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做好四聯(lián)的安排。
既然只有四聯(lián),寫作時心中就要有一個規(guī)劃:首聯(lián)寫什么,頷聯(lián)寫什么,通篇合計一下。文無定法,并不要求千篇一律。但我分析了一下,前賢寫得好的一般是這么做的:
首聯(lián),句子隨便怎么起首,合乎格律、是詩的語言就可以了。如李頎《送魏萬之京》: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起得可以比較隨意。但是一定要設好色,這是要點。設色,就是給全篇定下一個色調(diào):是歡快的還是蒼涼的,是悲壯的還是憂傷的。比如李頎這首《送魏萬之京》,寫離情別緒,起得就比較憂傷,一個“離”字定下基調(diào)。前面提到的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也是這樣,一個“別”字定下基調(diào)。而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逼鸬镁秃軞g快。有涕淚,但是是歡樂的眼淚。祖詠的《望薊門》:“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逼鸬帽容^突兀,以一個“驚”字定下全篇基調(diào),寫出了對安史之亂的空前預見性,成為名篇。所以記住:七律的首聯(lián),是有色彩的一聯(lián)。
頷聯(lián),要順流而下。首聯(lián)好比一個泉眼,挖出來了;頷聯(lián)就要讓水流,否則就在原地打轉(zhuǎn),不長遠。像前面提到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睔饷}非常完滿,這就是所謂“起承轉(zhuǎn)合”的“起承”。李頎《送魏萬之京》的“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jīng)r是客中過”,也是一路下來,就著離別說。所以記?。浩呗傻念h聯(lián),是有擔當?shù)囊宦?lián)。
頸聯(lián),要豐滿而有內(nèi)涵。一共才四聯(lián),已經(jīng)到第三聯(lián)了,您還不拿點干貨出來,后面還怎么收場。有的高手,他在頷聯(lián)就開始用力,如前面舉的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奔仁琼樍鞫?,又警策無比。還有杜甫的《閣夜》:“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睍r間、空間、聲音、影像,處處精雕細琢,嘆為觀止。李商隱的《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币幌戮桶亚榫w調(diào)動起來。但最好還是在頷聯(lián)用力,因為重心比較穩(wěn)。否則如果才力不濟、后面兩聯(lián)不好的話,會讓人有頭重腳輕的感覺。頷聯(lián)用力的例子如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首、頷聯(lián)都順著武侯祠的景色寫,沒有很多內(nèi)容,頸聯(lián)卻突然豐滿起來,從劉備的三顧茅廬,到諸葛亮的輔佐完劉備又輔佐劉禪,幾乎把諸葛亮的一生都裝在這一聯(lián)里頭了。
還有的詩家,在這一聯(lián)就開始用典。合適的用典,對詩歌的豐滿是有好處的。比如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前兩聯(lián)都從宋玉悲秋起興說對宋玉的仰慕之情,第三聯(lián)就開始用典;而且這個典故是與宋玉有關的。他隱括了宋玉《高唐賦》的內(nèi)容:楚王游高唐,夢見一婦人,自稱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行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钡秩嗪狭俗约旱南敕ǎ惯@一聯(lián)豐滿起來。所以記住:七律的頸聯(lián),是有故事的一聯(lián)。
尾聯(lián),要收束有力有味。戛然而止或馀音繞梁都允許,但就是忌諱拖泥帶水。有的作者尾聯(lián)像頷聯(lián),還在順流而下中,弄得讀者有詩沒完的感覺,最不好。您看前面舉的杜甫的“長使英雄淚滿襟”、“舟人指點到今疑”,李頎的“空令歲月易蹉跎”,崔顥的“煙波江上使人愁”,都是不管前面多么傷懷感嘆,到這里一句說完。所以記?。浩呗傻奈猜?lián),是有閘門的一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