略事物的穩(wěn)定性,流于頹廢。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可以比喻為中道而行,不墮兩邊,如同絢爛至極而復歸平淡,歷經(jīng)風雨而再見藍天——我們既要看到事物的真實存在及其穩(wěn)定性,因此應當一直努力,而不流于空談和頹廢;又要看到事物背后的道理及其變化性,進而可以不被表象局限,不去執(zhí)著眼前,達到忙而不累、累而不苦的境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