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青春期案例中看教育的智慧 今日學堂 錢莉 今天我們探討了山長博客上發(fā)的青春期案例。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讓家長們抓狂,讓老師們頭疼不已。不過,對于這個大多數(shù)人無法對付的難題,山長總是輕描淡寫就想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將其化于無形當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怎樣來能具備這種本事?今天,山長的講解,又一次梳理了我對教育的理解,也讓我對過去在教學中犯的錯誤有了更深的認識。 一 相信語言的是傻瓜,教師要有洞察人性的眼光; 當老師,少不了會與家長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假如我收到了這樣一封求助信,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讓這位焦頭爛額的父親豁然開朗,幫助這個迷失自我的孩子走上正軌呢?就像一位高明的醫(yī)生能一眼看清病人的癥結一樣,我們需要從現(xiàn)有的信息中推斷出家長和孩子的個性心理,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進而才有可能對癥下藥。 與山長的講解進行對照,我發(fā)現(xiàn)自己犯的最大的錯誤,是關注這個人說了什么,因而容易被語言欺騙。在題目上是如此,在教學中也出現(xiàn)過這樣的問題,尤其在CR的案例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容易被偽裝蒙蔽。體制學校呆的時間太長,就容易養(yǎng)成這種相信語言的毛病,這也是1.0與2.0相比有差距的原因之一。對于一個聰明的教師來說,需要能夠看透表面的言行,清晰地洞察人物背后的一切,如他為什么這么說?他想表達什么?處于什么樣的心理和思維狀態(tài)等等。 這封信的開頭雖然只有一二十個字,但在山長的推理之下,一個男人的人生、一個家庭的生活場景,全都鮮活地呈現(xiàn)在眼前。 “我兒子15歲,從出生開始就是我們小區(qū)的明星,人見人愛,懂禮貌,活潑,大方。” 推理1: 什么樣的人會說這樣的話? 推理2: 生活背景是什么樣的? 推理3: 為什么會人見人愛? 推理4: 孩子有什么特征? 二 青春期問題一大根源:早期教育的壓抑; 這個孩子青春期的各種狂躁的表現(xiàn),其實就是因為過去內(nèi)心非常壓抑所致。這一點,除了開頭的介紹以外,從他故意把手機弄壞,用這樣的方式暗暗地向父母提要求也可以看出來。為什么在物質(zhì)上愿意不斷滿足孩子的家長,卻會造成孩子的壓抑呢? 中國的家長,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物質(zhì)上無限縱容,讓孩子完全無法承擔責任,但與此同時,卻在精神上不斷地剝奪和壓制他們。一個非常典型、也給我很多啟發(fā)的案例,就是家長們?nèi)绾巫尯⒆訉W會有禮貌。這位父親也稱自己的孩子“懂禮貌”,但如果還原真實的生活場景,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信息。 當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家長們就開始帶孩子認人了。見到周圍的叔叔阿姨要學會叫人,當有人來逗他們的時候,也要乖巧地做出反應。如此,一來一去的互動,對此很配合的孩子就會得到越來越多父母的夸贊、獎勵,養(yǎng)成習慣之后也就自然變得很有禮貌了。 但對于明慧來說,她在這方面就顯得“遜色”不少。面對不熟悉的人時,明慧常常會表現(xiàn)得比較冷淡。有時即使爸爸媽媽要求,她也不愿意服從。而一般家長,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很生氣,覺得孩子很不懂事、沒有給自己長臉等。他們會一再地要求孩子去做,用么用好吃的好玩的誘惑、要么用權威來壓制,直到服從為止。而山長對此的態(tài)度很淡然,理解和尊重孩子,如果她實在是不愿意,就不會強迫下去。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前面的孩子雖然看著很光鮮,但其實內(nèi)在卻隱藏了很多問題。后面明慧的表現(xiàn),看似不太討人喜歡,但卻是孩子的正常反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還遠遠沒有形成成熟的社交方式。因而對外人持有的是警惕的態(tài)度,對于不熟悉的人,他會自己遠遠地觀察,而當他內(nèi)心能夠接受和認同你時,就會很自然地與人打招呼了。這個過程,對于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他們會形成一套自己的邏輯、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這樣的孩子往往更善于觀察,思維邏輯也更清楚。但如果孩子小時候就“很懂禮貌”,其實是因為他們直接跳過了這個階段,可能是經(jīng)不起物質(zhì)的誘惑或是是需要家長的夸獎抑或是害怕父母的責備等,他們犧牲和壓抑了自我,直接服從了家長的要求。而家長的要求往往是極為機械,對不同的人和事缺乏清楚的邏輯,教給孩子無非就是“男的是叔叔、女的是阿姨”的簡單道理。同時,如果仔細思考,會發(fā)現(xiàn)家長行為背后的潛臺詞其實很可怕:“爸爸媽媽對你很好,所以你應該聽話。你的尊嚴沒有價值,可以用物質(zhì)輕易收買。你就是奴才,可以用強權控制?!彪m然家長們并不愿意這樣認為,但他們的實際行為就是如此。所以,這樣的孩子雖然很可愛,但其實從小正常的思考習慣和能力就遭到了破壞,思維混亂沒有頭腦、過去所造成的壓抑也會在青春期以想象不到的形式爆發(fā)出來就不足為怪了。 而事實上,在生活中,這樣的案例很多,很多從小看著很乖、很可愛的孩子其實是徒有其表,空間非常有限,這也解決了我過去的一大困惑。同時,這一組對照案例,也對我有一個非常大的警惕,即:“乖”并不是值得鼓勵的品質(zhì),而是一種毛病。它意味著缺乏自我、愿意服從,不僅個性上有缺陷,而且也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頭腦。乖的孩子往往比較壓抑和平庸,與學堂對學生培養(yǎng)的獨立、自尊、銳利的氣質(zhì)相反。而對于1.0老師來說,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會忍不住喜歡“乖”的學生,或者認為這是正常。在過去帶明二班的過程中我就犯了這樣的問題,接受學生的“乖”,卻無法敏銳地看清這背后的不正常和平庸的簡單道理,這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警醒。 三 收拾和壓制的不同:尊重是關鍵; 與這位家長對孩子無限縱容不同的是,山長對孩子從小就有很多的教訓和收拾。如今,信手拈來就是可以分享的大大小小的案例,供大家學習其中的教育原則。為何在外人聽來,都覺得山長的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對他們深表同情,但他們自己卻沒有感到壓抑,順利度過青春期、并對山長充滿“敬”和“愛”呢? 大家可能會說,那是因為山長氣場太強大,一個眼神就能給人很深的震懾,所以孩子自然不敢造次。但這其實是一個悖論,因為如果是基于如此,孩子的內(nèi)心也會很壓抑,等到長大翅膀硬了之后就會反抗,但從現(xiàn)在來看,這個問題目前沒有,將來也不會出現(xiàn)。因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即便山長有遠超過一般人的威嚴,但他并沒有用此來壓制孩子,雖然這很容易。 山長分享了很多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對陰虛和陽亢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況,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比如靜慧小的時候比較封閉,對很多事情都不感興趣,到外面旅游的時候也喜歡悶在車里面。山長的做法是:買回來的椰子,只有參與的人才有份,坐在車里的人就只能看著別人吃。這樣輕描淡寫的做法,沒有任何大道理的說教,沒有強行的命令,也不是用一些說不清的東西如情緒和個人喜好等來要求,但因為有了這樣讓人信服的規(guī)則和邏輯,孩子自動就會改變,下次不敢再封閉自己。 再比如張鐘瑞小的時候很調(diào)皮,如果他會像求助信里的孩子一樣摔手機的話,山長會笑嘻嘻地看著他說:摔得好,發(fā)完脾氣了吧。只是手機很貴哦,摔壞了就要賠。給兩個選擇,要么出去打工把錢掙回來賠一個;要么一百塊錢算一鞭,每天抽一鞭。這樣的方式,不論怎么選擇,孩子都會心服口服,只能怨自己當時太沖動,通過這樣的體驗絕對能夠吸取教訓。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從其中我們都不難看出,山長收拾人最大的不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制定的規(guī)則有強大的邏輯,并能把樸素的道理講清楚,而不是用一套類似“不管怎么樣,你就得這樣”的混蛋邏輯來壓制人。同時,讓他們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自己主動去改變。因此,即使結果很慘,但都心服口服,沒有留下任何隱患。而相比來說,1.0老師也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比如規(guī)則不夠合理、道理沒講清楚、用權威和情緒來實現(xiàn)等。這也是學生對我們有意見,而2.0能夠很快地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的一個重要原因。 通過這次課程,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缺乏眼光、接受和認可乖、不懂得尊重的問題。對于一個老師來說,能超越這些問題,并不能算是優(yōu)秀,只能說是合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