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列松的選擇》是世界攝影巨擘亨利·卡迪?!げ剂兴稍谧约荷淖詈箅A段做的一件造福后世的事情,他在全球范圍內(nèi)把自己這一生最推崇的85位杰出攝影家的代表作收集到一起(每人一張,個別人有兩張)在巴黎辦的一個展覽的名字。這93張杰作時間跨度達(dá)117年。本期為第二十一期。 英格·莫拉絲(Inge Morath,1923-2002) 1923年英格·莫拉絲出生在奧地利格拉茨。在柏林學(xué)習(xí)語言后她成了一名翻譯,那以后她作為一名奧地利記者和編輯為一個設(shè)在慕尼黑的信息服務(wù)機構(gòu)分部——Heute工作。二戰(zhàn)時期因拒絕加入希特勒青年團而被強制勞教,從集中營逃出后,莫拉絲成為了一名攝影助理,莫拉絲一生都是個多產(chǎn)的寫作者,她保持的兩個珍貴禮物——文字和圖片讓她在同事中顯得不同尋常。 《布列松的選擇》英格·莫拉絲入選作品 莫拉絲曾為攝影師朋友Ernst Haas(恩斯特·哈斯)的照片寫配文,并在他和羅伯特·卡帕邀請下來到巴黎加入新成立的馬格南圖片機構(gòu)作編輯和研究員。1951年她開始在倫敦拍照(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想不開始拍照也難),并于1953年以攝影師身份加入圖片社。 剛加入瑪格南時莫拉絲一直是布列松的小跟班,卡帕讓年輕漂亮的她做布列松的助手,給他當(dāng)調(diào)研員、翻譯和學(xué)徒,甚至為他換膠卷、搬行李。當(dāng)然她也從布列松那里學(xué)了不少東西,布列松教她把照片倒過來看,像畫家那樣去判別構(gòu)圖。 1959年瑪格南爭取到了獨家報道電影《亂點鴛鴦譜》的電影報道權(quán),這部電影也是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美國半個世紀(jì)以來最杰出的劇作家)為其妻子瑪麗蓮·夢露量身定制而創(chuàng)作的劇本。瑪格南答應(yīng)每次派兩名攝影師去電影制作現(xiàn)場,第一組被派去的就是布列松和英格·莫拉絲,1960年《亂點鴛鴦譜》殺青,阿瑟·米勒和夢露離婚,倆年后莫拉絲嫁給了米勒。 1978年阿瑟·米勒偕同英格·莫拉絲訪問了中國,之后一人撰文一人配圖倆人合作出版了中國游記畫冊《訪問中國》,在全書結(jié)尾米勒先生寫道:“小河邊幾個中國婦女在靜靜地洗青菜,她們將洗好的青綠蔬菜像扇面一樣一把把整齊地排列在水邊的石板上,多美!這就是中國”。今天阿瑟·米勒和英格·莫拉絲兩位都不在了,不過他們把他們的藝術(shù)留給了這個世界。 1979年出版的《訪問中國》 莫拉絲一生立志推廣和支持女性攝影。她去世后馬格南圖片社設(shè)立了英格·莫拉絲獎,專門獎勵30歲以下的女性攝影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北京的陳哲憑借作品《蜜蜂》獲得該獎。 1987年英格·莫拉絲、阿瑟·米勒和他們的女兒。
英格·莫拉絲攝影作品
英格·莫拉絲在中國拍攝的作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