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瑩寶(載吳江日報2018-4-13)盛澤仲氏家族恪守祖輩的儒家道德信條,仁義孝悌世代相傳。 盛澤仲氏始遷祖、仲子49代嫡長孫仲基,于宋建炎二年(1128)攜胞弟仲琪、仲祺與衍圣公孔端友一起護(hù)衛(wèi)宋高宗趙構(gòu)南渡。仲基此舉受到宋高宗的褒獎,以軍功授臺州知府。 63代孫仲大績有五個兒子,都以氣節(jié)著稱。清兵進(jìn)入盛澤后,他們誓不與新朝合作。長子仲時锳,因不肯剃發(fā)而被清兵殺害。次子仲時鉉,“鼎革后更號節(jié)庵,絕意進(jìn)取”,他的后裔被列入軍籍,遠(yuǎn)戍福建、兩廣等地。三子仲時镕,“與兄偕隱,號為三癡,有徜徉肆志之意焉”。四子仲沈洙,“明亡,遂絕意進(jìn)取,惟習(xí)禮,明倫,訂內(nèi)則,著家范,為躬行實(shí)踐之學(xué)”。五子仲時鑣也絕意進(jìn)取,隱居不出,以詩文自娛,發(fā)泄懷念故國之情感。 64代孫仲時彥,為人仗義疏財。兄長仲時俊有急需,他主動放棄財產(chǎn),助兄一臂之力。里中俞氏,被嘉興豪強(qiáng)卜氏欺凌,他與弟弟仲時豫一起與卜氏論理,解俞氏之難,由此而得罪了卜氏。后來仲時豫被卜氏綁架,藏于灰窖中。仲時彥得訊后訴諸官府,卜氏則行賄以壓下此案。仲時彥乃告至兵備署衙門,涕泣三日,兵備署長官為之感動,出面干預(yù),將仲時豫釋放。仲時豫狠狠懲罰了卜氏,打擊了他的囂張氣焰,曾受卜氏欺凌的民眾都十分感激。仲時彥的長子仲泓,“任俠有父風(fēng)”。他的一位朋友陳允綏在句容被仇人陷害,一家八口俱入獄中,寫來血書求救。仲泓傾囊相救,使朋友全家得以脫身。 65代孫仲瀧,“性輕財好施”。凡族中子侄有衣食不周、婚嫁死喪諸難,必傾力相助;里中施粥、施衣、施藥、施棺及修橋補(bǔ)路等公益事宜,他無不踴躍參與??滴跏辏?674)水災(zāi)民饑,仲瀧“捐資賑濟(jì),全活甚眾”,巡撫馬祐旌其門曰“吳民戴德”。 70代孫仲宗濂,以孝義著名。他工詩文,名重鄉(xiāng)里,受其訓(xùn)導(dǎo)的門生多所造就。對族中的貧寒學(xué)子,他尤加意訓(xùn)迪,且不取脩脯。每遇災(zāi)荒,必帶頭募資賑濟(jì)。道光二十三年(1843),他以孝義受到官府旌表。 59代孫仲曙,以孝著稱。年十六,“母俞氏病亟,割股以進(jìn)”。父在丹陽為官,仲曙隨侍在側(cè);待父歸里后,他三十余歲時方始結(jié)婚。既而父輾轉(zhuǎn)宦途,仲曙“視膳問安,極盡子職”。 69代孫仲有余,為著名孝子??滴跄觊g,他的曾祖在廣東作幕賓,歿于廣東。父仲淵如在廣東娶妻趙氏,生下他和弟弟仲有光。后來父回歸盛澤,趙氏與二子留在廣東。乾隆九年(1744)秋,仲有余奉母命,攜曾祖遺骨,從所居住的瓊山縣牛馬口航海,赴江南尋親。因趙氏只知仲氏所居地名似有“石”音,卻不知是盛澤,故仲有余先尋至石門,繼至金澤,后來在蘇州打聽到盛澤有仲姓族居,才尋到盛澤,但父子見面已不相識。此時,仲有余囊中僅余錢十七文。母貞子孝,感動閭里,人們將仲有余比之明朝吳江的孝子吳璋。 仲氏一族,居盛澤近900年,世代簪纓,文脈延綿,堪稱望族。 |
|
|
來自: 吳越盡說 > 《古鎮(zhèn)盛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