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爆炸生化大爆炸1949年9月蘇聯(lián)的原子彈爆炸實驗成功,使美國大為震驚,從便于戰(zhàn)略考慮必須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炸彈。
1950年1月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決定研制氫彈。氫彈的研究工作由匈牙利籍的科學(xué)家愛德華·泰勒領(lǐng)導(dǎo),利用原子彈促進爆炸時產(chǎn)生的高溫,使氘發(fā)生核聚變反應(yīng)。
1951年5月,氫彈原理試驗準備工作就序,試驗彈代號“喬治”,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島試驗場進行。極其笨重(達62噸)的試驗裝置放在60余米的鋼架上,裝置以液態(tài)氘作為核聚變原料,并有冷卻系統(tǒng)使氘處于極低溫。試驗證明爆炸威力大大超過原子彈。
1952年11月1日又一個氫彈試驗裝置“常春藤麥克”在太平洋的埃內(nèi)韋塔克環(huán)礁上爆炸。該裝置高6米,直徑為1.8米,重達65噸,看上去像個大暖瓶,爆炸威力達1000萬噸TNT當量。相當于廣島型原子彈的500倍?!俺4禾冫溈恕斌w積比一輛載重汽車還大,它必須裝有笨重的制冷系統(tǒng),這樣的裝置飛機、導(dǎo)彈都無法運載,沒有什么實戰(zhàn)價值。
1953年8月,蘇聯(lián)宣布氫彈試驗成功,當量40萬噸。其方案是采用鋰的一種同位素鋰─6和氘的化合物──氘化鋰作核燃料。氘化鋰是固體,不需冷卻壓縮,制作成本低、體積小、重量輕、便于運載。這種氫彈稱為“乾式”氫彈,所以蘇聯(lián)是第一個成功把氫彈實用化的國家。
1954年,美國的第一顆實用型氫彈在比基尼島試驗成功。
隨后英國(1957年5月15日)擁有氫彈。
中國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1967年6月17日由飛機空投的330萬噸當量的氫彈試驗獲得成功。
法國(1968年8月)也擁有氫彈。
1998年,印度進行了熱核反應(yīng)實驗,目前可能擁有氫彈或其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