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處原為舊城內(nèi)西南城角的泄水坑,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天津舊城拆除后,用城墻土及碎磚石墊平水坑,建房形成里巷,以“長遠永生”之一,取名長生巷。東起大水溝街,西至劉家樓三條胡同,南側(cè)與寶興巷、平祥街相通,北側(cè)通福利巷、李麩房胡同、周永順胡同、帽劉胡同、鹽店胡同、鴨子王胡同和一至北不通行的分支,長171.4米。 朝陽觀清道光年間 北起戶部街,南至卞家小胡同,西側(cè)有一不通行分支,東側(cè)通鄉(xiāng)祠南二條,長110米。清道光年間此地建有道教朝陽觀,觀前形成胡同,故名。朝陽觀于民國三十一年(1942)被拆除,舊址今為南開第二幼兒園。 諶家大院清光緒年間 位于南馬路中段北側(cè),南起南馬路,至北不通行,長20米。清光緒年間,諶家兩兄弟在此置地建宅,后逐步形成里巷,以諶家大院命名。 城隍廟街(*)明永樂四年(1406) 此街原有城隍廟(今府署街178號)。天津《衛(wèi)志》記:天津城隍廟在城內(nèi)西北。明永樂四年(1406)創(chuàng)立。年久傾圮。成化十七年(1481)重修(于天津修城后第二年建),占地5999平方米,前有戲臺,后有寢殿。清雍正九年(1731)天津改州升府,城隍廟改稱天津府城隍廟,與此同時,設(shè)置縣治,故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位于天津府城隍廟西,增建天津縣城隍廟,但縣廟規(guī)模略小于府廟,所以,天津府、縣兩城隍廟并存(今僅存后殿)。且每年每逢農(nóng)歷四月初六、初八,兩廟均舉辦廟會;每月初九、十九、二十九還有集市,因此,廟前成路,香火頗盛,自清代稱今名。全街長291米,北起府署街,南至西門內(nèi)大街。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天津教育家林墨青、嚴(yán)范孫等提倡“廢廟興學(xué)”,故于廟內(nèi)成立城隍廟兩等官立小學(xué),是天津最早的官立小學(xué)。解放后,舊址于1951年建立城隍廟小學(xué),1975年改建府署街中學(xué),今為西北角小學(xué)。 另外,此街還有清同治七年(1868),天津民眾自辦的救火組織(水會),衛(wèi)安水會舊址(天津早期著名水會之一,城隍廟街4-6號)。 稿源: 北方網(wǎng) 編輯: 劉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