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馬秀華 攝影:馬秀華 王彥 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在內(nèi)鄉(xiāng)做縣令,一日探訪方城普嚴禪寺。歸來已是夕陽燦爛,索性詩性大發(fā),題曰: 山勢巍峨翠作圍, 樓臺金碧影相輝; 老僧托缽歸來后, 猶對斜陽補衲衣。
11月10日,我們驅(qū)車從方城縣城(導航大乘山)向東偏南方向約走20公里,便到了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久仰的普嚴禪寺。 這里是大乘山風景區(qū)。大乘山,跟這寺院有關(guān)系么? 到了寺院之后,我們才聽隆正法師講,大乘山,就是取大乘佛法之意。據(jù)記載,普嚴禪寺是由南岳懷讓之曾孫吉本禪師來此布道,成為宣揚大乘教的一代祖師,相繼有慧果禪師、德遵禪師、慧燈禪師、云漸禪師、大洪僧人在此駐錫傳燈。曾有一高僧東渡日本傳經(jīng),名播海外。都是弘揚大乘佛法,而且聲播遠揚,享譽京城,“大乘山”便由此而得了名。 (雄偉壯觀的普嚴禪寺座落在大乘山景區(qū)腹地) 普嚴禪寺始建于唐元和年間(806—820年),距今1200多年,當時與河南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齊名中原四大名寺。鼎盛時期,占地30多平方公里,下轄六寺、一閣、四庵、一洞,有僧舍殿堂300余間,僧眾數(shù)百。至1949年尚有僧眾260余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具有較高知名度,歷代文人騷客賦詩作詞留下的100多通石刻碑記散列在寺院內(nèi)外,曾有日本、香港佛教界等來該寺參觀,香火十分興旺。后改為林場,房舍也遭到嚴重毀壞,只剩中佛殿和山門外的兩棵千年銀杏樹尚存。 普嚴禪寺,又稱普嚴禪院、大寺,崇寧萬壽寺?,F(xiàn)在的山門匾額,赫然刻著“護國普嚴禪寺”字樣。“護國”從何而談?據(jù)查證資料,元明時重修普嚴寺,由于普嚴寺歷代僧眾愛國愛教,衛(wèi)國有功,被元仁宗封為大乘山護國普嚴禪,“護國普嚴禪寺”由此而叫響。 (兩棵千年銀杏樹陣列山門兩旁) 現(xiàn)在的普嚴禪寺規(guī)劃占地30畝,新建大雄寶殿高大宏偉,東西廂房33間,中佛殿得到了修繕,具備了舉辦大型法會的條件。
(金秋的普嚴禪寺,滿園“黃金甲') 普嚴積翠 清 ·董學禮 山寺懸?guī)r詰曲深, 千嶂古木氣森森; 際天碧色云無礙, 亙嶺清陰日不侵。 螺黛高攢瞻佛髻, 綠莎明凈證禪心。 鐘沉梵寂悠然處, 疑是人間袛樹林。 (法師在打掃庭院) 游大乘山 清·陸求可 正是千山雪滿時, 薄書拋卻一尋之。 興豪卻喜僧客酒, 句澀深慚客索詩。 松閣凄清云欲戀, 石房寂歷月未遲。 夜深漫對梅花笑, 枝上幽禽總不知。
宿大乘山寺 清·宋名立 民社勞人未許閑, 昔詩幽興笑全刪; 偶教身托鐘魚地, 猶自心存薄領(lǐng)間。 萬壑松濤清客夢, 一庭霜月冷禪關(guān); 朝來又叱輪蹄去, 山水應憐做使艱。
游大乘山 清·王少海 群峰迭起壁嶙峋, 游斷溪枯露石鱗; 澗路穿云深似甕, 霜林映日艷于春。 偶過竹徑時聞鳥; 但有樵歌不見人; 安得丹青寫生手, 繪成圖畫代傳真。
(寺院側(cè)后,可見唐代亭閣石柱,其上鍛鑿的臼隼讓今人感嘆不已)
(莊嚴的大雄寶殿成為一方清凈之地) 大乘山,山清水秀,流泉飛瀑,奇石林楓,如詩如畫。大乘山的五朵蓮花瓣蘊育了普嚴禪寺,大乘山也因該寺而更富詩意。他招來了歷史上這么多的文人墨客前來賞光拜佛,寺院也積淀了厚厚的歷史文化。 愿隆正法師繼續(xù)帶領(lǐng)四眾弟子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為為建設和諧社會發(fā)揮更大作用。 詩意大乘山,厚重普嚴寺! 感恩關(guān)注馬虎影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