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通化市的東北角,毗鄰渾江有一座突兀的山崗,人稱“高麗城子”的地方,就是自安古城遺址的所在地。由于地處通化市江東鄉(xiāng)自安村因而取名“自安古城遺址”。 自知古城遺址的那天起,總有爬上此山的沖動,每每在其腳下經(jīng)過,總是不由自主向上瞟上幾眼,心里想上邊是什么情形呢?是否還有遺存?有一天當我從此山經(jīng)過,向山上望時,情況有所變化,一條蜿蜒幾公里石墻忽然在山上拔起,似一條石龍纏繞在山頂,那一定是在發(fā)掘中的古城墻遺址,隨即就決定抽出時間上去看看。 
時逢周末,約上幾個驢友遠足一次,目標是“高麗城子”,從市區(qū)出發(fā)徒步約一個小時,便來到了古城遺址所在的山下,上山的路很窄,滿是樹木和雜草,其間隱約地辯出一條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一直通向山頂,剛下過一場小雪,山路上沒有任何動物的足跡,潔白的雪就像新鋪就的地毯,踩上去綿綿的很舒服。一行人借助登山杖或拽著路旁的樹枝,艱難地往上爬,不時有人摔倒,引來一陣哄笑,起來后抖抖身上的雪,還是“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哇”。 
繞過幾個之字型的山道,便登上了山頂,眼前呈現(xiàn)出一座石頭壘砌的城門,兩側有碎石堆砌的城墻像沿著山緣的邊際線,蜿蜒曲折地伸向遠方。站在城墻上往山外看,方圓數(shù)公里盡收眼底,真是易守難攻的要隘,同行的人無不被古人的城池選址而折服。 山上雜草叢生林木繁茂,偶爾可見零星的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遺跡,不時可以看到“考古現(xiàn)場。嚴禁進入”的警示牌,或是一塊發(fā)掘探方的編號什么“Q-008"之類,由于時處冬季,發(fā)掘工作暫時停止,現(xiàn)場無人看守,游人可肆無忌憚的進出。古城遺址面積約36萬平方米,從發(fā)掘出來的遺存看還是比較完整的,有生活區(qū)、祭祀?yún)^(qū)、墓葬區(qū)......。可以看到城墻、水井、積石冢、排水溝、蓄水池、祭壇、點將臺等。 
據(jù)考證此處遺址可能是我國古代東北邊疆少數(shù)民族高句麗時期的玄菟郡,存在于西漢時期,推斷兩千多年前此處應該是個繁華的大都市,人口已多達四五萬人。古城設置了門闕,形式為土闕,土闕最早出現(xiàn)于西周時期,但也僅限于文獻記載,并未見實物,更顯得珍貴。西漢時期,建闕之風極盛,且等級森嚴。一般官員只能用一對單闕,諸侯可用一對兩出闕,只有皇帝才能用三出闕。自安山城門闕的土闕,就其質(zhì)地、形式而論,與西漢時期帝陵之闕基本相同。
從城內(nèi)的文化堆積情況看,下層為西漢時期文化遺存。上層為東漢至魏晉時期,因此,建闕年代可斷為西漢。而按西漢時期的建闕制度,應是諸侯所享有的權利。因此,該城當為諸侯級建制。該遺址1999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正式升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轉(zhuǎn)眼已是夕陽西下,該是回家的時候了,在返回的路上大家余興未了,談論著,古人如何在這里生存,腦子里不斷出現(xiàn)古人漁獵生活的場景,以及部落之間戰(zhàn)爭的畫面。
 點將臺

城墻

闕門

積石冢

水井

祭壇

排水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