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杏林觀書的第26篇原創(chuàng)文章 中醫(yī)就像個巨大的原始森林,它讓你興奮,卻讓我惶恐,因為我知道我將永遠無法探知出它的中心在哪里,邊界又在哪里?甚至連腳下的路在何方都不能知道。 by 觀書 出針之時,先手持針柄,輕拔或者輕捻針體,檢測針下是否達到補瀉的目的,測試針體在留針期間是否有異?,F(xiàn)象出現(xiàn)。如存在問題,即處理相應的問題。如不存在問題,則將針適度退出,隨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力度適中,不可猛力按壓,避免針孔周圍毛細血管破裂,造成出血。 出針之時,最忌猛力出針,不檢查,不按壓,等拔出數(shù)針后發(fā)現(xiàn)多針孔出血的現(xiàn)象等,導致無法妥善處理。同時,猛力出針最易造成局部組織受損,從而殘留有強烈、持久的針刺后遺感。 出針之后,當再次檢查,防止將針遺漏,尤其是有短針刺毛發(fā)旺盛的部位和留針期間易被衣服遮蓋住的部位,當上述部位針感弱或者無針感時則更容易被遺漏。如發(fā)現(xiàn)出針數(shù)目與所刺針數(shù)不同時,要反復檢查,避免留針期間患者活動或其他原因致針意外掉落,一定要找到掉落的針具,如果針掉落到患者衣服內(nèi)且靠近重要臟器,又檢查不夠細致,不能將針數(shù)前后一致,則非常有可能發(fā)生出針后意外。 古人將出針分為補瀉兩種出針法,今分述于下,僅供參考: 在出針時,先用右手輕捻針柄,徐徐以出,針尖將要至表皮下時,即用左手食、中指夾住針體,輕壓局部,同時右手輕捻針柄將針退出。出針后,立即速按輕揉穴位,即所謂疾閉其孔。 在出針之時,先用右手迅速靈活(迅速非暴力)的捻動針柄,感到針下無沉緊之象時,即將針體迅速向上提起,針尖將至表皮下時,仍用左手食、中指夾住針體,重壓局部,同時右手快速捻轉(zhuǎn)針柄,將針推出,出針后可按壓穴位,也可不按壓穴位。 上述手法操作,雖用“適度”、“徐徐以出”等描述,但都是比較快的,所以不要看到“徐徐以出”就嘗試慢悠悠的出針方式,過慢出針既不適用于臨床,同時也會很疼的。 最后,再次強調(diào):出針后記得檢查針數(shù),萬不可遺漏針于患者身上。 爆料:就觀書自己,曾在一個早上有過將針遺漏在患者頭上的事發(fā)生,直到患者晚上準備睡覺時才發(fā)現(xiàn)頭上有針,所幸沒有事故發(fā)生,萬幸,萬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