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人 夏,姒姓,禹為得姓宗神。禹父為鯀,先秦各種記載相同,鯀的世次與來源,則有不同的記載。《世本》、《大戴禮記》等,或記述鯀是顓項的五世孫?;驗轭呿溨??!妒酚洝氛f:“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比欢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又說:“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p> 鯀居崇山,稱為崇伯鯀,分布在以河南嵩山為中心的地區(qū)。相傳在治水失敗以后,被上帝殛死于羽淵,化為黃熊或黃龍。他的后繼者,遷到了汾水下游以夏為地名的地方,因治水有功,皇天賜以姒姓,國號也改稱為夏了。 龍山文化晉南陶寺類型,證明在公元前2500年以后,已達到前王朝期古國文明相當高的發(fā)展水平,而夏以前的古國唐、虞及夏墟見于記載者,如唐(今山西翼城縣)、平陽(今臨汾縣西)、安邑(今夏具境)、晉陽(今虞鄉(xiāng)附近)、鄂(今鄉(xiāng)寧境),都在汾水下游由汾、涑、澮諸水所構(gòu)成的晉南平原。夏人在這個地區(qū)興起,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于是夏由地名而族名;夏朝建立以后,又是國名了。 夏代歷年,據(jù)《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自禹至桀,17王,417年,其它文獻記載略有不同,總不出400余年,約為公元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在夏人與夏朝的中心區(qū)域,發(fā)現(xiàn)了二里頭文化,以河南偃師縣二里頭遺址命名,其地正處在嵩山稍西北。這是一種繼河南與晉南龍山文化發(fā)展而早于商文化的青銅文化。年代與夏代柑當,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與西部的鄭州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晉南汾水下游地區(qū)。從文化內(nèi)涵與面貌看,二里頭文化又可分為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兩個類型。東下馮類型因山西夏縣東下馮村所發(fā)現(xiàn)屬二里頭文化的又一典型遺址而得名。二里頭類型分布在以嵩山為中心的地區(qū),東下馮類型分布在汾水下游晉甫平原。兩個類型分布之區(qū),正好與夏人與夏代都城分布范圍相吻合。 夏人初興與建國在晉南,后來由于與東夷的斗爭,又遷回到其祖居以嵩山為中心的地區(qū)和伊洛平原?!秶Z·周語》上說:“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見伊洛平原對夏代后期多么重要。夏代都城屢遷,除禹都主要在晉南,相傳禹還在陽翟立過都,其地在今河南禹縣境;太康居斟鄩,在今河南鞏縣境;帝杼居原,在今河南濟源縣境。這些地方距嵩山都不遠。 追溯夏人淵源:在文化方面,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黃河中游文化區(qū)和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的海岱文化區(qū)這兩大文化區(qū)系交匯融合所形成的河南、晉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的前驅(qū);在部落集團方面,夏人是從黃河中下游炎帝集團中分化出來,又融合了黃帝、少昊集團許多氏族部落而發(fā)展到最早建立國家的一支。他們能率先打破部落與地域的局限而向國家與民族過渡,是東西兩大區(qū)系文化與部落融合的結(jié)果。同時,夏人的興起與構(gòu)成,無論考古文化與遠古傳說,又都與長江中下游及下游地區(qū)的文化與部落有淵源關(guān)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