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計劃經(jīng)濟的色彩尚未褪去,家電是市面上的緊俏貨,老百姓往往為之傾囊而出。雖然如此,大家仍然感到很值得,因為家電代表了他們所期望的生活標準。 七八個月工資買臺9寸黑白電視機 1975年的時候,鄭自華是27歲。當時,他居住的街道里有一臺12寸黑白電視,放在弄堂開闊的地方,屬于為這一片居民提供娛樂生活的公用設(shè)備。每到播放電視節(jié)目的時候,里里外外擠滿了人,“不要講屏幕上人頭看不出,連聲音也聽不清爽”。想來想去,鄭自華決定自己買一臺回來“改善生活”。 當時的年輕人帶著積蓄和配給券到上海第一百貨商店的電視機部門買電視
飛躍牌9寸黑白電視機
加塊放大器,9寸電視變12寸 那時報紙上發(fā)表過一組四格漫畫,用家喻戶曉的電影片名來戲謔電視信號如何不穩(wěn)定。有一幅屏幕上一爿漆黑,叫作“沖破黎明前的黑暗”;有一幅屏幕上滿是波紋,叫作“多瑙河之波”;還有一幅滿屏飄舞雪花,被稱為“林海雪原”;另有一幅屏幕上除了一條直線什么外也沒有,叫做“看不見的戰(zhàn)線”。 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一到晚上只要電視劇播出,常常是萬人空巷
看1頻道天線要向左一點,2頻道要向右一點,3頻道天線要拉長一點……再不行,手要一直捏牢。始終在調(diào),不停問看的人:清爽了伐?清爽了伐? 盡管畫質(zhì)不佳,看電視依舊是那個年代人們趨之若鶩的事情。“每到晚上要看電視,好了,鬧猛了。樓上樓下,隔壁鄰居,同學(xué)朋友都要找借口來了。放《大西洋底來的人》,哦呦,屋里廂軋十幾個人不稀奇。”鄭自華還記得,1978年電視里重播徐玉蘭、王文娟1962年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他的兩個阿姨特意從虹口區(qū)提籃橋,趕到他位于楊浦區(qū)渭南路的家里觀看。
類似這樣的一個物件,支架在上方,固定在電視機頂部
“媽媽回來電視機一摸,就曉得我偷偷看過了” 上世紀80年代初,蔡靜還是一名中學(xué)生,就讀于上海育才中學(xué)。她家當時有一臺12寸的三洋牌黑白電視機,是她爸爸用“貼花儲蓄”存到的錢買的。
“存了好多年,加起來大約有500塊的辰光,阿拉爸爸講:‘鈔票太多了,老嚇人的’?!庇谑?,全家決定把這筆巨款花掉,目標鎖定在買電視上。當時弄堂里有家人家有一臺蘇州產(chǎn)的電視機,如果自家有了,就不用跑到人家屋里去看了! 那個年代的人們興沖沖往家搬電視機
在這臺電視機上,蔡靜看了美國科幻劇《大西洋底來的人》,日本連續(xù)劇《姿三四郎》、《排球女將》。“放《排球女將》的辰光,正好阿拉中國女排老風光的,連續(xù)拿冠軍。所以阿拉女同學(xué)對這個電視劇歡喜得不得了,還會梳里廂的'小鹿純子頭'?!?/p> 父母平時對她看電視并沒有太多限制,只有到放假的時候會關(guān)照她不要看太多。有次她趁父母不在偷偷看,結(jié)果被發(fā)現(xiàn)了?!鞍⒗瓔寢尷下斆鞯?,一摸電視機發(fā)燙的,曉得肯定是看過了?!?/p> 把上海流行的四喇叭帶到貴州 上世紀80年代初,鄭婭奮的父親被派到深圳工作,帶回來一臺當時特別緊俏的索尼四喇叭雙卡收錄機。 鄭婭奮和丈夫李致用高興極了。李致用戴著大耳機,以及因《大西洋底來的人》而流行起來的蛤蟆鏡,在房間一角特意和四喇叭雙卡收錄機一起拍了照片留念,手上拿的是機器的英文說明書。 比較特殊的是,這對追求時尚的上海青年當時并不在上海生活,而是遠在貴州遵義航天061基地支援大三線建設(shè)。那次是因為女兒出生才回來休假。
除了娛樂之外,這臺收錄機還是維系家庭親情的紐帶。“阿拉女兒是在上海長大的。小孩不會寫信,大人就把她講的話錄下來,托人帶到貴州給阿拉聽。阿拉再把自己講的話錄好,托人帶回上海給小孩。這是阿拉老重要的一個通信工具?!编崑I奮說。 173立升的冰箱買回家成為“明星” 幾乎同一時期,冰箱開始走進上海人家,當時比較流行的是雙鹿牌100立升單門冰箱。易東保和郭杰峰夫婦也在考慮買一臺。
1987年正從萬寶冰箱廠的生產(chǎn)線上生產(chǎn)出來的萬寶冰箱
夫婦倆還記得,這臺冰箱的價格是812元,比市面上普通的單門冰箱差不多要貴一倍,相當于花掉了一年的工資收入。“不過蠻值得的?!惫芊逭f,“儂想啊,阿拉到現(xiàn)在講起來還覺得老有勁的?!?/p> (來源:東方網(wǎ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