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氣虛證的主癥是,脅肋虛悶或墜脹;精神擾郁、膽怯;視物不清, 或眼前幻影;四肢麻木或痿弱無力??砂橛芯氲》α?自汗,懶言聲低, 內臟下垂,面色青黃,舌質淡白,脈沉弱而弦等。 肝氣不足,疏泄無力,故見脅肋虛悶 或墜脹,而不是滿悶或攻竄脹痛,更沒有灼熱或氣逆沖激之感。 肝氣虧虛,則肝不藏魂, 精神情志失于調節(jié),膽也因之而失于決斷,故精神抑郁,遇事寡斷,虛怯 善恐。 肝氣不足,目失所 養(yǎng),則視力漸退,視物模糊,或云霧移睛,或視物變形。 實證之麻木,多兼患肢脹與痛;虛證之麻 木,多兼肢體軟弱無力而無痛與脹。肝氣虛之麻木,當居后者。 韌帶固定內臟之位置, 肝氣虛則筋 (韌帶 ) 失所養(yǎng)而弛緩, 臟器因之而下移。臨床上治療內臟下垂的方藥中均有柴胡和枳殼,道理就 在于此。 自汗、 懶言聲低、舌質淡白等,都是氣虛證的一般表現(xiàn),可見于肝氣虛證,亦見 于其他臟腑氣虛證。 《難經》指出 :“損其肝者,緩其中。 ” 《證治準繩》 載滑伯仁方補肝散(山茱萸、當歸、五味子、山藥、黃芪、川芎、熟地黃、 炒白術、炒棗仁、獨活) ,可謂是治療肝氣 (血 ) 虛證的代表方。張錫純治療 肝氣虛證以黃芪為主藥,并佐以理氣之品。 根據(jù)肝氣的生理病理特點,肝氣虛的論治應注意四點 :首先,肝氣虛證 是以肝氣不足,疏泄無力為主要病機,因而補肝氣當是首務。藥物有黃芪、 山茱萸、羊肝、白術、山藥、枸杞、大棗、甘草等。其中,黃芪補氣且升 氣,切中病機,實為補肝氣之首選;山茱萸味酸性溫,既可補肝腎之陰, 也能益肝腎之氣,補氣而不燥,為補肝氣之要藥;羊肝取以肝補肝之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