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 情緒不好者,眉頭緊鎖,眼光閃爍,面相不善。 修養(yǎng)良好者,眉頭舒展,眼光和善,視為面善。 修身養(yǎng)性,找回被蒙蔽的心體,讓心體的鮮花綻放。 所謂退一步自然寬,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xué)問要不知足。 學(xué)會自我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 適當降低對事物的欲望,心不急躁,遇事理性,會贏得更多的求勝機會。 遇事不可急躁,要靜下心來,想一想凡事的“因”,再看看形成的“果”。 遇有心結(jié),泡上一杯茶,或喝一杯白水,放一曲舒緩的輕音樂,閉眼回想自然美景,幻想自己是那天空那輕盈飛翔的鳥兒,水中那悠閑自得的魚兒,生命本亦如此,何來煩擾。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王陽明 學(xué)會自我調(diào)解。人各有緣,基于成長環(huán)境及對生活的理解,有的人對生活很自信也很快樂,而有的人卻對生活憂心忡忡。 活在當下,隨著社會的進步,競爭的激烈,讓人們的各種壓力增大,如果當這種壓力超過了某種負荷能力的時候,就會讓人出現(xiàn)偏激情緒。一些比較難處理的事,往往讓人突然陷入一種茫然、焦急、狂躁的情緒之中,更有甚者對生命的絕望。 陽明先生說: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yīng),不要著一分意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意思是說當情緒危機來時,我們只需知道情緒來了,覺知著它,然后就隨它去,情緒自己就會慢慢平復(fù)。這跟佛家修行的觀照法一脈相承,而不要強行壓住,而且通過覺知來體驗、順應(yīng)它,當你有覺知后,情緒就難以綁架你!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 ——王陽明 陽明先生說,做人首先要學(xué)會關(guān)愛自己。要注重修身養(yǎng)性,心存善念,讓自己保持身心健康的自然狀態(tài),才能把善念傳遞出去。 做好自己,沒有必要嫉妒別人,也沒必要羨慕別人。心存善念,善待自己,多幫助他人,別人也會回報自己。 凡事都要有自信,相信自去做也一定能夠做好。事不分大小的,復(fù)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重復(fù)做,爭取做到最好。 只要用真心,用愛,用人格去面對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會精彩。 心如明鏡,物來則照。 ——王陽明 物來則照,照而不擾,任由來去,如如不動,隨機而動,去而不留。 凡事來則自然應(yīng)對,不給心任何負擔(dān)。事來則處理,事畢也不再去想。即便結(jié)果不完美,就好好總結(jié),以便未來做得更好。 這既是一種超然的人生境界,也是檢驗我們心態(tài)好不好的一面鏡子。 心態(tài)代表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人生輕松無極限,生活快樂遂心愿,活的好過的開心。 陽明先生說: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好心態(tài)的養(yǎng)成,在于平常的及時調(diào)整和修煉并形成習(xí)慣。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生活方向就不會迷失,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會迷失自己。心態(tài)好了,運氣就好,精氣神就足,反應(yīng)出來的面相就是福相。 人活在世上,凡事都要看開點,看遠點,看淡點,心胸要豁達些,大度些,相信任何事情的發(fā)生必有利于我,也就沒有流不出的水和搬不動的山,更沒有鉆不出的窟窿及結(jié)不成的緣。 |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