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白龍廟會,在家看!白龍歷史,手機看!

 相約紐約 2018-04-05


日月交替,地能聚涌;大地起伏,水陸變遷;風力浩浩,流水蕩蕩;草木循環(huán),生靈繁盛;漫長的地質(zhì)歷史營造了一個神奇的地方—白龍村。

這是一個迎向日出的地方,山川水流,萬千景象,時刻在展示著大自然的奧秘

門樓對聯(lián):東望太嶽伴汾水天架銀網(wǎng)塬植稼禾實乃物華天寶

          西依呂梁臨大運地藏烏金川興工貿(mào)堪稱人杰地靈

白龍村位于霍州城西,地處霍州盆地與呂梁山余脈丘陵地帶的交接處、汾河谷地的西部。東有汾河水流滔滔.西有塬嶺層層疊疊,依山傍水,天華地盛(參看白龍村地理位置圖)。



白龍村東與鼓樓街道、南環(huán)路街道、澗北村毗鄰;西和馬嶺村接壤;南與虎頭山村、寺莊村相連;北和前柏木溝村、后塆村、牛腰村交界。最西端位于前馬嶺溝底,東徑111°39′48″;最東端位于澗河灣東南的汾河岸邊,東徑111°42′26″;最南端位于下南坪和寺莊村交界處,北緯36°31′38″;最北端位于無底溝溝底,北緯36°34′12″。村文化廣場中心地理坐標:東徑111°41′33″;北緯36°32′48″。村屬區(qū)域東西直線距離3.85公里,南北直線距離4.76公里,總面積10.6平方公里。


白龍村為白龍鎮(zhèn)的中心村,鎮(zhèn)政府所在地。以村文化廣場中心為起點,向東至霍州城鼓樓1.8公里;向西北至汾西縣城28公里;向南至洪洞縣城49公里,延至臨汾城75公里;向北至靈石縣城50公里;向東北至省城太原城199公里;至首都北京城758公里。



關注大美白龍,關注百姓生活

   環(huán) 

一、 地  貌

   白龍村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以丘陵平川為主,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西北最高點在一百一十彎圪塔,海拔701米;東南最低點在大溝河注入汾河口處,海拔533.2米(參看白龍村地形圖)。

 

丘陵地帶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多表現(xiàn)為塬、梁、嶺,主要有北塬、天花嶺、西梁、松堂嶺、大嶺、小嶺和堡子坡等。其中西部的西梁從西北向東南延伸,是本村最長的

南小溝南面的黃土丘陵景觀


澗河北岸的紅崖黃土景觀


嶺。丘陵中溝谷發(fā)育明顯,主要有紅洼溝、神山溝、無底溝、澗河溝、北小溝、南小溝、小溝和大溝等,其中小溝(上段為北小溝)呈西北東南走向,是本村最長的溝。丘陵山地多為新生代黃土構(gòu)成,在一些溝底或某些溝壑,可見古生代的二迭系地層出露。


平川占總面積近三分之一,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多在535.2~600米之間,是霍州盆地中平川的一部分,物質(zhì)構(gòu)成主要是新生界第四系的黃土狀物質(zhì),川地開闊平坦,多由汾河、澗河、大溝河、和小溝河沖積而成。平川地主要包括:水泉堰子、孔家坪、龍王廟條地、磨莊塆、北塆、故郡地、南塆、上南坪、下南坪、大溝河兩側(cè)地塊、澗北河灘地塊、小洼地塊等。


白龍塆景觀 磨莊塆耕地景觀


丘陵中,分布著一部分小盆地,海拔在600~650米之間,上部為黃土覆蓋,下部有河流沉積物。

二、 氣  候

在氣候類型上,本地區(qū)屬于大陸性季節(jié)氣候。氣候特征:夏季高溫、冬季寒冷,降水多于夏秋季。

春季,大約從公歷4月1日—65日(芒種)計66天,日平均氣溫1020℃之間。春季前期,冷暖氣流交換,冬季風(偏北風)仍占優(yōu)勢,大風較多。偶爾有沙塵暴出現(xiàn)。多數(shù)年份干旱少雨,故有“春雨貴如油”之說。

夏季,大約從公歷6月6日—831日,計87天,日平均氣溫22℃以上。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偏南風)影響,雨熱同季。盛夏易出現(xiàn)暴雨、冰雹等極端天氣,也會因缺雨暴曬形成伏旱。

秋季,大約從公歷9月1日—1031日,計61天,日平均氣溫2210℃之間。入秋后,夏季風向冬季風轉(zhuǎn)換,當冷暖空氣勢力相當時,常出現(xiàn)陰雨連綿的天氣。此后,降雨明顯減少,秋高氣爽。到深秋,一場秋雨一場涼,氣溫逐漸下降。大約在10月下旬,便會出現(xiàn)霜凍。

冬季,大約從公歷11月1日—下年331日,計151天,日平均氣溫10℃以下。來自西北內(nèi)陸的冬季風(偏北風)盛行,常有寒流侵襲。在此期間氣溫低、濕度小,雨雪稀少、天氣干冷。一年四季中,冬季時間最長,達5個月之久。

全年無霜期平均在185—220天,初霜多在10月下旬出現(xiàn),終霜在下年4月中旬前后。結(jié)凍時間每年約150天,一般始于11月上旬,終于下年3月下旬。最大凍土厚度在4060厘米之間。由于海拔差異,丘陵山區(qū)和平川地區(qū)氣候存在差別,表現(xiàn)在氣溫上,平川地區(qū)要比丘陵山區(qū)高26℃左右。

降水較少,年平均降水量平均值不足500毫米。且分布不均,80%的降水量集中于7月、8月、9月,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870毫米,遠大于年降水量。

全年晴天約300天左右。全年日照時數(shù)在21002700小時之間。6月份日照時間最多,全月日照時數(shù)多達330小時以上,12月份日照時間最少,全月日照時數(shù)只有160小時左右。

特定節(jié)氣的日出日落時間(北京時間)大約為(實際觀察:賈孟洲):春分當天6時50分日出,1830分日落;夏至當天534分日出,1934分日落;秋分當天633分日出,1843分日落;冬至當天745分日出,1655分日落。


關注大美白龍,關注百姓生活


三、 水  文

水文的主要特點是:地下水埋藏較淺,以村西北的澗河河床和村平川地帶的儲量最多,水質(zhì)較好;地表水短缺,多為季節(jié)性河流。

丘陵山地地表起伏較大,地質(zhì)構(gòu)造復雜,地下水深淺不一,潛水面多隨地表起伏而起伏。在西澗河溝、北小溝、南小溝、大溝的某些部位,地下水出露成小水泉,形成涓涓細流。平川地區(qū)西部,地下水埋藏深度約為18米,東部、南部更淺。

地表水以河流為主,主要有汾河、澗河、大溝河、小溝河。澗河、大溝河、小溝河都是汾河的支流,屬于季節(jié)性河流,只有夏秋雨季才有短暫的流水。除雨季之外常年多干涸無水。遇到特大暴雨,山洪暴發(fā),水流湍急。

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發(fā)源于寧武縣境內(nèi)的管涔山麓,在河津附近流入黃河,全長709.9公里。汾河在本村東部澗河灣邊向南流過,經(jīng)小洼灣邊沿向南流去,涉及本村區(qū)域的河道長2.3公里。

 

 汾河橋上北望的汾河


   澗河,又名西澗河,古稱轟轟澗,發(fā)源于汾西縣下莊村迎神祠,古稱淵逸真人祠


澗河在白龍鎮(zhèn)境內(nèi)經(jīng)韓南莊村、澗莊、后柏木溝村、前柏木溝村流入本村境內(nèi),在東北部注入汾河。全長40公里,本村境內(nèi)河道長3.5公里。


水泉附近的澗河河谷


大溝河發(fā)源于汾西縣僧念鎮(zhèn)的薛家莊村,經(jīng)本鎮(zhèn)的養(yǎng)馬嶺村、馬嶺村、虎頭山村,流入本村境內(nèi),在村東南部與寺莊村交界處流入汾河。大溝河全長10公里,流經(jīng)本村地域約2.4公里。

北小溝、南小溝都發(fā)源于馬嶺村境內(nèi),在村西丘陵溝谷中交匯成小溝河。小溝河呈西北東南走向,在村東南小洼流入大溝河,以北小溝河為上游,河道全長5.5公里,本村境內(nèi)河道長3.5公里。


四、  植   被

唐代時,森林茂密。之后,氣候逐漸變的干旱,降水量減少,在植被類型上,主屬黃土丘陵草灌植被類型。丘陵溝壑以及河道灘涂上,覆蓋

著灌木雜草構(gòu)成的草灌自然植被,其間零散分布或小片分布著各種喬木。受降雨及土壤濕度的影響,多雨季節(jié)植被生長旺盛,干旱時期植被枝葉枯黃。平川地帶主要為農(nóng)作物覆蓋,主要農(nóng)作物有:冬小麥、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紅薯、山藥蛋(山芒芰、土豆)、山藥(長山藥)、花生、棉花、等


自然植被中,植物復雜多樣。

喬木主要有:用材林木國槐、刺槐、柏樹、榆樹、柳樹、楊樹、楸樹、椿樹、合歡(絨線)樹等;經(jīng)濟林木桃樹、梨樹、杏樹、李子樹、蘋果樹、棗樹、桑樹、皂角樹、土梨樹、核桃樹等。

灌木主要有:荊條(棘梢)、酸棗、黃刺玫(瑪茹茹)、茹茹木、黃花條、胡柳哇、對節(jié)木、甜甘草、枸杞子(枸曲稔)、木果(油果)等。

茹茹   舊汾西道的草本植被


劉家圪塔的皂角樹   胡柳哇


荊條(棘梢)


草本植物主要有:蒿、艾蒿、掃帚菜(掃帚草)、沙蓬蓬、麻黃、天門冬、車前子、蒲公英(麥麥乳、不荊古)、野菊花、遠志、薄荷、蘆根、尖根草、護垅草(纏纏蔓)、節(jié)節(jié)草、狼尾巴草、毛谷谷、槐芝芝、蒺藜(紫留瓜)、扎人疙瘩、派子草、苔草、菟絲子、貓娃臉、刺、馬齒莧(馬芝)、苦苦菜、苦莖子、辣辣菜、麥麥菜、西果米、醋留子、蒲根(蒲圪垛)等。

藤本植物主要有:野葡萄、楊頭子秧、野豌豆等。


關注大美白龍,關注百姓生活


五、  動   物

在動物類型上,主要屬于黃土丘陵草灌植被動物類型。

野生動物中種類繁多。

哺乳類主要有:狼、野兔、獾子、狐貍、松鼠(毛圪梁)、黃鼬(黃鼠狼)、老鼠、蝙蝠(夜壁虎)、豹貓(山貓娃)。

爬行類主要有:蛇、壁虎(蝎虎)、蜥蜴(蛇畜)等。

兩棲類主要有:青蛙(蛤?。Ⅲ蛤埽ǚe子蛤?。?/span>

飛禽類主要有:貓頭鷹(曛虎)、雕(鷲鶹鶹)、啄木鳥(噆木鴣)、野雞、紅嘴鴉、烏鴉(老哇)、喜鵲(鴉巧子)、燕子、山鴿(野鴿子)、布谷鳥、麻雀(畜娃)、稼雞(呱咕嚕)等。

昆蟲類主要有:蜜蜂、馬蜂、蜘蛛、蝎子、蜈蚣、蚰蜒、蚯蚓、螻蛄(蝲蛄)、蟑螂、蟋蟀(色色蟲)、螳螂(蜈子)、蚱蜢(顛顛蹦蹦)、蜻蜓(麻不落)、螢火蟲(明火虼蟲)、簸箕蟲、蟬(綿襖)、蟈蟈(酸鶹鶹)蝴蝶(蛾蛾)、椿象(椿樹蛾蛾)、瓢蟲(紅媳婦)、天牛(天勒勒)、蝸牛(牛眼)、蒼蠅、蠅子、蚊子、臭蟲、虱子、跳蚤等。

家禽家畜主要有:牛、馬、驢、騾子、羊、豬、雞、兔、貓、狗等。


六、 土  壤

土地中有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兩大類:

自然土壤,主要是淋澆褐土,分布于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丘陵溝壑的草灌叢林植被區(qū)域。

耕作土壤,可分為三種類型:(1)黃土質(zhì)褐土性土,俗稱綿土,亦俗稱旱地土。此類土壤耕層疏松,土性柔和,透水性能良好,保水保肥性能較好。分布于北部、西北部、西部、西南部的塬地、條地、和堰子地。(2)碳酸鹽褐土,亦稱凈土,俗稱水地土。保水保肥性能較好,是一種肥沃的土壤。分布于大片的平川地中:從磨莊塆、澗北灣子至大溝河北岸及小洼北緣。(3)淺色草甸土,俗稱沙土。此類土壤保水保肥性能較差。分布于東北部的澗北河灘地和東南部的小洼河灘地。


第三節(jié) 自 然 資 源

一、 土地資源

白龍村所屬地域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折合地畝15953.3畝。土地類型主要有:旱地、水澆地、河漫灘地、林地、草灌地、荒山裸石地;居民區(qū)用地、工業(yè)區(qū)用地、礦區(qū)用地、城區(qū)用地等。旱地、草灌地、荒山裸石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西南部;水澆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南部;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和沿公路、渠道兩側(cè),退耕還林后,在北垣、西墚、大嶺和小嶺林地面積增加。居民區(qū)用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工業(yè)區(qū)用地和礦區(qū)用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城區(qū)用地主要分布在東中部;河漫灘地主要分布東北部和東南部(參看白龍村土地利用類型圖)?,F(xiàn)有耕地2040畝,草灌地4200畝,林地1778畝。



耕地中分為旱地和水澆地,旱地主要分布的地片有(參看白龍村耕地分片圖):天花嶺片、北垣片、紅洼溝片、龍王廟片、孔家坪片、水泉片、一百一十彎片、西嶺片、松堂嶺片、大嶺片、小嶺片、堡子坡片。

水澆地主要分布的地片有:磨莊塆片、后塆片、河灘地片、澗北灣子片、北塆片、古郡片、南塆片、小洼片。

 


二、 氣候資源

無霜期較長,全年日照時數(shù)較多,利于農(nóng)作物的間播、復播,以構(gòu)成莊稼一年兩熟、兩年三熟的種植模式。夏秋季節(jié)的熱雨聚合產(chǎn)生的熱濕環(huán)境,極有利于大秋作物的生長。另一方面,各季節(jié)降雨量不均勻,全年降雨量少,直接制約著農(nóng)作物從發(fā)芽、生長到成熟的整個過程,尤其是旱地,其影響程度更為明顯。

三、 水 資 源

汾河、西澗河是本村農(nóng)業(yè)的兩大命脈性水源。最遲在明朝中期,本村村民已在村北十里外的許村山崖下開鑿水渠,引汾河水灌溉;村民利用澗河水澆灌的歷史極有可能比在汾河開渠更為久遠。在明清朝代,汾河、西澗河清水長流,使農(nóng)業(yè)出現(xiàn)繁盛景象。據(jù)碑文記載,明朝中期,現(xiàn)在的磨莊塆地域內(nèi)曾建有利用長流水打磨的水磨,磨莊塆由此得名。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汾河、澗河河水仍是農(nóng)業(yè)灌溉的主要水源。七十年代后期,由于氣候連年干旱,導致河流干涸;加之大面積開采煤炭,表層水幾乎全部滲漏?,F(xiàn)在,農(nóng)業(yè)灌溉用水和村民生活用水以地下水為主,多為采用深層水。

四、 礦產(chǎn)資源

礦產(chǎn)資源中,主要有煤、黑砂石、紫砂石和砂石。煤層共有15層,可采層有1″、2″、6″、9″、10″、11″六個煤層,層厚0.8—3.5米,總厚度10.55米,屬低硫肥煤(主焦配煤),含硫量0.3—0.5%,,膠結(jié)層375,灰分12—15%,發(fā)熱量7000—8000大卡;其中,6″、9″、10″、11″含硫偏高,可達1%左右。本村煤層屬霍州煤田,形成于石炭紀、二迭紀,最上部覆蓋有第三紀、第四紀黃土層。由于西部斷裂構(gòu)造發(fā)育,煤層埋藏較淺,特別是一些溝谷中,1″、2″煤的埋藏深度在50米左右。較多的煤層多被小斷層分割破碎,成為“盆盆炭”。

黑砂石,又稱高嶺石;粘土巖,俗稱煤矸石。二者混雜于1″、2″煤層中,厚度0.2—7米之間,隨煤出坑,呈黑色,燃燒后熱度很高,是一種高級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儲量極為豐富。

紫砂石主要出露于丘陵中的溝谷中,是建材工業(yè)的主要原料。

砂石多出露于西北部、西部、西南部的丘陵山地,是當?shù)亟ㄖこ痰闹饕稀?/span>


關注大美白龍,關注百姓生活

 

第四節(jié)  自然災害

主要的自然災害有:旱災、澇災、雹災、風災、霜災、地震和蟲災等。

一、 旱  災

周  代

惠王十六年(前661年)大旱。

威烈王三年(前423年)大旱,地生鹽。

漢  代

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秋旱。

延光元年(前122年)旱。

晉  代

建武元年(317年)大旱。

元  代

泰定四年(1327年)六月大旱。

至順二年(1331年)大旱。

至正十八年(1358年)春夏大旱。

明  代

成化十二年(1476年)旱。

成化十八年(1482年)旱,大荒。

成化十九年(1483年)旱,大饑。

嘉靖十一年(1532年)大旱。

嘉靖十三年(1534年)旱,大饑,有殺人而食者管收刑。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旱。

嘉靖四十年(1561年)旱。

萬歷十四年(1586年)旱。

崇禎十四年(1641年)旱,大饑,有殺人而食者。

清  代

順治十四年(1657年)旱,大饑。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旱,歲荒。

康熙六十年(1721年)連年大旱,饑殍遍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旱,歲饑。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旱,大饑。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歲饑,谷貴。

嘉慶十七年(1812年)旱。

道光十七年(1837年)旱。

道光十九年(1839年)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夏歉收,秋大旱。

咸豐九年(1859年)旱。

光緒三年——四年(1877——1878年)連年大旱,斗米三千,斤面百文,較常價高達十倍。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大旱。

中 華 民 國

民國八年(1919年)大旱,加之疫病流行,群眾病饑交加死者甚多,板木難買。

民國九年(1920年)旱,民饑。

民國十八年(1929年)從十七年開始干旱一直延續(xù)到十九年,井水下降,河水斷流莊稼僅有三收成,群眾以草根、樹皮充饑,人稱“小光緒三年 ”。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旱,汾河干涸。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大旱。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旱,莊稼僅收對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秋旱。

1952年,春寒干旱,小麥普通遭受黃疸減少一半以上,秋禾又遭伏旱,減產(chǎn)。

1955年,春夏無雨,八月始降甘霖,秋浪減少二成,棉花減產(chǎn)七成。

1959年,六、七兩月無雨。

1961年,春旱,小麥枯死者甚多。

1962年,16月無雨。

1966年,連續(xù)200多天滴雨未降,全村旱地基本無收。

1972年大旱,地下水位普通下降,旱塬地干土層厚達3寸。

1973年大旱,塬地小麥枯死者甚多。

1974年,伏旱,秋糧歉收。

1976年,57月大旱,汾水斷流。旱塬地干土層厚達7寸,秋糧普通減少。

1983年自上年12月到當年2月連續(xù)3個月無雨雪。

1984年,78月嚴重伏旱,作物枯黃,人畜吃水困難。

二、 澇  災

元   代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八月,水。

明   代

成化二年(1466年)大雨河溢。

成化七年(1471年)水。

成化十二年(1476年)閏二月,水災。

弘治十六年(1503年)大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大水。

清   代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7月澗河西北暴雨成災,洪水沖淹白龍村。

乾隆六十年(1795年)汾河決。

光緒四年(1878年)九月,陰雨連綿23天人不能出門,十家有五家因無柴炭斷炊。

中 華 民 國

民國十九年(1930年)秋,山洪暴發(fā),沖毀田畝甚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4年,八月初,淫雨連綿。

1962年726日午,全村突降暴雨,降雨量為72毫米。

1970年810日夜十一時許,突降暴雨,歷經(jīng)一小時,降雨量為84.4毫米。

1975年721日晚八時,在49分鐘內(nèi)降雨86.4毫米,霎時平地積水盈尺,山洪暴發(fā)成災。同年924日至102日連續(xù)降雨多天,秋糧大部分霉爛變質(zhì)。

1977年76日,暴雨成災。

1981年815日至25日連續(xù)降雨11天,僅15日一天降雨量即達137毫米,大秋作物受災。

1982年730日至82日,連降暴雨,降水量一般為138毫米。

1984年從623日夜開始,淫雨連續(xù)五天。

1985年98日至18日連雨十一天,很多老住宅受損。

1991年67日凌晨,遭遇到3百年罕見的特大暴風雨和冰雹災害,僅半小時降雨量為107毫米。

1993年814日凌晨1時至12時,連續(xù)降雨94毫米,洪水溢滿汾河、西澗河兩條河槽。

三、 雹  災

明   代

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冰雹大如拳。

清   代

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十六日雹雨成災。

中 華 民 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夏后雹雨成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4年7月中旬,連續(xù)兩次降雹。

同年8月21日冰雹再次侵襲。

1965年810日下午冰雹急驟,田禾毀損。

1975年714日下午7時,普降冰雹。

1977年713日下午5時遭受雹災。

1979年614日大風加雹雨,小麥成片倒伏。

1983年824日晚雹雨成災。

1991年67日凌晨,暴風驟雨,冰雹大如拳頭,小如杏核,災情罕見。

四、 風  災

明   代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大風傷禾。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2年受干部熱風襲擊,小麥減產(chǎn)一半以上。

1964年7月中旬,狂風襲擊。

1979年615日下午6時至12時遭到10級大風侵襲,農(nóng)作物受災。

五、霜凍、雪災

明   代

弘治十年(1497年)四月霜災。

清   代

康熙十七年(1678年)大雪深數(shù)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霜,大饑。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3年4月中旬遭受霜凍,小麥受災。

同年5月13日再次出現(xiàn)霜凍,棉苗被凍死者甚多。

1954年519日凌晨,溫度驟降到-5℃,小麥受災。

1961年321日,普降大雪,小麥全被凍死。

1963年春突降大雪,小麥受凍嚴重。

1981年9月降雪,深達7厘米,嚴重影響了秋莊稼的成熟。

六、 地  震

晉   代

義熙十年(415年)霍山崩,出銅鐘六。

唐   代

建中三年(781年)霍山裂。

元   代

大德七年(1303年)農(nóng)歷八月初六日,地道失寧,民居管舍震撼摧壓,蕩然無遺。

明   代

嘉靖三十四(1555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有聲如雷自西南來,房屋倒地,死傷男女不計其數(shù)。

清   代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受平陽八級地震影響,我村塌損房屋甚多。

中 華 民 國

民國九年(1920年)地震。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1年327日,受臨汾地震影響,我村發(fā)生有感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我村感。震前政府號召防震,地震驚報一日數(shù)至,一時群眾所搭防震棚鱗次櫛比滿目皆是,因防震而冒雨(是夜大雨如注),宿于田間者亦很多,震后月余警報方始解除。

1979年3114026秒發(fā)生3.1級地震。

1983年131635分發(fā)生3.3級地震。

七、 蟲  災

明   代

萬歷十一年(1583年)蝗食禾如掃。

崇禎十二年(1639年)蝗災。

崇禎十三年(1640年)蝻災。

清   代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秋禾盡為蝗所食,哀鴻遍野。

中 華 民 國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六七月間遭受特大災?;认x起飛遮天蓋地,路旁、堰根。渠道蝗蟲落地幾寸厚,一片褐色,礙人行路,大秋作物初食皆盡,秋糧絕收。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1年6月棉蚜為害,棉花普遍減產(chǎn)。

1952年麥蚜、棉蚜、紅蜘蛛相繼為害。

1953年我村一帶大秋作物又遭蝗蟲侵襲。

1982年夏收季節(jié),小麥吸漿蟲盛行蔓延,使早玉米、小麥受害嚴重,據(jù)田間測數(shù),每平方米內(nèi)的吸漿蟲達60多條。

1987年全村小麥又遭吸漿蟲危害。

八、其它災害

明   代

正德七年(1512年)黑物暗傷人,形如犬。

嘉靖七年(1528年)大雷電。

萬歷七年(1579年)火。

清   代

光緒五年(1879年)群鼠為害晝夜不寧。

光緒六年(1880年)狼成群結(jié)隊傷害百姓,路上行人非結(jié)伴不敢行走。

中 華 民 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狼群四出危害百姓。被傷者甚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1年7月間狼害復起竟白天結(jié)隊招搖過市。

1976年至1982年,家鼠、田鼠相繼為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