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千蕙 李芃
紫砂陶藝歷史悠久,是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寶貴財富,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因其獨特的地理特質,加上獨有的礦產資源,使得紫砂茶具的誕生代替陶土茶具成為歷史的必然。中國的傳統(tǒng)技藝特別看重“門派”“流派”,傳承脈絡頗為重要。紫砂陶藝也不例外,同樣重視師承關系和作品脈絡。紫砂陶藝的薪火相傳,不僅需要個人的創(chuàng)作發(fā)展,還需要后人來繼承和發(fā)揚。“紫砂泰斗”顧景舟先生以精湛的制壺技藝,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僅在長達60多年的摶泥奮進中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博古通今的傳世佳作,還為中國工藝傳承培養(yǎng)了一批優(yōu)秀的紫砂人才。以顧景舟為首,李昌鴻、沈蘧華為代表的師門,將紫砂陶藝這門傳統(tǒng)手工藝發(fā)揚光大,形成了鮮明的“文人派”藝術風格。
顧景舟在 《簡談紫砂陶藝鑒賞》中指出:“抽象地講紫砂陶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tài)四個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輪廓,也就是具象的片面;神,即神韻,一樣能令人意遠,體驗出精神美的韻味;氣,即氣質,陶藝所內涵的和諧協調色澤本質的美;態(tài),即形態(tài),作品的高、低、肥、瘦、剛、柔、方、圓的各種姿態(tài)?!崩畈櫟乃囆g創(chuàng)作風格嚴格遵循這四個要素,造型大氣、線條簡練、內涵豐富;作品形象或古樸穩(wěn)健,或灑脫新潮,但均基于傳統(tǒng)而不失創(chuàng)新,富有強烈的藝術生命力。
李昌鴻常提到顧景舟的教導:“學習紫砂成型,做得起不算是種技術,拿捏得體才是本事”。李昌鴻向來十分注重對紫砂成型技藝的研究、傳承和培養(yǎng),基于傳統(tǒng),優(yōu)化提升,在不同造型、具體作品上充分體現其獨特工藝風格,深受行家認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紫砂陶的成型工藝在技法處置上對制陶工具十分講究,而“顧脈·李門”在延續(xù)造型工藝的同時,更專注于造壺工具的研發(fā)和制作。近百年來,無論是前輩顧景舟,其弟子、李門掌門人李昌鴻、沈蘧華夫婦,還是其后輩傳承人,對成型工具都有著極高的熱衷度。紫砂陶的制作必須手腦并用,有得法得手的工具是做好作品的基礎和保證。行內有句俗語,“能做好工具就能做好各種紫砂品類的造型”,李昌鴻通過對工具的嚴苛選擇和制作,來展示紫砂陶的造型美、工藝美、材質美和實用美的真諦。
李昌鴻紫砂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組壺即為 《竹簡茶具》,由李昌鴻和沈蘧華夫婦設計并制作,曾榮獲1984年春季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作品為紫泥制作,色澤深紫古穆,其創(chuàng)作理念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組壺的靈感來自于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 《孫子兵法》,深受其中的竹簡圖片、文字啟發(fā),李昌鴻將古老的竹簡移于清雅的紫砂壺上,借“竹簡”題材,造型成壺,寓意壺中澈泡茗香,如盛滿瓊漿玉液,似取不盡的知識源泉。此外,竹簡上刻的 《孫子兵法》 中“擒龐涓”片段,蘊藏銀雀山漢墓竹簡風韻,字為竹簡隸書,露芒藏鋒,深入淺出,讀來秀麗而富有骨力。竹簡壺是融陶刻、裝飾、壺藝為一體的佳作,壺在造型的轉化下變成硬朗的竹簡,而絲柔的中國結更是在單一中增加了亮點,劃分壺形的上下兩部分,使整體視覺感受更為協調,形式美油然而增。
一把紫砂壺就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價值觀,一種生命表現力。紫砂壺所表現出的態(tài)度,有時也是紫砂藝人的態(tài)度,他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以物寄情,托物言志,此即為“態(tài)”。
李昌鴻紫砂藝術傳承人李群創(chuàng)作的作品“一言九鼎”,取自成語“一言九鼎”而創(chuàng)作。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其自身便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早期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便有以鼎為元素的,并著重于其外形上的互通,如時大彬款“三足圓壺”、吳月亭制“三足鼎壺”等?!耙谎跃哦Α眽丶巛^高,壺身呈圓腹、似球形,重心下垂感強烈,底部三只乳鼎足托起上部壺身,三彎流靈動有神、極為豐潤。曲柄流暢,與壺流前呼后應,壺嘴兩邊飾對稱如意紋樣,似待飛的大雁的一雙翅膀,輕松、愉悅,“雁”與“言”諧音,“一言九鼎”之意呼之欲出。壺把以曲線構成,與壺嘴相呼而平衡,拉長了橫向空間的范圍,動感的嘴與把和端莊厚重的壺身既有反差但又協調,可謂相得益彰。取“一言九鼎”為壺名,寓意人與人的交往及整個社會要有原則、講誠信。
歷史上任何偉大的藝術品,任何偉大的藝術革新運動無不伴隨著形式語言的創(chuàng)造而誕生。紫砂創(chuàng)造的價值必須要有與時代接軌的特質,同時創(chuàng)造本身也離不開民族的獨特文化與土壤。宜興紫砂壺設計隨著時代發(fā)展的變化而變化,隨著藝術設計思潮的發(fā)展及中國茶道精神的發(fā)展而變化。“顧脈·李門”紫砂藝術在其造型中,充分運用變化及統(tǒng)一,對比與協調,比例與尺度,整體與局部,平面與立體,透視與錯局,對稱和均衡,節(jié)奏及神韻的方式,將線、面、體融合,產生意想不到的視覺沖擊。
藝術本身就是感情,說到底是個人意愿對社會的一種表達;器具是人類精神文化的載體、媒介。壺藝的制作和產生就是為了服務生活,我們從生活中獲取美的靈感,而又把靈感的美帶入到生活中體會。作為當代的紫砂人,更應擔負起對這門傳統(tǒng)工藝進行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重大責任,“顧脈·李門”的紫砂藝術的意義正在于此。 ![]() ?
(作者分別為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碩士研究生、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