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四月天,正是百花綻放的燦爛時光, 在欣賞同樣華麗的清代宮廷衣裙時, 不知你有沒有發(fā)現, 繁復的紋樣之外,衣領、衣襟、袖緣等位置, 總有好看的“花邊”~ 這類設計材料, 在古代的名字叫做“絳(音濤)帶”。 故宮院藏絳帶數量是多少呢? 答案:約有21290件~ 可見應用之繁。 絳帶,又稱花邊、花絳等, 是用絲線織造或編織而成的窄幅織物、呈狹帶狀的服飾品。 先秦的交領深衣 漢的續(xù)衽曲裾“三重衣” 隋唐的襕(音蘭)衫、半臂、裥(音簡)裙 晚唐宋初的大袖 宋的褙(音背)子 元的質孫服和辯線裝 明的比甲 清的便服 這些服裝都是平面結構與緣飾的不同搭配。 可以說上至先秦,下至明清, 絳帶緣飾在我國服飾發(fā)展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清代尚花邊 在清代,無論是滿族女旗袍,還是漢族女襖裙,都以裝點各色不同類型的緣飾為尚。彼時的服裝結構相對“平面”,緣邊裝飾使其增了流動感。 清代滿族服裝多用輕薄柔軟的料子制成,一無骨架,二不耐穿,尤其是領袖襟裾等部位,更容易磨損,因此須用比較厚實的料子鑲邊。制作袍服時利用拼接機會將另色布或花絳子加入,織繡上各種紋樣,在實用價值的基礎上,也增添了裝飾效果。 清初的女裝絳帶緣飾沉穩(wěn)莊重、古典質樸,絳帶施于領、襟、袖口,配合一道細細的滾邊,帶有明代清新秀麗的美感。 康乾盛世帶來物質經濟的富足,刺激了絳帶的發(fā)展——寬度增加,面料更趨精細,紋飾巧妙,構圖疏朗,密而不繁,裝飾趣味也濃厚起來。長期的滿漢文化交融,使得滿族服裝在潛移默化間效仿漢族風格,藝術審美取向逐漸背離古樸,形成了繁縟奢華的風尚。 清中葉時鑲嵌繁褥之風盛行,嘉慶道光年間京城女子流行用青色的倭緞或漳絨作為衣服的鑲邊。 江蘇巡撫裕謙記載蘇州地區(qū)衣飾風俗的《訓俗條約》中記載,婦女衣裙“鑲滾之費更甚,有所謂白旗邊、金白鬼子欄桿、牡丹帶、盤金間繡等名色……且衣身居十之六,鑲條居十之四,一衣僅有六分綾綢”,甚至羊皮襖,排須云肩,冬夏各衣,都會加鑲邊,“翻新門麗,無所底止”。將近一半都是花邊,可見當時女裝緣飾之繁,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的景象。 同治光緒以后,鑲邊已不再是原有的樸素皮邊飾或簡單的一二道絳邊,而是愈演愈烈,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fā)展到十三或十八鑲滾?!捌叻纸{三分地”,花絳壓滿了地色,以致最后連衣服的原色都看不見了。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女裝上的寬滾漸過時,扁的韭菜邊和圓的燈果邊等極窄花邊又成時髦。 織造工藝繁 宮廷使用的絳帶一般原板原裝纏在紙板上,外加黃色包裝,形如書本運進宮內。板的邊緣寫有生產地,如“粵東裕和號”,黃色包裝上寫有里面絳帶的名字,如“壹寸五分寬金線提三藍牡丹雪灰緞地提花絳子壹板”。 絳帶的工藝,基本有機織類、針織類、編織類和刺繡類四種,形式有平邊、牙邊、波浪邊、水浪邊、雙梅邊等。
機織絳帶是指由織機的提花機構控制經線與緯線相互垂直交織的花邊,常用欄桿機織造,通常以蠶絲、棉絲和金銀線等為原料,利用提花浮線在設計上保持了手工刺繡風貌。 故宮藏品大多是機織絳帶,以下三類發(fā)現得較少,但也略做介紹:
針織花邊由經編機織制,制作過程一般是用舌針使經線成圈,導紗梳櫛控制花經編織圖案,最后定形加工處理開條?;ㄟ呌忻黠@的孔眼,外觀輕盈、優(yōu)雅。采用編結的方法制成絳帶,有機械編結和手工編結兩種:機械編結的由轉矩花邊機制成,過去也有用棒槌手工編織的,手工編結的花邊因圖案富有立體感,在1840年提花織機改造為織網機后,仍與機織花邊共存。刺繡類中,機繡的在織制時由提花機構控制花紋圖案,手繡可以繡制機繡不能制作的復雜圖案,宮中手繡絳帶運用平金銀、堆綾和料珠等手法,精致細膩,色彩多變,富有藝術感。 多樣的組合
清代花邊作用于帷幕、桌圍、椅披或床沿等處,鑲滾衣服的邊緣多為領口袖端、襟邊及下擺。組合形式大致可分為雙鑲、三鑲、多道鑲邊以及如意。 雙鑲在漢族女裝中常見,通常表現為深色寬邊或貼邊搭配機織花邊的組合形式。三鑲在滿族女裝中常見,為中間一條寬邊與兩側較窄邊飾的組合。多道鑲邊常見的有五鑲、七鑲等,是在雙鑲和三鑲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組合形式,通常表現為在內側有序地平行排列更多機織花邊或滾條,在視覺上產生了更加繁復的裝飾效果。如意本是古人玩賞的器物,宮廷女裝常將絳帶如意化綴在衣服上,既表現吉祥,又增加美感,要求花形圓順流暢、不出棱角。 豐富的圖案
絳帶的圖案以植物紋為最多,因滿族崇尚自然,圖案常以主花加輔助小花構成單元形,形成二方連續(xù)紋樣,包括牡丹、梅花、菊、荷花、水仙、桃、杏花、海棠、丁香、桂花、竹等。
幾何紋有波浪、鱗、麟、魚網、三角、方格、菱形等。
動物紋有十二生肖、鹿、獅、象、鳳、鶴等。
器物的有暗八仙、八寶、雜寶、琴棋書畫、博古、瓔珞、漢瓦、花籃等。
符號的有長圓壽、八卦、雙喜等。
人物的有英雄、逸士等。 各類紋樣還可以組合使用,寓意事事如意、福在眼前、靈仙祝壽、鶴鹿同春、歲寒三友和富貴三多等的吉祥祝愿。 民間絳帶講究色彩的素雅,宮廷絳帶講究富麗堂皇。民間為便于勞作,邊緣裝飾的層次甚少,顏色也以抗污染性強的黑、深藍、石青等色為主。宮廷及貴族要求絳帶更具裝飾性,希望服飾邊緣色彩與服飾地料形成對比,形成強烈的明度反差。故宮收藏的絳帶因為服飾地料色彩多淺淡,所以深色地花邊絳帶數量較多。 清代是我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 女裝中的絳帶緣飾融匯歷代精髓, 以獨特的藝術特點、精湛的裝飾技藝及豐富的內涵寓意, 構成了醒目的文化元素。 絳帶加工耗時耗力,又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堪稱“織物貴族”, 是“超越時間和勞力的最高手工藝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