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3. 暑溫

 學(xué)中醫(yī)書館 2023-06-27 發(fā)布于山東

3. 暑溫

前言

本資料是我學(xué)習(xí)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的摘錄筆記歸納,共摘錄了七十八個病癥和全部辯證的對癥方劑.

由朱永庫老人編輯.整理.本人喜歡電腦網(wǎng).酷愛中醫(yī).自學(xué)中醫(yī)20多年,積累了很多中醫(yī)資料.但

從不給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藥方治療。我今年75歲,45歲后從沒去醫(yī)院

看過病,沒打過針,沒住過院.有病自己用中藥調(diào)理就好了。發(fā)表本資料目的是為了行善積德

,供有緣人共享?!?/span>

暑溫是感受暑熱病邪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病。本病發(fā)病急驟,初起即見壯熱、煩渴、汗多、脈洪等氣分熱盛證候。病機傳變也較迅速,最易傷津耗氣,且多閉竅動風(fēng)之變。發(fā)病有嚴(yán)格的季節(jié)性,發(fā)生于夏暑當(dāng)令之時。

暑溫資料

暑溫是感受暑熱病邪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病。本病發(fā)病急驟,初起即見壯熱、煩渴、汗多、脈洪等氣分熱盛證候。病機傳變也較迅速,最易傷津耗氣,且多閉竅動風(fēng)之變。發(fā)病有嚴(yán)格的季節(jié)性,發(fā)生于夏暑當(dāng)令之時。 .

  古代有關(guān)暑病的記載較多,凡夏月有暑熱見證者,概稱為暑病。有的把暑病也作為伏氣之病,認(rèn)為是冬季感受寒邪,伏至夏季而發(fā),如《素問.熱論篇》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王肯堂認(rèn)為發(fā)于夏季的熱病,既有伏寒化熱者,也有暴感暑邪為病者,他指出:“若冬傷于寒,至夏而變?yōu)闊岵 4藙t過時而發(fā),自內(nèi)達(dá)表之病,俗謂晚發(fā)是也,又非暴中暑熱新病之可比”。清初喻嘉言認(rèn)為暑病概屬新感,并非伏寒化熱所致,他提出:。至夏變?yōu)槭畈?,此一語尤為無據(jù)。蓋暑病乃夏月新受之病, 豈有冬月伏寒春時不發(fā),至夏始發(fā)之理乎?。吳鞠通認(rèn)為暑之偏于熱者為暑溫,至此確立了暑溫病名。

  根據(jù)暑溫發(fā)生的季節(jié)特點及臨床表現(xiàn),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中的流行性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等急性傳染病及中暑等,可參考本病辨證施治。

  1o.1 病因病理

  本病的發(fā)生是因感受夏暑之季的暑熱病邪而致。但人體正氣不足是導(dǎo)致外邪侵襲而發(fā)病的重要因素。夏月暑氣當(dāng)令,氣候炎熱,人若正氣素虧或勞倦過度麗津傷氣耗,則抗御外邪入侵的能力下降,暑熱病邪即可乘虛襲入人體而發(fā)病。王安道說:“暑熱者夏之令也,人或勞倦或饑餓,元氣虧乏,不足以御天令亢熱,于是受傷而為病”,即指出了本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內(nèi)在元氣先虧和外感暑熱之邪這兩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導(dǎo)致的。

  暑為火熱之氣,其性酷烈,傳變迅速,故病邪侵入人體發(fā)病多徑入氣分而無衛(wèi)分過程,初起即見壯熱,汗多,口渴,脈洪等陽明氣分熱盛證候。葉天士所說“夏暑發(fā)自陽明”,即指出本病發(fā)病的病候特點。由于暑性火熱,極易傷人正氣,尤多耗傷津液,所以在病變過程中常出現(xiàn)津氣耗傷,甚或津氣欲脫等危重證象。又因暑性炎熱,易入心營與引動肝風(fēng),所以氣分熱邪不能及時清解,最易化火,深入心營,生痰生風(fēng),從而迅速出現(xiàn)痰熱閉竅,風(fēng)火梧煽等危重病證。暑熱之邪還易內(nèi)迫血分,而致咳血、咯血、吐血、衄血或出現(xiàn)斑疹等。暑熱病邪還可以直接侵襲心包或犯于肝經(jīng),引起神昏、痙厥。這些危重的病證于小兒患者更為多見。

   夏季暑熱既盛,而雨濕較多,濕氣亦重。因天暑下逼,地濕上蒸,濕氣與熱邪相合,故暑濕每多兼感,亦可稱之為暑濕病邪,其致病可形成暑溫挾濕之證,葉天士所說:“暑必兼濕”,即是此意。其臨床表現(xiàn)除了具有暑熱見癥外,并伴有胸痞、身重、苔膩等濕邪中阻的癥狀。

  本病后期階段,熱邪漸減而津氣未復(fù),大多表現(xiàn)為正虛邪戀證候。其臨床表現(xiàn)多因病機不同而各異。如偏于氣陰虧損的,可見低熱不退,心悸,煩躁,甚至因虛風(fēng)內(nèi)動而致手指蠕動;若因包絡(luò)痰熱未凈,竅機不利的,則可見神情呆鈍,甚或癡呆,失語,失明,耳聾;若風(fēng)痰瘀滯經(jīng)絡(luò),筋脈失利,在熱退之后仍可見手足拘攣,肢體強直或抽搐。上述證候通過積極治療,一般尚可逐漸恢復(fù)。但若病勢嚴(yán)重,昏痙持續(xù)時間較長者,則可因痰阻清竅、痰瘀留滯而后遺神呆,失明,失語,耳聾,癱瘓等病癥。

  1o。2 診斷要點

 ?、儆忻黠@的季節(jié)性,多發(fā)生于夏暑當(dāng)令之時,一般多發(fā)于夏至到處暑期間。

 ?、谄鸩≥^急,初起較少衛(wèi)分過程,發(fā)病以高熱、汗多、煩渴、脈洪等暑入氣分的里熱見證為典型表現(xiàn)。

 ?、嗖〕讨凶兓^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風(fēng)等較多的病理變化,易見津氣欲脫、內(nèi)閉、動風(fēng)、動血等嚴(yán)重證候。

 ?、茉谠\查中.如伴見脘痞身重,苔膩或惡寒、無汗等癥者,則為暑溫兼濕或寒遏暑濕之候。

  10.8 辨證論治 .

`

  暑為火熱之邪,故清泄暑熱為本病的基本治則。根據(jù)本病發(fā)展過程中的病理變化及其證候表現(xiàn),其相應(yīng)的治療大法是: 初起暑傷氣分,陽明熱盛者,治以辛寒清氣、滌暑泄熱;如進而暑傷津氣,則宜甘寒之劑以清熱生津;若暑邪雖去而津氣大傷,又當(dāng)用甘酸之品以益氣斂津、酸苦之品以泄熱生津。正如葉天士引用張鳳逵所說:。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冉用酸泄酸斂”,即概括指出了本病治療的基本大法。若暑熱化火,生痰生風(fēng),內(nèi)傳心營,引起閉竅、動風(fēng)等病變時,則須根據(jù)具體病情而采用清心掠營、化痰開竅、涼肝息風(fēng)等法。后期多為余邪未清,氣陰未復(fù),故治療常用益氣養(yǎng)陰、清泄余熱等法以善其后。至于王綸《明醫(yī)雜著》中說:“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乃是針對暑邪的性質(zhì)及病理特點而確立的治療原則,其目的是清心滌暑,并引導(dǎo)心火下行,使暑熱有外出之徑。

  對于暑兼濕邪之證,則應(yīng)在清暑之中兼以祛濕,若屬寒邪遏伏暑濕,則又宜在清暑化濕的同時兼以解表散寒。

  10.8.1 氣分證治

  1o.3.1。1 暑入陽明 .

  (癥狀] 壯熱,汗多,心煩,頭痛且暈,面赤氣粗,口渴,齒燥,或背微惡寒,苔黃燥,脈洪數(shù)或洪大而芤。 ’

  本證為熱熾陽明氣分之候。陽明經(jīng)熱蒸騰于外,則體表壯熱;熱邪內(nèi)擾于心,則心煩不安;熱邪上蒸頭目,則頭痛且暈,面目紅赤,此與陰虛之顴紅者有虛實之別;暑熱內(nèi)蒸,迫津外泄,則汗出多而口燥渴;熱壅氣機則呼吸氣粗而似喘。若汗出過多,津氣耗傷,則背微惡寒。此種惡寒為汗多腠理疏松而致,與邪在表分之惡寒、無汗、脈浮者截然不同。齒燥、苔黃燥系熱盛津傷,此與腑實陰傷之苔黃厚干燥而有芒刺者,顯然有別。脈洪數(shù),系陽明熱盛之征,若汗多津氣耗傷過甚,則可見脈洪大而芤之象。

  [治法] 清暑泄熱,津氣受傷者兼以益氣生津。

  (方藥] 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湯(方見風(fēng)溫章) 。

  白虎加人參湯(引《溫病條辨》) .

  生石膏一兩(研).知母五錢 甘草三錢 白粳米一合 人參三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溫三服。病退,減后服,不知再作服。

  暑入陽明,熱蒸于內(nèi)而亢盛于外,內(nèi)外俱熱,故治以白虎湯清暑泄熱,透邪外達(dá)。吳鞠通說:。白虎本為達(dá)熱出表。,即含此意。若陽明經(jīng)熱過盛而津氣耗傷者,則須于清熱中佐以益氣生津之品,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即白虎湯加人參組成。本證治療以透泄熱邪為主,不宜濫用苦寒之品。臨床運用時,可酌情加入銀花、連翹、竹葉、荷葉、西瓜翠衣等清暑透泄熱邪之品。如發(fā)病之初兼有暑濕而見微惡寒、胸痞、嘔惡、苔膩者,可酌加霍香、佩蘭等芳化之品。如兼有邪遏衛(wèi)表而見微惡風(fēng)寒,身灼熱無汗者,可加香薷、大豆卷、連翹、銀花以疏解表邪。

I

  10.3。1。2 暑傷津氣

  (癥狀] 身熱息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脈虛無力。

  此證為暑熱未退,津氣兩傷之侯.暑熱郁蒸,故見身熱息高、心煩溺黃等癥。暑為陽邪,主升主散,暑熱較盛,熱蒸外越,故腠理開而多汗;汗泄太多,傷津耗氣,故見口渴,體倦少氣,脈虛無力等癥。綜觀本證,為暑熱未退而津氣俱傷,與前證比較尚有區(qū)別:前證為暑熱熾盛而津氣耗傷不甚;本證為暑熱之勢稍輕而津氣損傷較甚。

  [治法] 清熱滌暑,益氣生津。

  (方藥] 王氏清暑益氣湯(《溫?zé)峤?jīng)緯》).

  西洋參三錢 石斛三錢 麥冬二錢 黃連八分 竹葉三錢 荷梗三錢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粳米三錢 西瓜翠衣四錢

  本證為暑熱仍盛,氣津已傷,治療時不但應(yīng)清其暑熱,還須益氣生津,故方用王氏清暑益氣湯。以西瓜翠衣、黃連、知母、竹葉、荷梗等清滌暑熱;以西洋參、石斛、麥冬、粳米等益氣生津。本方與白虎加人參湯二者均為清熱解暑、益氣生津之劑.但后者清泄暑熱之力較勝,而本方則養(yǎng)陰生津益氣之力較強。在臨床運用時,必須權(quán)衡暑熱與津氣耗傷兩個方面的輕重而予以靈活加減。若暑熱較重,則可重用清滌暑熱之品,如石膏之類;如津氣耗傷較甚.則生津益氣之品可以重用,黃連等苦寒之品可予酌減。

  10.3。1.3 津氣欲脫

  [癥狀] 身熱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脫.脈散大。

  本證為津氣耗傷過甚,而致欲脫之候。暑熱雖解,但正氣耗散過甚,不能固攝于外,津液不能內(nèi)守。外泄太甚,故身無熱象而汗出不止,脈形散大而無力。津液耗傷太過,肺之化源欲絕,因而喘喝欲脫。本證汗出愈多則津氣愈耗,正氣愈傷則汗泄愈甚。此與陽氣外亡而汗出、肢冷、脈微欲絕者有所不同,但病勢亦屬重險,且進一步發(fā)展亦可導(dǎo)致陽氣外亡。

  [治法] 益氣斂津,生脈固脫。

  (方藥] 生脈散(方見風(fēng)溫章)

  本證屬津氣欲脫危重之候,,故治療應(yīng)急予益氣斂津固脫之法,方用生脈散。方中人參補益元氣,麥冬、五味子酸甘化陰,守陰留陽,使元氣得固。元氣固則汗不外泄,陰液內(nèi)守則陽留而不外脫,此即。再用酸斂。之意。然本方功在補氣斂陰,并非治暑之劑。徐靈胎說生脈。散是。傷暑之后存其津液之方也?!么朔巾氃攲徠湫爸袩o,不可徇俗而視為治暑之劑也。。據(jù)此,生缽散的使用,有邪無邪是一主要關(guān)鍵。在臨床上對津氣受傷而暑熱未清者不可單用本方,必要時可與清熱滌暑劑合用,以免戀邪為患。

  10.3.1.4 暑濕困阻中焦

  [癥狀] 壯熱煩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脈洪大。 .

  本證屬暑溫兼濕困阻中焦之候, 以暑熱盛于陽明為主,兼有濕阻太陰。因陽明冒熱亢盛,故見壯熱煩渴、汗多溺短、脈洪等癥;又因太陰脾土蘊濕,故見脘痞身重。綜觀本證是暑濕困阻中焦,熱重濕輕的證候。

  [治法) 清熱化濕

  (方藥) 白虎加蒼術(shù)湯(《類證活人書》)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炙)二兩 粳米三兩 蒼術(shù)三兩

  上剿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服六分,清汁溫服。

  本證為熱熾陽明,濕阻太陰,熱童而濕輕。治療應(yīng)以清熱為主,化濕為輔,方用白虎加蒼術(shù)湯,本方藥物即由白虎湯加蒼術(shù)而成,以白虎湯清陽明胃熱,蒼術(shù)燥太陰脾濕。在臨床運用時,如中焦?jié)裥拜^盛,可酌加藿香、佩蘭、滑石、大豆卷、通草等芳化滲利之品。、

  1o,3。1.6 暑濕彌漫三焦

  [癥狀) 身熱,面赤耳聾,胸悶脘痞,下利稀水。小便短赤,咳痰帶血,不甚渴飲,舌紅赤,苔黃滑。

  本證為暑濕彌漫三焦氣分之候。暑濕內(nèi)郁,蒸騰于外則身熱不退,上蒸清竅則面赤耳聾。葉天士說:“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熱處濕中,蒸淫之氣上迫清竅,耳為失聰,不與少陽耳聾同例?!鄙訇柖@乃膽熱上沖所致,必伴有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脈弦等癥,與本證因暑濕郁蒸而耳聾者顯然有別。暑熱漫及上焦,侵襲于肺,肺主一身之氣,肺氣不利,氣機受阻,熱損肺絡(luò),可見胸悶、咳痰帶血。暑濕阻于中焦則脘腹痞悶而不甚渴飲。濕熱蘊結(jié)下焦,腸道失于分清泌濁,則見小便短赤,下利稀水。此與熱結(jié)旁流之下利稀水而有腹部按之硬痛者自是不同。舌雖紅赤,苔猶黃滑,可知暑濕之邪仍在氣分。本證與自虎加蒼術(shù)湯證均為暑溫兼濕之證,但白虎加蒼術(shù)湯之病機中心在于中焦脾胃,而本證之病機涉及三焦氣機,除中焦證外,尚有上焦與下焦見癥。

  (治法) 清熱利濕,宜通三焦。

  (方藥) 三石湯(《溫病條辨》

  飛滑石三錢 生石膏五錢 寒水石三錢 杏仁三錢 竹茹二錢(炒) 銀花三錢(露更妙) 金汁一酒杯(沖) 白通草二錢 .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兩次溫服。

  暑濕之邪郁蒸,須治以清熱利濕之法。而本證屬暑濕彌漫三焦,故予三石湯清宜上中下三焦暑濕之邪。方中以杏仁宜開上焦肺氣,氣化則暑濕易化;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熱;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jié)駸?;另用銀花、金汁滌暑解毒。全方重在清暑泄熱,兼以利濕,用于暑濕彌漫三焦,暑重濕輕之證,可以共奏清宣三焦暑濕之功。臨床上尚須根據(jù)暑濕在三焦不同部位的側(cè)重不同而選擇藥物。

  1o.8.2 曹血分證治

.  10.3。2.1 暑傷肺絡(luò) .

  [癥狀] 灼熱煩渴,頭目不清,驟然咯血、衄血,咳嗽氣粗,舌紅苔黃,脈數(shù)。

  本證為暑熱傷肺,損傷陽絡(luò)所致。臨床上常見驟然咯血、咳嗽等癥,其表現(xiàn)頗似癆瘵,故有暑瘵之稱。由于暑熱損傷肺絡(luò),血從上溢則見驟然吐血、衄血。熱壅肺氣,失于宜降則咳嗽氣租。暑熱蒸迫則灼熱煩渴,頭目不清。舌紅苔黃,脈數(shù),均為暑熱內(nèi)盛之象。綜合諸癥分析,是屬肺經(jīng)暑熱之邪傷及肺絡(luò)所致。本證多來勢頗急,嚴(yán)重者可見大量咯血,口鼻血涌,甚或因失血過多而造成氣隨血脫的危證。吳鞠通說:?!皇畈粒瑸殡y治”,即指出不可視此為一般咯血而掉以輕心。

  (治法] 涼血解毒,清絡(luò)宣肺 .

  (方藥] 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

  犀角地黃湯(方見春溫章) .

  銀翹散(方見風(fēng)溫章)

  暑熱傷肺,當(dāng)清暑熱以保肺;絡(luò)傷咯血,當(dāng)清絡(luò)熱以止血。方用犀角地黃湯,目的在于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合以銀翹散乃取其清解肺絡(luò)之熱,且以宣降肺氣。因外無表證,放方中荊芥、豆豉、薄荷等透表之品應(yīng)予減去。其它如山梔、黃芩、茅根、側(cè)柏葉炭、藕節(jié)炭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品亦可酌情加入。出血較多者還可加入?yún)⑷?。若氣分熱盛,可酌加石膏、知母、黃連等清氣藥。如出現(xiàn)氣隨血脫之證,須急投補氣固脫之劑,可選用獨參湯、參附湯 (方見風(fēng)溫章)等。 .

  10.3.2.2 暑入心營

  (癥狀) 灼熱煩躁,夜寐不寧,時有譫語,甚或昏迷不語,舌紅絳,脈細(xì)數(shù);或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熱肢厥,氣粗如喘,牙關(guān)微緊,舌絳脈數(shù)。

  暑為火熱之邪,中人最逮,因而在發(fā)病時,不僅多徑入氣分,而且易內(nèi)陷心營。暑入心營,除可從氣分證發(fā)展而來外,還有園暑熱之邪猝中心營而內(nèi)閉心包,致一病即發(fā)昏厥者,臨床上稱此為暑厥。暑熱入營,心神被擾則灼熱,煩躁不寧,時有譫語;進預(yù)熱陷心包,清竅被蒙則可見神志昏迷,譫語妄言,或昏憒不語。舌紅絳,脈細(xì)數(shù)為熱擾心營、營陰被灼之征。若暑熱之邪猝中心營而內(nèi)閉心包者,則表現(xiàn)為突然昏倒,不省人軋并因暑熱內(nèi)迫而伴見身熱氣粗,陽熱內(nèi)郁則手足厥冷,此屬熱厥,熱深則厥亦深,切不可一見肢厥而誤認(rèn)為寒證。牙關(guān)微緊為熱盛而有動風(fēng)之象。.本證發(fā)病急驟,突然昏倒,與中風(fēng)相似,但中風(fēng)多有口眼?斜、半身不遂,本證則無此見癥,且本證多見于炎暑節(jié)令,所以兩者一般不難鑒別。

  [治法] 涼營泄熱,清心開竅。 .

  [方藥] 清營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行軍散。

  清營湯(方見風(fēng)溫章) .

  安宮牛黃丸(方見風(fēng)溫章) ,

  紫雪丹(方見風(fēng)溫章)

  行軍散(市售成藥)藥味從略。

  每服0.6-0.9克,日二至三次。

  暑熱燔灼心營而尚未動血動風(fēng)閉竅者,治以清營湯為主方。該方清泄?fàn)I熱,冀營熱有透泄之機,使?fàn)I熱透出氣分而解。若邪熱進而內(nèi)陷心包,則須加服清心開竅之品,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若因猝中暑熱之邪而驟然竅閉昏厥者,則應(yīng)急予開竅之劑,除了急予上述清心開竅之劑外,還可選用行軍散,并可配合針刺人中、十宜、曲澤、合谷等穴以加強清泄邪熱、蘇醒神志之力。如神清厥回之后。暑熱仍未清者,可按病機之在氣在營,分別加以相應(yīng)治療.所要注意的是在暑熱內(nèi)閉之時,切不可早用寒涼,免致暑邪愈遏愈深,反而不能外解。

  1o。3.2.3 暑熱動風(fēng)

  (癥狀) 身灼熱,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閉,神迷不清,或喉有痰壅,脈象弦數(shù)或弦滑。

  此為暑熱亢盛引動肝風(fēng)之證,所以又有“暑風(fēng)”之稱。暑為陽邪,火熱鴟張,最易內(nèi)陷厥陰,引動肝風(fēng)而導(dǎo)致痙厥之變。如薛生白所說:“外竄經(jīng)絡(luò)則為痙,內(nèi)侵膻中則為厥”。臨床歷表現(xiàn)的壯熱、抽搐、角弓反張、牙關(guān)緊閉、脈弦數(shù)等癥,均為熱盛動風(fēng)之象。神迷不清,系風(fēng)火相煽,擾亂神明所致,如見喉間痰壅,則為風(fēng)動痰生,隨火上壅的征象。本證既可見于暑溫的病變過程中,亦可因猝中暑熱之邪而突然發(fā)生,尤多見于小兒患者。吳鞠通說:“小兒暑溫,身熱。卒然痙厥,名日暑癇”,其所說暑癇即是暑風(fēng)。

  [治法] 清泄暑熱,息風(fēng)定痙。

  (方藥] 羚角鉤藤湯(方見春溫章)

  暑熱亢盛而致引動肝風(fēng),必須清熱涼肝,息風(fēng)定痙,常用羚角鉤藤湯。本方在臨床運用時,還應(yīng)結(jié)合具體證情靈活加減。如陽朋氣熱亢盛者可加石膏、知母等辛寒之品以清氣熱;若腑實燥結(jié)者可加大黃、芒硝、全瓜蔞等以通腑泄熱;若心營熱盛者,可加犀角、玄參、丹皮等清營泄熱;若熱毒熾盛者可加板藍(lán)根、大青葉等以清熱解毒;若兼邪陷心包者可加紫雪丹、至寶丹等清心化痰之品以息風(fēng)開竅;若見痰涎壅盛的,可加膽星、天竺黃、竹瀝等清化痰熱;如抽搐頻繁,難以控制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龍、僵蠶等以助息風(fēng)定痙之效。

  l0.3。2。4 暑入血分

  [癥狀) 灼熱躁擾,斑疹密布,色呈紫黑,神唇譫妄,吐血、衄血、便血,甚或兼見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喉中痰聲漉漉,舌絳苔焦。

  本證為暑熱火毒燔灼血分,內(nèi)陷心包,風(fēng)動痰生之重險證候。癥見灼熱躁擾,昏迷譫妄,為血分熱毒熾盛,擾亂心神之象。斑色紫黑,吐、衄、便血,為熱盛動血,迫血妄行之征。由于熱盛動風(fēng),風(fēng)動痰生,故本證每常伴見抽搐,喉中痰壅等癥。

  [治法) 涼血解毒,清心開竅。

  (方藥) 神犀丹、安宮牛黃丸。

  神犀丹(《溫?zé)峤?jīng)緯》)

  犀角尖(磨汁) 石菖蒲 黃芩各六兩 糞清 連翹各十兩 真生地(冷水洗浸透絞汁)

銀花各一斤(如有鮮者搗汁用尤良) 板藍(lán)根九兩(無則以飛凈青黛代之) 豆鼓八兩 玄參七兩 花粉 紫草各四兩

  各生曬研細(xì)(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黃汁、糞清和搗為丸(切勿加蜜,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

  安宮牛黃丸(方見風(fēng)溫章)

  本證較前證病勢更深一層,病情復(fù)雜而危重,故方用神犀丹。該方以犀角、糞清、銀花、連翹、玄參、黃芩、板藍(lán)根、生地、紫草、豆豉涼血解毒透班;花粉等生津止渴;石菖蒲芳香開竅。并配合安宮牛黃丸以加強開竅醒神之力。如見動風(fēng)抽搐則加入羚角、鉤藤以涼肝息風(fēng),或加服止痙散,取全蝎、蜈蚣、僵蠶(一方中尚有塢龍)以增強止痙之效。痰涎壅盛者加入天竺黃、膽星、竹瀝或送服猴棗散(成藥)等清化痰熱,以免痰壅氣道,產(chǎn)生厥變。本證臨床所見,每有血熱熾甚而又氣分熱盛者,即為氣血兩燔之證。神犀丹中雖含有一些清氣藥物,但力量不夠,可加入生石膏、知母等清氣藥,或用清瘟敗毒飲加減。

  10。3.3 暑傷心腎證治

  [癥狀) 心熱煩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紅絳,苔黃燥.脈細(xì)數(shù);、 一

  本證為暑熱久羈,波及心腎而致水火不濟之候,多見于暑溫的后期。余熱擾心,心火亢熾,心神不安則心熱煩躁。暑熱灼耗腎陰于下,腎水不能上濟則消渴不已。腎陰不足,肝陰亦虛,不能濡養(yǎng)筋脈則肢體麻痹。舌紅絳,苔黃燥為陰虛里熱之征。

  (治法] 清心火,滋腎水。

  [方藥] 連梅湯({溫病條辨》)

  黃連二錢 烏梅三錢 麥冬三錢(連心) 生地三錢 阿膠二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兩次服。脈虛大而芤者加人參。

  本證系由陰虛陽亢,水不濟火而致。且兩者互為因果:心火愈旺則腎水愈虛,腎水愈虛則心火愈亢,故投以連梅湯清心瀉火、滋腎養(yǎng)液。本方由《傷寒論》黃連阿膠湯去黃芩、芍藥、雞子黃加烏梅、生地、麥冬而成。方以黃連清心熱,阿膠、生地滋腎液,麥冬等甘寒滋陰。方中烏梅與黃連相合,有酸苦泄熱之效;與生地麥冬相合,有酸甘化陰之功,使心火清而腎水復(fù)。水火既濟則心煩、消渴可除;腎水得復(fù),肝陰可充,筋脈能潤養(yǎng),則麻痹可愈。若見脈虛大而芤者,屬兼有氣陰不足,可加人參以益氣養(yǎng)陰。

 

  [附] 冒暑 暑穢

  冒暑

  夏月感受暑邪,以肌表、肺衛(wèi)見證為主者稱為冒暑.本病邪勢較輕淺,較少傳變.暑濕內(nèi)蘊,寒邪束表

  (癥狀] 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煩,舌苔薄膩。

  本證為暑濕內(nèi)蘊而又兼寒邪外束,多因夏日暑氣當(dāng)令,先受暑濕之邪,復(fù)因起居不慎,乘涼過度,致寒邪外侵,以致暑濕為寒邪所遏。寒邪束表,衛(wèi)氣郁閉,表氣不通,則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身形拘急。濕邪內(nèi)阻則脘瘩苔膩,暑熱內(nèi)郁則心煩不安。本證實為暑,濕,寒三氣交感,表里并困,與單純的感受寒邪或單純的暑濕證均不相同。 .

  [治法] 疏表散寒,滌暑化濕。

  [方藥] 新加香薷次(《溫病條辨》)

  香薷二錢 銀花三錢 鮮扁豆花三錢 厚樸二錢 連翹二錢

  本證外有表寒,里有暑濕.表里同病,治必表里雙解,故用解表散寒,滌暑化濕之新加香薷次(。此方由三物香薷飲化裁而成,方中香薷辛溫香透,既可疏表散寒,兼能祛暑化濕,有“夏月之用香薷,猶冬月之用麻黃”之說。暑濕兼寒之證,使用香薷較之其它辛溫解表藥物較為貼切,故為本方之主藥:厚樸燥濕和中、理氣開痞,銀花、連翹、鮮扁豆花清熱滌暑。諸藥合用可共奏散寒、化濕,滌暑之效。在臨床運用時,若見濕邪較重,可加蕾香、佩蘭、滑石、通草等;若暑熱較盛,可酌加淡竹葉、生石膏、西瓜翠衣、荷葉等。

暑熱夾濕,犯于肺衛(wèi) *

  [癥狀] 頭暈,寒熱汗出,咳嗽,苔薄微膩 ,

  本證為暑濕之邪襲于上焦肺衛(wèi)所致,為暑病中一種較輕的病癥。初起邪阻衛(wèi)分,開會失司,故見寒熱汗出。暑濕上蒙清陽,故有頭暈。肺氣失于宣降,因作咳嗽。因所感暑濕之邪尚輕淺,故苔見薄白微膩.本證與前證比較,前證以暑濕為表寒所遏麗見寒熱無汗心煩為著,本證則以肺氣失宜而咳嗽為著。

  (治法] 滌暑清熱,化濕宜肺.

  方藥)..雷氏清涼滌暑法({時病淪') . ;:

  滑石三錢(水飛) 生甘草八分.通草一錢 青蒿一錢五分 白扁豆一錢 蓬翹三錢(去心) 白茯苓三錢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 .

  本證為暑熱夾濕襲于肺衛(wèi)所致.因病在上焦,受邪不甚,故治療只需輕清宣解,清透邪熱.雷氏清涼滌暑法以青蒿、扁豆、連翹、西瓜翠衣清滌暑熱,透邪外達(dá),滑石,甘草、茯苓、通草泄熱利濕。臨床運用時,如咳嗽較著,還可加入杏仁,萎皮、枇杷葉等;如暑熱較盛也可酌用銀花,絲瓜皮、荷葉等。 . 。

  暑穢

  夏季因感受暑濕穢濁之氣而致猝然悶亂,煩燥的病侯,稱為暑穢. . ’

  (癥狀) 頭痛而脹,胸脘痞悶,煩躁嘔惡,膚熱有汗,甚則神昏耳聾. 、

  暑穢俗名“發(fā)痧”又名“齷齦”,實亦中暑一類的病癥。夏秋之間,天暑下逼,地濕升騰,暑濕交蒸,更兼穢濁之氣交混于內(nèi),若人起居不慎。即可感受其氣而發(fā)為本病。暑濕穢濁交阻于中,困遏氣機則胸脘痞悶,煩躁嘔惡.暑濕郁蕉則膚熱有汗,伹熱不甚,汗亦不多。穢濁之氣阻遏清陽則頭痛且脹;穢濁蒙蔽清竅則可出現(xiàn)耳聾,神昏,此與熱陷心包之神昏而見舌蹇肢獻(xiàn),灼熱舌絳者顯有不同.本證暑熱重者,苔多黃膩,且有心煩口渴;偏于濕濁重者,則舌苔白膩而口不渴。

  (治法) 芳香辟穢,化濕滌濁. .

  [方藥) 藿香正氣散,通關(guān)散,玉樞丹。

  藿香正氣散(《和劑局方》) . 、

  藿香三兩 蘇葉 白芷 大腹皮 茯苓各一兩 白術(shù)(土炒) 半夏曲 陳皮 厚樸(姜制) 桔梗 炙甘草各二兩

  為末,每服三、四錢,姜二片.棗一枚,水煎服.如欲出仟,衣被蓋取汗。

  通關(guān)散((丹溪心法附余,) ,

  豬牙皂、細(xì)辛等分 . .

  為細(xì)末取少許吹鼻取嚏。 、

  玉樞丹(又名紫金錠)藥味從略.

  本證為暑濕穢濁郁閉于里,故主以藿香正氣散芳香辟穢,化濕滌濁,若所感穢濁太盛而蒙蔽清竅見神昏者,可先用通關(guān)散吹鼻取嚏。并服玉樞丹芳香滌濁、辟穢開竅。至于清心開竅法于本證則并不適宜。

  1o.4 小結(jié)

  暑溫是感受夏暑之季暑熱病邪而發(fā)生的一種外感熱病。暑為火熱之氣,傳變迅速,最易傷津耗氣。所以本病初起即徑見陽明熱盛,治宜白虎湯;若兼有津氣傷者則加入人參以益氣生津。如在病變過程中暑傷津氣而暑熱不清者,可用王氏清暑益氣湯清熱滌暑,益氣生津。如進而正氣大傷,氣液欲脫而暑熱已退者,可用生脈散以補斂津氣,否則有外脫之變。此是暑溫一般的病機變化和證治概況,正合。首用辛涼,繼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斂。之治療原則。

夏月暑熱既盛而雨濕較多,所以暑溫又多挾濕之候。如熱熾陽明又有濕困于脾,可予白虎加蒼術(shù)湯,既清陽明之熱,又燥太陰之濕。如暑濕彌漫三焦,可用三石湯清宣上中下三焦暑濕之邪。

  暑熱傳入營血,如暑傷肺絡(luò)而咯血、衄血,又名暑瘵者,可用犀角地黃湯合銀翹散以涼血清絡(luò)止血。如暑入心營,營熱盛者。用清營湯清營泄熱;若內(nèi)閉心包麗名暑厥者,可用清心開竅之“三寶”或行軍散之類。如系暑熱動風(fēng)者,即為暑風(fēng),治宜羚角鉤藤湯以涼肝息風(fēng)。若暑熱深入血分而邪閉心包者,應(yīng)予神犀丹以涼血解毒,并合安宮牛黃丸等以清心開竅。如暑傷心腎,心熱亢盛而腎液虧損,可用連梅湯酸苦泄熱,酸甘化陰。若熱瘀留阻,靈機不運,則用加減三甲散搜絡(luò)剔邪,化痰祛瘀。

  冒暑實為夏月感冒,如寒邪遏伏暑濕者,治宜新加香薷飲,一以辛溫散寒,一以清暑利濕。如屬暑濕犯于肺衛(wèi)者,用雷氏清涼滌暑法透邪泄熱、化濕宜肺。暑穢一病,系暑濕挾穢濁所致,治宜芳香化濁辟穢為主,可用藿香正氣散;如見穢濁太盛而閉竅者,必須先以通關(guān)散,玉樞丹等急急開其竅閉

  1o.5 文獻(xiàn)摘錄

  《素問。熱論篇》: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dāng)與汗皆出,勿止。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盲,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問.刺志論》: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張仲景《金匱要略}: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王叔和《傷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yōu)闇夭?,至夏變?yōu)槭畈 J畈≌?,熱極重于溫也。 .

  朱丹溪《丹溪心法》:戴元禮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

  戴元禮云:暑風(fēng)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君相二火也;暑,天地:火也,內(nèi)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凝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內(nèi)經(jīng)》曰:火郁則發(fā)之,吐即發(fā)散也,量其虛實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劑調(diào)治之。

  戴元禮云: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捎命S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畜水。

  虞搏《醫(yī)學(xué)正傳》:熱病即中熱也。脈洪而緊盛,頭疼身熱,口燥心煩。此蓋得之于冬感寒邪,郁積至夏而即發(fā),乃挾暑而成火熱之候也。是宜黃連、白虎、解毒等湯,清涼之劑調(diào)之而愈。 、

  王綸《明醫(yī)雜著》:夏至日后病熱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包絡(luò)之經(jīng)。其脈虛或浮大而散,或弦細(xì)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癥為: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疼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fā)黃、生斑,甚者火熱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 。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傷氣。宜補真氣為要。

  李挺《醫(yī)學(xué)入門}:熱病即與溫病同,但發(fā)在夏至后,脈洪數(shù),熱渴更甚耳。雖因冬時受寒,伏于肌骨,然人身隨天氣化,春分則寒變?yōu)闇?,夏至則寒變?yōu)闊?。所以傷寒惡寒而不渴,溫?zé)岵粣汉?,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自內(nèi)達(dá)表,熱郁腠理不得外泄,乃復(fù)還里,終是里多表少。間有惡寒者,乃有非時暴寒,或溫暑將發(fā)又受暴寒,非冬癥之甚也。法當(dāng)治里熱為主,而解肌次之,亦有專治里而表自解者。

  暑風(fēng)暑厥即暑暍證,但以手足搐搦為風(fēng),手足逆冷為厥。厥與傷寒熱厥義同,黃連香薷散;暑風(fēng)乃勞役內(nèi)動五臟之火,與外火交熾則金衰木旺生風(fēng),香薷散加羌活,或六和湯合消風(fēng)散。素有痰飲,因觸暑動痰熱生風(fēng)者,六和湯合星香散。

  王肯堂《傷寒準(zhǔn)繩》:夏至以后,時令炎熱,有人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熱病也。熱病與中暑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

  張風(fēng)逵《傷暑全書》:滄法;輕者以五苓散利小便,導(dǎo)火下瀉而暑自解,或香薷飲辛散以驅(qū)暑毒,木瓜制暑之要藥也,或藿香正氣散、十味香薷飲之類;重者人參敗毒飲、桂苓甘露飲、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之類;弱者用生脈散、清暑益氣湯、補中益氣湯等。

  夏月有卒然暈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者,為暑厥。此陰風(fēng)也,不可驟用寒涼藥。先以辛溫藥散解之,俟醒,然后用辛涼以清火除根,誤用熱藥及艾灸立死。童便和姜汁灌亦易醒。

忽然手足搐攣,厲聲呻吟,角弓反張,如中,惡狀,為暑風(fēng)。亦有先病熱,后甚漸成風(fēng)者,譫語,狂呼,浪走,氣力百倍,此陽風(fēng)也,治法以寒涼攻劫之,與陰風(fēng)不同,皆宜解散化痰,不宜汗下。有日久而脾胃弱者,宜溫補。.

  盛暑三月,火鎚灼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勞熱躁擾而火動于心肺者,令人咳嗽氣喘,驟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煩渴不寧。 '

  張景岳《景岳全書》:暑有八癥:脈虛,自汗,身熱,背寒,面垢.煩渴,手足微冷,體重是也。 .

  喻嘉盲《醫(yī)門法律》:中暑卒倒無知,名曰暑風(fēng)。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jīng)絡(luò),一旦感召盛暑,痰阻其氣,卒倒流涎,此濕喝合病之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后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乎素陽氣衰微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暍病之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為也。

  馮兆張《馮氏錦囊》:暑為陽邪,故蒸熱;暑必兼濕,故自汗;暑邪干心則煩,干肺則渴,干脾則吐利,上蒸于頭則重而痛;暑能傷氣,故倦怠。 ,

  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暑瘵者,暑月火能爍金,不禁辛酒,脾火暴盛,勞熱躁煩,火動心脾,以致喘咳,忽吐衄,頭目不清,胸膈煩渴不寧,即老稚亦有此病。昧者以為勞瘵,不知此由火載血上,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也。

  吳鞠通《溫病條辨》:形似傷寒,但右脈洪大而數(shù),左脈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日暑溫,在手太陰,白虎湯主之。脈芤甚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暑兼濕熱,偏于暑之熱者為暑溫,多手太陰證而宜清;偏于暑之濕者為濕溫,多足太陰證而宜溫;濕熱平等者兩解之。各宜分曉,不可混也。

  王孟英《溫?zé)峤?jīng)緯}:春氣溫和,夏季暑熱,原為一證,故夏月中暑仲景標(biāo)日中熱也。昔人以動靜分為暑熱二證,蓋未知暑為何氣耳。

《時病論》:夏傷于暑者,謂季夏小暑大暑之令,傷于暑也。其時天暑地?zé)?,人在其中,感之皆稱暑病。夫暑邪襲人.有傷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風(fēng)、暑溫、暑咳、暑瘵之異。傷暑者,靜而得之為傷陰暑,動而得之為傷陽暑。冒暑者較傷暑為輕,不過邪冒肌表而已。中暑者即中喝也,忽然猝倒,如中風(fēng)狀。暑風(fēng)者,須臾昏倒,手足遂抽。暑溫者較陽暑略為輕可.暑咳者,暑熱襲肺而咳逆。暑瘵者,暑熱劫絡(luò)而吐血。

  暑風(fēng)之病,良由暑熱極盛,金被火刑,木無所畏,則風(fēng)從內(nèi)而生。此與外感風(fēng)邪之治法,相懸霄壤,若誤汗之,變證百出矣。夫木既化乎風(fēng),而脾土未嘗不受其所制者,是以卒然昏倒,四肢搐搦,內(nèi)擾神舍,志識不清,脈多弦勁或洪大,或滑數(shù)??偖?dāng)去時令之火,火去則金自清而木自平,兼開郁悶之痰,痰開則神自安而氣自寧也。

  冒暑者,偶然感冒暑邪,較傷暑之證稍為輕淺耳。夫暑熱之邪,初冒于肌表者,即有頭暈,寒熱,汗出,咳嗽等癥,宜以清涼滌暑法加杏仁、蔞殼治之。其癥雖較傷暑為輕,然失治入里,此又不可以不知也。如入于肉分者,則周身煩躁,頭脹體燒,或身如針刺,或有赤腫等癥,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如入于腸胃者,則有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口渴欲飲,嘔逆等癥,宜以增損胃苓法佐黃連治之。然冒暑之證,雖謂為輕,亦必須防微杜漸耳。

  穢濁者,即俗稱為蛔齪也。是證多發(fā)于夏秋之間,良由天暑下逼,地濕上騰,暑濕交蒸,更兼穢濁之氣,交混于內(nèi)。人受之,由口鼻而入,宜犯膜原。初起頭痛而脹,胸脘痞悶,膚熱有汗,頻欲惡心,右脈滯鈍者是也。然有暑濕之分,不可以不察也。如偏于暑者,舌苔黃色,口渴心煩,為暑穢也;偏于濕者,苔白而膩,口不作渴,力濕穢也。均宜芳香化濕法治之,暑穢.加滑石、甘草,濕穢加神曲、茅蒼。 .

  [病案舉例)

  暑溫邪傳心包(錄自《吳鞠通醫(yī)案,)

  壬戌六月廿九日 甘 二十四歲 暑溫邪傳心包,譫語神昏,右脈洪大數(shù)實而模糊,勢甚危險.

   連翹六錢 生石膏一兩 麥冬六錢 銀花八錢 細(xì)生地六錢 知母五錢 元參六錢 生甘草三餞 竹葉三錢 煮成三碗,分三次服。牛黃丸二丸、紫雪丹三錢,另服。

  七月初一日.溫邪人心包絡(luò),神昏痙厥,極重之證。

  連翹三錢 生石膏六錢 麥冬(連心)五錢 銀花五錢 細(xì)生地五錢 知母二錢 丹皮三錢 生甘草一錢五分 竹葉二錢 今晚二帖,明早一帖,再服紫雪丹四錢。 ,

  暑溫邪入血分(錄自《吳鞠通醫(yī)案})

  壬戌七月十四曰 周 五十二歲 世人悉以羌防柴葛治四時雜感,竟謂天地有冬而無夏,不亦冤哉!以致暑邪不解,深入血分成厥,衄血不止,夜間煩躁,勢已膠錮難解,焉得速功?

  飛滑石三錢 犀角三錢 冬桑葉三錢 羚羊角三錢 元參五錢 鮮蘆根一兩 細(xì)生地五錢 丹皮五錢 鮮荷葉邊一張 杏仁泥三錢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十五日 厥與熱似乎稍緩,據(jù)云夜間煩躁亦減,是其佳處;但脈弦細(xì)沉數(shù),非痙厥所宜,急育陰而斂陽,復(fù)咸以制厥法。

  生地六錢 生鱉甲六錢 犀角三錢 玄參六錢 羚羊角三錢 丹皮三錢 麥冬(連心)八錢 生白芍四錢 桑葉三錢 日服二帖。 '

  十六日 脈之弦剛者大覺和緩,沉者已起,是為起色。但熱病本屬傷陰,況醫(yī)者誤以傷寒溫燥藥五、六帖之多,無怪乎舌苔燥如革也。議啟腎液法。

  玄參一兩 天冬三錢 丹皮五錢 沙參三錢 麥冬五錢 銀花三錢 犀角三錢 鱉甲八錢 桑葉二錢 日服三帖. .

  十七日 即于前方內(nèi)加細(xì)生地六錢 連翹一錢五分 鮮荷葉邊三錢 再按暑熱之邪,深入下焦血分;身半以下,地氣主之,熱來甚于上焦,豈非熱邪深入之明征乎?必借芳香以為搜邪之用.不然,恐日久膠錮之邪,一時難解也。一日熱邪不解,則真陰正氣日虧一日矣,此紫雪丹之必不可少也:紫雪丹一錢五分,分三次服. .

  十八日 厥已回,面赤,舌苔干黑芒刺,脈沉數(shù)有力,十余曰不大便,皆下證也。人雖虛,然亦可以調(diào)胃承氣湯小和之.

  大黃(生)五錢 玄明粉(沖)三錢 甘草(生)三錢 先用一半煎一茶杯,緩緩服,候夜間不便再服下半劑。服前方半劑,即解黑大便許多。

  便后用此方:

  麥冬一兩 大生地一兩 鱉甲一兩 白芍六錢

  十九日 大下宿糞若許,舌苔化而未滋潤,脈仍洪數(shù),微有潮熱,除存陰無二法。

  沙參三錢 大生地一兩 鱉甲五錢 麥冬六錢 生白芍六錢 牡蠣五錢 天冬三錢 爽甘草三錢

丹皮四錢 日服二帖。

  廿一日 小便短而赤甚,微咳,面微赤,尺脈仍有動數(shù)之象。議甘潤益下,以治虛熱;少復(fù)苦味,以治不盡之實邪。且甘苦合化陰氣而利小便也。按甘苦合化陰氣利小便法,舉世不知,在溫?zé)衢T中誠為利小便之 上上妙法。蓋熱傷陰液,小便無由而生,故以甘潤益水之源;小腸火腑,非苦不通,為邪熱所阻,故以苦藥瀉小腸而退邪熱。甘得苦則不呆滯,苦得甘則不剛燥,合而成功也. .

  生鱉甲八錢 元參五錢 麥冬(連心)六錢 生白芍六錢 沙參三錢 麻仁三錢 古勇連一錢 阿膠三錢 丹皮三錢 炙甘草四錢 日二帖。 '

  廿二日 已得效,仍服前方二帖。

  廿三日 復(fù)脈復(fù)苦法,清下焦血分之陰熱。

  玄參五錢 鱉甲(生)五錢 阿膠(化沖)三錢 白芍(生)六錢 天冬二錢 丹皮三錢 麻仁五錢 麥冬(連心)五錢 甘草(炙)五錢 日服二帖. 、

  暑溫兼漫彌漫三焦(錄自屯臨證指南醫(yī)案,)

  楊 二八. 暑熱必挾濕,吸氣而受,先傷于上,故仲景傷寒先分六經(jīng),河間溫?zé)犴毦咳埂4蠓彩顭醾麣猓瑵裰铓?。肺主一身周行之氣,位高,為手太陰?jīng)。據(jù)述病樣: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為上焦受病顯著.緣平素善飲,胃中濕熱久伏,辛溫燥烈,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燥熱得濕熱錮閉,下利稀水,即協(xié)熱下利,故黃連苦寒,每進必利甚者,苦寒以勝其辛熱,藥味尚留于胃底也,然與初受之肺邪無當(dāng)。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為味清涼,為肺之母氣,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孫真人未診先問,最不悮事。再據(jù)主家說及病起兩旬,從無汗泄。經(jīng)云:暑當(dāng)與汗出勿止。氣分窒塞日久,熱侵入血中,咯痰帶血,舌紅赤,不甚渴飲,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熱病之瘀熱,留絡(luò)而為遺毒,注腑腸而為洞利,便為束手無策。再論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熱處濕中,蒸淫之氣上迫清竅,耳為失聰,不與少陽耳聾同例。青蒿減柴胡一等,亦是少陽本藥,且大病如大敵,選藥若選將,茍非慎童,鮮克有濟。議三焦分消,治從河間法.

  飛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黃竹茹 川通草 瑩白金汁,金銀花露

  又 暮診,診脈后,腹胸肌腆發(fā)現(xiàn)癱疹,氣分濕熱,原有暗泄之機,早間所談,余邪遺熱,必兼解毒者為此.下午進藥后,診脈較大于早晨,神識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體捫之熱甚于早間,此陰分亦被熱氣燕傷,瘦人慮其液涸,然痰咯不清,養(yǎng)陰藥無往而非膩滯,議得早進清膈一劑,而三焦熱穢之蓄,當(dāng)用紫雪丹二,三匙,借其芳香宜竅逐穢,斯錮熱可解,濁痰不粘,繼此調(diào)理之方,清營分,滋胃汁,始可瞻顧,其宿垢欲去,猶在旬日之外,古人謂下不嫌遲,非臆說也。

紫霄丹一錢六分 ;

  知母 竹葉心 連翹心 炒川貝 竹瀝犀角 玄參 金汁 銀花露

  又一劑后用 . .

  竹葉心 知母 綠豆皮 玄參 鮮生地 金銀花

  又 一劑后去銀花、綠豆皮,加人參,麥冬。

  又 初十申刻診,經(jīng)月時邪,脈形小數(shù),小為病退,數(shù)為余熱,故皮腠麩脫,氣血有流行之義。思飲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機,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黃苔,熱蒸既久,胃津陰液俱傷,致咽物咽中若陰。溺溲尿管猶痛,咯痰濃厚,宿垢未下,若急遵攻奪,恐真陰更涸矣。此存陰為主,而清腑兼之。故亂進食物,便是助熱;惟清淡之味.與病不悖。自來熱病最怕食復(fù)勞復(fù),舉世共聞。非臆說也。

  細(xì)生地 玄參心 知母 炒川貝 麥冬 地骨皮 銀花露 竹瀝

  又 脈癥如昨,仍議濰清陰分余熱,佐清上脘熱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銀花露,加鹽水炒橘紅。 '

  暑溫挾溫蘊燕陽明(錄自《丁甘仁醫(yī)案》) . 。

  計左 暑慍一侯,發(fā)熱有汗不解。口渴欲飲,胸悶氣粗,入夜煩躁,夢語如譫,小溲短赤,舌苔薄黃,脈象懦數(shù)葉暑邪濕熱蘊蒸陽明,漫布三焦,經(jīng)所謂:因于暑,煩則喘喝,靜則多言是也。頗慮暑熱逆?zhèn)髫赎帲掠谢柝手儭?.

  清水耳卷四錢 青蒿梗錢半 天花粉三錢 朱茯神三錢 通草八分 黑山梔錢半 帶心連翹三錢 益元散三錢包 青荷梗一支 竹葉心三錢 郁金錢半 萬氏牛黃清心丸一粒包煎。

  二診 暑溫九天,汗多發(fā)熱不解,煩悶譫語,口渴欲飲,舌邊紅苔黃,脈象濡數(shù),右部洪滑。良由暑濕化熱,蘊蒸陽明之里。陽明者胃也。胃之支脈,貫絡(luò)心包,胃熱上熏心包,擾亂神明,故神煩而譫語也。恙勢正在鴟張,還慮增劇,今擬竹葉石膏湯加味。

  生石膏五錢 茯苓三錢 郁金錢半 仙半夏錢半 通草八分 竹黃二錢 鮮竹葉心三錢 益元散三錢包 鮮石菖蒲五分 白茅根三錢去心 荷梗一支 萬氏牛黃清心丸一粒包煎。

  三診.神識漸清,壯熱亦減,原方去石膏,牛黃清心丸,加連翹心,花粉、蘆根。

  暑盟郁表(病毒性感染)(錄自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醫(yī)內(nèi)科教研組,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科《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江蘇人民出版社, 1977年。)

  張×× 女 72歲 …

  病史:發(fā)熱三天,始覺形寒,繼則發(fā)熱”日漸加重,周身痰楚,神識蒙朧,經(jīng)用西藥治療熱勢不降。

  檢聾:體溫39.8,C,白血球總數(shù)4500,中性70%,淋巴28%,酸球2%,瘧原蟲(一),肥達(dá)氏反應(yīng)(一)。胸透:心肺正常。尿常規(guī);蛋白權(quán)微,膿細(xì)胞。0-2

  診斷:病毒性感染。

  辨證施治:病起三日,壯熱少汗,形寒未罷,神志迷蒙嗜睡,午后為著,頭昏,胸悶,納呆,微有咳嗽,痰少,口干苦而粘,但不欲飲,大便四日來行,小便黃少,舌苔白厚膩,兩邊有粘沫、中黃,脈象濡數(shù)。證屬暑濕郁遏肌表,壅阻中焦,挾痰濁內(nèi)蒙神機。治擬清暑化濕,方選新加香薷飲、藿樸夏苓湯出入。香薷一錢,銀花,連翹、杏仁、薏仁、茯苓,藿佩蘭各三錢,豆豉,雞蘇散各四錢,川樸、蔻仁各一錢,姜川連五分,法半夏二錢,陳皮一錢五分。上藥曰服二帖。藥后得汗,翌晨體溫38℃,肌膚灼熱已減,神志轉(zhuǎn)清,胸痞漸開,惟大便五天不行,苔膩不化。熱勢雖挫,濕滯不清。原方去香薷、銀花,連翹、雞蘇散,加蒼術(shù),郁金各二錢,全瓜萎五錢,枳殼、實各一錢半,焦山楂、六一散(包)各四錢,以化濕導(dǎo)滯。日進二劑,大便得通。第三日晨熱平,午后體溫回升至38℃,原方加香薷一錢再服,入夜熱勢遞降,晨間測溫恢復(fù)正常,乃續(xù)予芳化醒胃之荊善后。

  暑溫內(nèi)閉外脫(乙腦)(錄自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教研組、第一附屬醫(yī)院內(nèi)科《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江蘇人民出版社,1977年。).

  趙×× 男 1歲

  發(fā)熱三天,體溫40.2℃,住××醫(yī)院兒科病房。入院時手足抽搐,呈昏迷狀態(tài)。檢查確診為流行性乙型腦炎,翠經(jīng)多種抗菌素、輸血.輸氧等治療,乃邀中醫(yī)會診.當(dāng)時患兒昏迷不醒,面色既白,肢青唇紫,氣促痰鳴,四肢抽搐、默冷,大便溏薄,脈來細(xì)數(shù),舌苔色白。是為暑溫重證,內(nèi)閉外脫之候。急投參附龍牡湯加味進治,藥用制附子、西洋參、龍骨、牡蠣、竺黃、膽星、雄精.羚羊角等,藥后翌曰即見神清熱退,啼哭出聲,并能吮乳,危象告除,但后遺左側(cè)偏癱,續(xù)以扶正化痰通絡(luò)之品調(diào)治而愈.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