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閱讀在高考中分值為19分,是高考語文試題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往往也是拉開分數(shù)的關鍵! 很多同學提起文言文就頭疼,覺得很難,那么文言文閱讀做題有沒有技巧呢? 01、斷句解題方略三原則 1.利用語境。 2.精讀句子(詞語含義,詞語搭配,句子結構)。 3.利用選項。 四方法 1.名詞斷句法: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國名、朝代名等名詞。往往作主語或賓語,往往可以在其之前或之后點斷。再結合句意,就可以準確斷句了。 2.動詞斷句法:動詞大多作謂語,往往前有主語,后有賓語,據(jù)此可以進行斷句。 3.句式斷句法: (1)特殊句式: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 (2)整齊句式:對稱句、對偶句、排比句。 (3)四字短語 4.標志斷句法 (1)對話標志: 曰、云、言、道 (2)虛詞標志: ①句首的語氣詞:蓋、夫、若夫…… ②句末語氣詞:也、矣、哉、乎、耳、而已…… ③關聯(lián)詞:茍、縱、是故、向使、然而、無論、然則;則、故…… ④表時間的詞語:初、先是…… 例題 (2017年課標全國卷Ⅰ) 謝弘微,陳郡陽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從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無后,以弘微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貧儉,而所繼豐泰,唯受書數(shù)千卷,遺財?shù)撝龋徊魂P豫?;祜L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 A.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 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 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 童幼時/精神端審/時然后言/所繼叔父混名知人/見而異之/謂思曰/此兒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02、古代文化知識解題方略三方案 1.明確范圍,分類積累 (1)教材內容及注釋。 (2)人教版必修5“梳理與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識》。 (3)課外文言文閱讀語段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識。 (4)可從官員選撥、學校教育、風俗禮儀、姓名稱謂、古代職官、天文歷法、古代地理等方面,對古代文化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知識體系。 盡量多積累古代文化知識,是準確解題的最重要的保障。 2.聯(lián)系積累,判定正誤 3.分析詞語,語境推斷 對于自己未曾積累到的文化知識,可分析相關詞語的含義,再將其含義帶入語境,看是否合理,以此判定選項表述是否有誤。 例題 (2017年課標全國卷Ⅰ)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 確的一項是 A. 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 C. 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D. 私祿中的“祿”指俸祿,即古代官員的薪水,這里強調未用東鄉(xiāng)君家錢財營葬。 【解析】 A.以字行:以字行于世。“弘微本名密,犯所繼內諱,故以字行。” B.姻親:由于婚姻關系而結成的親戚。血親:有血統(tǒng)關系的親屬。 D.私祿:個人的俸祿?!皷|鄉(xiāng)君薨,資財鉅萬,園宅十余所,奴僮猶有數(shù)百人。弘微一無所取,自以私祿營葬?!?/p> 03、文意概括分析解題方略四方略 1.把握選項意思 拆分語意點,弄清語意點之間的關系; 注意主語是否承前省略 2.找到對應原文 準確,全面。 3.精細比對辨析 4.熟悉錯項類型 人物混淆、時間錯誤、地點錯誤、不同事件混淆、不同事件時間順序混淆、同一事件不同環(huán)節(jié)雜糅、語句間邏輯關系錯誤、概括不當、評析不當、無中生有、遺漏關鍵詞語、忽視語境斷章取義、對語言細節(jié)(如易望文生義的詞語、較為復雜的語言片段)理解不當。 例題1 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第6題B項 【原文】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曜、弘微并以文義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游。瞻等才辭辯富,弘微每以約言服之,混特所敬貴,號約微子。 【解析】B.弘微簡言服眾,/此舉受到重視。/他參與集會,常與子弟們詩文唱和,/住在烏衣巷,稱為烏衣之游;/又極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謝混賞識,/稱為微子。 【方法】對文句脈絡(選項與原文)的梳理,對人物關系的把握 例題2 2016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第6題C項 【原文】契丹縱人漁界河,又數(shù)通鹽舟,吏不敢禁,皆謂:與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將奈何?雄州趙滋勇而有謀,可任也?!笔怪I以指意,邊害訖息。 【解析】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邊地事端。/契丹違約在界河捕魚運鹽,/他認為萌芽不禁終將釀成大禍,/派使者偕同雄州趙滋前往調解,/邊地雙方得以相安無事。 04、文句翻譯解題方略
如何確定詞語的意思? 聯(lián)系舊知,組詞挑選,聯(lián)系語境,結合情理。 注意: ①避免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弄錯主語、漏字致誤、誤譯專名(人名、地名、官職名)。 ②不能出現(xiàn)錯別字和病句。 指導思想:嚴謹,精細 翻譯七法
例題1 弘微少孤,事兄(謝曜)如父,兄弟友穆之至,舉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長,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語亂之。 譯文:而謝曜喜愛褒貶人物,謝曜每每發(fā)表議論,謝弘微常說其他的事岔開話頭。 方法: ①分析句子結構,弄清詞語搭配,確定詞性。 ②疑難處,根據(jù)詞語、語境、情理,想清楚語意,然后忠實通順地傳達。 例題2 蕭燧出知嚴州。嚴地狹財匱,始至,官鏹(鏹:成串的錢)不滿三千,燧儉以足用。二年之間,以其羨補積逋,諸邑皆寬。上方靳職名,非功不予,詔燧治郡有勞,除敷文閣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幾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數(shù)。婺與嚴鄰,人熟知條教,不勞而治。歲旱,浙西常平司請移粟于嚴,燧謂:“東西異路,不當與,然安忍于舊治坐視?”為請諸朝,發(fā)太倉米振之。 【譯文】 蕭燧說:“東部西部不屬同路,按說不該給糧食,但哪能忍心對原管轄地區(qū)不管不問呢?” 【方法】 梳理語句脈絡,利用語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