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舊石器時期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玉器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實用器物”向“欣賞飾物”演變的 過程。古人對玉器的認知歷史是非常久遠的,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就用玉石做 成砍斫器。(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同的,是在遼寧海城小孤山洞穴中發(fā)現(xiàn)的近萬年前的 玉斧,見圖8)但是,當時人們對玉的認識是一知半解的,對于玉與石的區(qū)分和界定, 也是不特別明確和清晰的。
二、新石器時期
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制造工具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到了新石器時 代,人們徹底發(fā)現(xiàn)了玉的美麗和獨特的性質,并在社會生產(chǎn)中,逐漸形成了對玉的清 晰理解和認知:石器為工具,玉器為禮器、佩飾、葬器之用。玉材逐漸從工具材料中 慢慢分離出來,用以做佩飾、禮器之用,并逐漸在日常生活中傳播開來。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敖漢旗的興隆洼文化,距今有8000年的歷史。那里出土的白色 玉玦(見圖12),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史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佩飾用玉器。
紅山文化遺址,因發(fā)現(xiàn)于內蒙古赤峰市郊的紅山而得名,距今有6000多年的歷 史。它在西遼河流域融合了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精粹,內容豐富,形式多 樣,玉雕工藝也有了大幅提高。至今為止,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近百件之多,是新 石器時期北方玉器的典型代表。
著名的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紅山“C”型龍(見圖10),周身卷曲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吻部前伸,頸背留扁平狀鬣毛,鼻端平滑并留有對稱豬鼻孔,眼突起呈菱 形,眼尾細長上翹背留小孔......整個器形高26厘米,寬21厘米,呈墨綠色,是迄今發(fā) 現(xiàn)的出土最早的玉龍。刀法簡練,造型生動傳神,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
遼寧凌源市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見圖11),是紅山文化玉龍造型的又一典 型代表。怒目圓睜,眼周圈紋,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背部彎曲如環(huán),是豬 首蛇身相集合的形態(tài),輔以陰線細刻和壓地隱起的手法,刀法精湛、形象生動。
知識點
壓地隱起:又稱斜刀,是紅山文化玉器的雕琢特點之一。具體是用平行的雙陰線 勾畫出輪廓,然后磨去其中一線的線墻,去掉外棱,形成一個平緩的坡面,使所表現(xiàn) 部位的外廓突出。視之不見,觸之有感。
良渚文化距今4000多年,因最先發(fā)現(xiàn)于浙江余杭良渚鎮(zhèn)而得名。公元1986、1987 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占了90%。良渚文化玉器以琮(見圖 13)、璧、鉞最多,造型宏大、風格雄渾、制式嚴謹、紋飾神秘,是新石器時期南方 玉器的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玉器除玉琮、玉璧等少數(shù)玉件為單件外,多為復合件,工藝細膩,浮 雕與陰刻的完美結合,雕琢工藝十分精湛,紋飾雕琢尤為精細,尤其以良渚文化的象 征——神人獸合體的“良渚神徽”為最。
良渚神徽表面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如此復雜的精細圖案,可見當時琢玉技法的 高超。神人獸合體的良渚文化典型圖案,多次出現(xiàn)在不同的良渚文化玉器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