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是你最親密的TA 對很多人來說, 答案不是他,也不是她! 而是……它 手機
你白天捧著它 晚上捧著它 沒事的時候摸摸它 有事的時候玩玩它…… 然而 它卻比廁所沖水按鈕還臟! 不騙你, 有實驗視頻為證 不過,由于畫面“太美” 建議正吃東西的小伙伴先別看 注意!前方高能,請坐穩(wěn)扶好! 先來一組高清大圖, 看看你手機上的細菌都長啥樣~ 再來一組清晰動圖, 還原檢測過程~ 一起來看 檢測步驟一:提取樣本,與培養(yǎng)皿進行均勻涂抹接觸 檢測人員將采集到的包括出租車司機的小屏幕手機、小朋友不停在玩著手機游戲的蘋果手機等不同的幾部手機提取樣本,并分別與培養(yǎng)皿進行涂抹接觸。
檢測步驟二:置入孵箱觀察 在此之后,根據(jù)檢驗流程,檢測人員將所有樣本放置于恒溫恒濕的孵箱之內(nèi)靜待觀察。
檢測步驟三:24小時后觀察培養(yǎng)皿 經(jīng)過了第一個24小時,大部分的培養(yǎng)皿中都長出了小如針尖,大如小米大小的菌落。
不過,檢測人員發(fā)現(xiàn),一部經(jīng)常被擦拭的手機培養(yǎng)皿中與之前并無區(qū)別,看似非常干凈。 那么, 經(jīng)常擦拭手機真的有效果嗎? 接著往下看 檢測步驟四:48小時后觀察培養(yǎng)皿 在第二個24小時過后,之前看似干凈的培養(yǎng)皿中也未能幸免,同樣長出了很多肉眼可見的菌落……看來經(jīng)常擦拭手機并不是有效的“消毒”方式
此外,之前針尖大小的菌落已經(jīng)變成了米粒大小…… 檢測步驟五:72小時后觀察培養(yǎng)皿 在經(jīng)過了第三個24小時,檢測人員發(fā)現(xiàn)送檢的每一個培養(yǎng)皿中都長出了不同顏色以及大小清晰的菌落,最大的竟然有硬幣大小
簡直觸目驚心有沒有?。。?/strong>
然而!更可怕的還在后面!! 為了與手機表面的細菌情況有一個直觀的對比,記者與工作人員也同時采集了馬桶沖水按鍵表面的細菌。
經(jīng)過了同樣的采集方式、同樣的檢驗方法,以及同樣的培養(yǎng)時間之后,結(jié)果出爐了……
手機表面的細菌竟然比馬桶還多!??!
空軍總醫(yī)院感染控制科主任曹晉桂:有人做過實驗,測試100個護士手機,有24個存在病原菌。一個密切接觸公共環(huán)境的人,手機存在病原菌污染的可能性就高。手傳給手機,手機又通過打電話,與鼻子、皮膚、耳朵傳給打電話的人。很多病原菌會攜帶7天左右,特殊的還能更長到21天左右。 專家表示,手機上的細菌大多數(shù)對人體還是無害的,都是我們?nèi)松眢w自帶的細菌。但也不乏一些可致病的細菌。病菌中較為常見的有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流感病毒等。若用接觸過手機的手揉眼睛、擦鼻子,或是不洗手直接去拿食物吃,就可能將手機上的病菌帶入體內(nèi),引起各種疾病,比如腹瀉、感冒、眼部感染等。 那么,手機到底該如何清潔呢? 專家建議:手機最好每周消毒一次,及時清除粘在手機上的油漬和污漬。正常的消毒清理方式,比如消毒濕巾,可以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但要注意的是,手機的清潔一定要與手一起進行,才能避免細菌的交叉?zhèn)鬟f。 消毒時,要非常認(rèn)真,為了避免將酒精等消毒劑滲入手機內(nèi)部,建議將清潔濕巾、酒精棉球等擰干,再擦拭,而且要從里到外,從正面到背面,包括耳機等,這樣才能做到徹底清潔,不留死角,避免過多的細菌和病毒殘留在手機上危害健康。 還有一些人愛給手機貼膜,時間長了,滑動、點擊等動作就會在貼膜表面留下劃痕。這些細小的劃痕會形成一個個小凹槽,容易隱藏細菌。所以,建議每隔三個月到半年更換一次貼膜。而且盡量不要給手機粘鉆或套上毛絨的外殼,否則會為細菌提供更多的藏匿空間。
網(wǎng)友熱議 @黑眼圈好重:剛要出門,嚇得我抱起我家的座機就奪門而出…… @不忘初心.戚:嚇得我趕緊把手機扔高壓鍋里蒸一下…… @玉新:都知道手機埋汰,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把它扔到一邊不看?特別是聚餐時大家都在看。 @康婷瑞倪維兒~微:嚇得我趕緊拿起手機抱一抱,壓壓驚 @曲兒:我每天都用專用擦布,先是高溫消毒,然后清水投凈,再擦手機。細菌應(yīng)該不會太多吧 @木頭:我每天都消毒,有時候用酒精消毒紙有時候用濕巾!睡覺前要玩一定會消毒因為拿著沒消毒的手機玩相當(dāng)于沒洗手。 大家都在聽 來源:央廣新聞綜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