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訶梨勒散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訶梨勒50g
上工味研細末,米飲調(diào)服,每日2--~3次,每次3—6g。
(功效]升舉中氣,固脫止利。
(主治)久痢脫肛,或兼矢氣、遺尿。
(臨證加減工
1.療嘔逆不能多食方:訶梨勒三兩去核煨。上一味,搗為
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為度,利多減服。無
所忌。[外臺秘要]
2。治嗽,氣嗽久者亦主之.生訶梨一枚,含之咽汁。瘥后
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之。[經(jīng)驗方]
3。治老人氣虛不能收攝,小水頻行,緩放即自遺下,或涕
淚頻來,或口涎不收.訶梨勒,不用煨制,取肉,時時于嚼化,
徐徐含咽.[本草匯言]
4.訶梨勒散運用經(jīng)驗:藥量約50g,煨去核,研末一次服用。
凡表證嚴重或里寒明顯者忌用。
5.本方功效探討:訶子善降酸收,既能澀腸固脫,又能行
氣化濁,斂則治久咳、久瀉、久痢、滑精、崩漏帶下和脫肛等
證;下氣化濁,則治腹脹腹?jié)M,大便不暢等癥。
6.本方治療細菌性痢疾:用20%訶子液作保留灌腸,每日
2次,每次10—40ml;同時口服訶子腸溶膠囊,每日3—4次,
每次1粒,飯前兩小時服,癥狀好轉(zhuǎn)后劑量減半,再服3—4次。
7.本方的應(yīng)用體會:本方僅訶梨勒一味,力量稍遜,一般
多加補氣升提藥,如黃芪、黨參、升麻等;如果脾腎兩虛,又應(yīng)
參伍溫腎固澀之品,如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罌粟殼等。[中
醫(yī)自學叢書.金匱.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9:451-]
8.訶梨勒散治療白喉帶菌者:內(nèi)服10%訶子煎液,每天3
-4次,每次約100~150ml。局部可用煎液含漱,每天4—5次;
或用蒸過的訶子含咽,每天4—5次,每次1一2粒;亦可用
50%煎液噴霧鼻腔及咽喉部,每天一次。[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77:11763
9.治失音,不能言語者:訶子十四個(半炮半生),桔梗一
兩(半炙半生),甘草二兩(半炙半生),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用童子小便二盞,同水一盞,煎至五七沸,溫服,名訶子湯。
10.治老人久瀉不止,訶梨勒三分(煨,用皮),白礬一兩
(燒灰),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名
訶梨勒散。
11.治脫肛日久,服藥未驗,復下赤白膿痢,里急后重,白
多赤少,不任其苦。御米殼(去蒂萼,蜜炒)、橘皮各五分,干
姜(炮)六分,訶子(煨,去核)七分。上為細末,都作一服,
水二盞,煎至一盞,和渣空心熱服,名訶子皮散。
12。取訶梨勒三顆,搗取皮,和酒頓服,三五度則瘥。治一
切風氣痰冷,霍亂食不消,名近效訶犁勒散。
13.本方加陳皮、厚樸為末,煉蜜為丸。治慢性咽炎、梅核
氣、慢性腸等, 名訶犁丸。
14.訶梨勒十枚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不忌得
利即止。治氣滿閉塞,不能食喘息方,名訶犁勒丸。
15。訶梨勒生去核一枚,上一味,拍破含之咽津,次煎檳榔
湯,一盞投之,名治暴嗽訶犁含化方。 (原文)一氣利,訶梨勒散主之。(47)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詞語注解] ①氣利:指下利滑脫,大便隨矢氣排出之證。
②粥飲和:指用米湯調(diào)和服之。
(經(jīng)義闡釋) 本條論述虛寒滑脫,大便失禁的證治。見于久病下利,滑脫不禁,大
便隨矢氣而出,甚或大便順肛門外流,不能制約。下利之物不滯澀,不穢臭,腹不痛不
脹,無里急后重。其病機不為有邪,而為中氣虛寒,氣機下陷,不能固攝所致。故與訶
梨勒散溫澀固脫,澀腸止利。
本條氣利與前3l條下利氣分屬不同病證,不可混為一談。前下利氣為濕邪太盛,郁
滯氣機之實證,以下利,矢氣頻頻為特點;本條氣利為中氣虛寒,不能固攝之虛證,以
利下無度,滑脫不禁為特點。故治法亦有一以祛濕,一以固脫之不同。
關(guān)于本條治法多有從斂肺澀腸立論者,如五版統(tǒng)編《金匱要略講義》教材、成都中
醫(yī)學院所編全國金匱師資班《金匱要略講稿》等。從原文本身及臨床情況來看,本證不
一定必是肺脾同病,推究此處用斂肺法治療腸疾觀點的由來,可能與訶子功能斂肺有關(guān)。
因訶子苦酸溫澀,能入肺經(jīng)以斂肺止喘止嗽,但除此之外,訶子尚人大腸之經(jīng),以治久
瀉久痢脫肛便血等證,且此時多作煨用,故本條是取訶子的第二種用法,不一定必要從
肺來解。然則本證雖不一定是肺虛有疾,本方卻可用來治療久咳虛喘,久嗽失音及屬于
虛證的崩漏帶下,遺精尿頻等證。
{方藥評析) 方中訶梨勒即訶子,煨用專取其澀腸固脫之效,以粥飲和服,乃取其
益中氣,健腸胃之功。
關(guān)于本方的運用,各家看法不盡一致。楊氏指出最好單用,藥單則力專,藥量宜
較大,常用量為lO枚,相當于50g左右,1次服。而王氏則認為本方僅訶梨勒一味,力
量稍遜,宜與益氣升提、溫腎固澀之品同用。
(文獻選錄) 程云來:寇宗奭曰:訶梨勒能澀便而又寬腸,澀能治利,寬腸能治氣,
故氣利宜之;調(diào)以粥飲者,藉谷氣以助腸胃也。論曰:仲景治氣利用訶梨散,詳其主治
不知其義,及后讀杜壬方,始知訶梨勒用以調(diào)氣。蓋有形之傷則便垢而后重,無形之傷
則氣墜而后重,便腸垢者得諸實,氣下墜者得諸虛,故用訶梨勒溫澀之劑也。唐貞觀中
太宗苦氣利,眾醫(yī)不效,金吾長寶藏以牛乳煎萆撥進服之,立差(見劉禹錫隋唐嘉話)。
萆撥,溫脾藥也,劉禹錫傳言方治氣利,用礬石。礬石亦澀氣藥也,大都氣利得之虛寒
氣下陷者多,其溫澀之藥可見矣。(《金匱要略直解》)
吳謙等:氣利,所下之氣穢臭,所利之物稠粘,則為氣滯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
可也。若所利之氣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則謂氣陷腸滑,故用訶梨勒散以固腸,或用補
中益氣湯舉陷亦可。(《醫(y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
(臨床應(yīng)用] (1)治氣利:氣利用止?jié)X黎勒者,實因久利而氣虛下陷,意與近
人晨泄用四神丸略同。予昔寓白克路,治鄉(xiāng)人陶姓曾用之,所用為訶子散,取其味澀能
止,彼以藥末味澀,不能下咽,和入粥中強吞之,日進一服,三日而止。訶黎勒,今名
訶子,味澀而苦,煨不透則研不細,入咽哽塞。(《金匱發(fā)微》)
(2)治菌?。夯颊呋剂?天,小腹疼痛,里急后重,大便頻至,排出少量純白色
凍樣物,虛坐努責,晝夜不停,肛門有如物塞,脈沉帶緊,苔白滑,辨為氣痢,處《金
匱》訶梨勒散:訶子lO枚,煨去核,研末,用米粥湯一次送服,藥后肛門窘迫難忍,一
努力大便從肛門急射而出,頃刻肛門如拔物塞,頓覺舒適。后以調(diào)理脾胃而康復。
(現(xiàn)代研究) 訶子對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因富含鞣質(zhì),對痢疾形成的粘
膜潰瘍有收斂作用,訶子素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因而對痢疾起到治療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