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初建時期,朱棣發(fā)動兵變,奪取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 事情的起因是由于建文帝想要削藩,引起了燕王朱棣的內(nèi)心憂慮,遂起兵造反。不過,朱棣也明白,他與朱允炆好歹同為大明皇室,如此刀兵相見必然會讓自己背負惡名,因此,他在起兵前夕,一直在絞盡腦汁尋找建文帝的過錯,以達到師出有名的目的。 最后,朱棣終于在他爹的書里找到了造反理由,這本書就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訓》。那么,朱元璋寫這本書是什么目的?朱棣在其中又得到了什么信息?咱們一起來看。 朱元璋作為大明帝國的締造者,其能力自不用說。早期由于出身卑微,他沒有條件上學,但是,這并不影響朱元璋勤于好學。在那個亂世年代,朱元璋加入起義軍抗元,一路上有什么不懂的經(jīng)常會向身邊人請教,以便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 得到江山后,朱元璋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道理。為了使得明朝能夠長久存世,朱元璋為此可是費勁了心力。國家想要長久,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是必要的,但是,這又離不開約束力的維護,于是,國法的重要性便隨之凸顯。 為此,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著手準備《大明律》,可見對法律之重視。 但一切完畢后,朱元璋卻覺得僅靠這些還不夠,在他看來,歷史上的王朝覆滅原因都出在皇室子嗣上。換言之,不論是滅于外敵還是敗給內(nèi)亂,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后世皇帝的無能昏庸所造成的。為了避免明朝重蹈覆轍,他決定立戒管束皇室子嗣,于是,便有了這本書。 此書一出,任何明朝皇室必須以此為準則,不得違反書中規(guī)矩。朱元璋本意是以此書來鞏固明朝政權,教導后世子孫,沒成想這本書卻弄巧成拙,給了朱棣造反的借口。 當時朱元璋在決定制定“家法”后,于洪武二年間,著手進行準備。為了能夠合理、全方面的制定“家法”,朱元璋下令在全國范圍內(nèi)選拔文士,任何精通法律的文人都可以報名。后來,經(jīng)過層層篩選,終于選拔出編寫團隊,前后用了四年多時間,至洪武六年才得以成書。 據(jù)了解,初期編寫完全由草擬團隊完成,待雛形初現(xiàn),交由朱元璋審文并修訂。正式成書后,朱元璋命禮部制造多本,發(fā)到每位皇室成員的手上,那個時候此書并不叫《皇明祖訓》,而是《祖訓錄》,待經(jīng)過后續(xù)的兩次修改后,這才正式改名。 朱元璋為了兒孫的未來,為了大明的長久,可以說是費勁了心力,幾乎每個方面都考慮到了。比如說,持守,便是強調(diào)了自身準則,不允許皇室成員鋪張浪費;法律,在這方面主要交待了皇太子與親王犯錯了,如何懲罰;內(nèi)令,規(guī)定皇后不得干預朝政,后宮嬪妃不得群見臣子等。 總而言之,當時宮內(nèi)之人所能涉及到的事情,全部寫入其中。待家法正式實行后,宮里皇子們卻叫苦不迭,對于他們來說,曾經(jīng)可以輕易享受到的山珍海味,此刻卻成了奢望,稍微鋪張浪費一些,便會遭到家法懲治。一時間,皇族們做起事來都是畏畏縮縮,他們不僅怕《祖訓》,更怕朱元璋。 但其中也有一個特殊的存在,便是朱棣。 朱元璋在年邁以后,為了將大明江山控制在朱家人手中,便把自己的二十多個皇子全派了出去,在各大重鎮(zhèn)擔任藩王。在這些皇子中,朱棣絕對是個難得一見的軍事統(tǒng)領,在領兵打仗上有著獨特的謀略。這點朱元璋自然清楚,為了能夠讓朱棣發(fā)揮長處,朱元璋特封其為燕王,駐地北京,統(tǒng)領著重兵對付蒙古。 洪武二十五年,本來有望成為下一任皇帝的太子朱標因病而死,朱元璋對此頗為心痛,他對這個大兒子傾注了太多的心血,沒想到會在年老時得到這么一個結(jié)果。之后,朱元璋開始培養(yǎng)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臨死前指定朱允炆為下一任皇帝。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正式繼位,成為新任皇帝。本來朱允炆如果老實遵從《皇明祖訓》的話,完全可以輕松的穩(wěn)坐江山,然而,他偏偏耍起了心思,認為:以燕王為首的一些藩王勢力過大,影響到了他的統(tǒng)治,一番思索下,朱允炆掀起了一場削藩運動。 雖說,一開始先拔掉了周王,但其他藩王并不傻,自然知道這是風雨前奏。其實,鎮(zhèn)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節(jié)制沿邊士馬”的重權。朱允炆對這些皇叔們憂心忡忡。之后,由于朝廷削藩激化矛盾,藩王與朝廷開始決裂,此時,實力最強的燕王就成了真正的眾藩之首。 當時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知道早晚會輪到他頭上,于是,為了自保他只能選擇起兵造反。但造反前,必須為自己找一個出兵的借口,于是,他便把目光挪到了《皇明祖訓》上。 查閱到中間時,朱棣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如朝中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平之?!敝扉ρ壑幸涣粒饾u心里有了主意。不過,為了以防萬一,他還是繼續(xù)查閱了下去,沒有多久,又看到一句話:“后世子孫不能變更祖宗之法?!?/p> “建文帝對各地藩王打壓削弱,這不正是改變了太祖之法嘛?!敝扉?nèi)心如是想。建文元年七月,早已準備好的朱棣就此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jīng)幾次大戰(zhàn)消滅南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攻下帝都應天,最終,奪取了建文帝的皇位。 可以說,“靖難之役”是明朝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次政權爭奪戰(zhàn),不僅導致了明朝皇位歸屬的改變,也極大影響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參考資料: 『《簡明中國古代史》靖難之變、《明太祖實錄》、《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