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學,作為漢族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其開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號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并提出心學的宗旨在于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自此之后,追隨者無數(shù)。 今天介紹王陽明先生的八句心學名言:            “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陽明語)。 當然王陽明的心學還是具有深刻的哲學思想,大致由三個方面的理論所構(gòu)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王陽明年少時候還是程朱理學的天下,那時主張格物窮理,認為理是通過格物求來的。但是王陽明曾經(jīng)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沒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場。后來王陽明在龍場,置身石棺之中,才終于悟到,萬事萬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義也是由你的內(nèi)心賦予的,向自己內(nèi)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道的理一定要與現(xiàn)實發(fā)生聯(lián)系才有意義。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內(nèi)心之理,然后去行動,去體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心靈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世界就光明磊落而嚴正崇高;心靈若陰幽黑暗,生活就陰幽黑暗。我們的生活行為是在我們的心靈狀態(tài)主導之下的行為,而我們所享有的世界,就是我們行為的直接結(jié)果。 最后送上喬布斯的名言來揣摩理解自己的生活和心情: 人活著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要勇敢地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喬布斯  不忘初心 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