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反貪偵查審訊過程中,審訊語言的精細運用對于突破案件極為重要。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模式以及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確立,對獲取稱之為“證據(jù)之王”的口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訊語言的運用應堅持公平正義原則、準備充分原則、相互配合原則、相互獨立原則,這是把握好審訊語言的基礎,也是確??诠┖戏?、有效的基礎。在審訊過程中,審訊語言應有氣勢、有根據(jù)、有針對性、有深度性、有情感性,具有嚴密性和帶有一定的模糊性,這樣才能增強審訊語言的氣勢、穿透力、勸導力及策略性,盡快促使犯罪嫌疑人全面、如實、徹底、干凈的供述自己的罪行。審訊語言需精雕細琢,掌握好審訊語言與其說是一門技術,不如說是一門藝術。 關鍵詞:反貪偵查;審訊語言;藝術 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模式以及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的確立,對獲取稱之為“證據(jù)之王”的口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法治環(huán)境下,反貪偵查環(huán)節(jié)審訊的方式應當轉變?yōu)橥ㄟ^訊問犯罪嫌疑人對其形成壓力和勸導力,促使其形成正確的是非觀、道德觀,喚醒其法律意識及正義感,使其對所犯錯誤形成正確的認識,內(nèi)心產(chǎn)生強烈的負罪感、羞恥感,進而知錯、認錯、悔錯,并自主交代違法犯罪的問題,而不宜借鑒過去簡單粗暴的審訊方式,更不能使用威脅、引誘、欺騙、刑訊逼供等方法誘使、強迫犯罪嫌疑人交代違法犯罪問題。這對偵查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能否駕馭審訊是檢驗偵查人員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而審訊的核心是審訊語言的運用,通過語言交流所傳送的信息,促使犯罪嫌疑人轉變思想、交代問題。因此,審訊語言掌握和運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審訊的成敗。由于審訊語言的經(jīng)驗性、專業(yè)化很強,再加之犯罪嫌疑人的個性化差異很大,決定了審訊語言豐富多彩,尤其是突審階段的審訊語言更能凸顯其藝術性。然而,目前審訊語言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缺乏審訊語言理論的指導,偵查人員需要在較長的參審過程中不斷積累才能具備較為系統(tǒng)的審訊語言,審訊語言成為很多偵查人員成長路上的短板。對審訊語言進行系統(tǒng)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審訊語言的幾個原則 為了使審訊堅持正確的方向,盡快突破犯罪嫌疑人的思想防線,獲取穩(wěn)定的供述,防止非法證據(jù)排除,甚至釀成冤假錯案,審訊語言應當堅持以下幾點原則。 (一)公平正義原則 在審訊過程中,審訊語言遵循公平正義原則極為重要。首先,堅持公平正義原則,能有效防止冤假錯案形成。檢察機關不僅是執(zhí)法辦案機關,更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維護公平正義是檢察機關的職責。偵查人員在審訊過程中既要揭露犯罪,也要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權,必然要求堅持公平正義原則。堅守公平正義原則,能有效防止審訊語言的隨意夸大與縮小,出現(xiàn)威脅、引誘、欺騙犯罪嫌疑人,造成逼供、誘供、騙供等情形,進而防止非法證據(jù)形成,從源頭上消除釀成冤假錯案的隱患。其次,堅持公平正義原則,能使犯罪嫌疑人預判其處理結果的公正性,進而加速交代問題。在審訊過程中,審訊語言均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客觀公正地對犯罪嫌疑人及所犯罪行進行評判,且均能經(jīng)得起檢驗,犯罪嫌疑人自然會感受到公平正義,從而確信其處理結果的公正性,進而加速交代違法犯罪問題。最后,堅持公平正義原則,能有效喚醒犯罪嫌疑人的正義感,進而徹底地交代問題。犯罪嫌疑人之所以被查處,是因為違反了黨紀國法,踐踏了社會公平正義,其思想或多或少已經(jīng)偏離了社會公平正義的常軌。無論是通過審訊來揭露犯罪嫌疑人的違法犯罪事實,還是教育犯罪嫌疑人,使其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都有必要通過審訊語言傳達“公平正義”思想。只有如此,才能與犯罪嫌疑人以前的違法犯罪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對其固有的思想形成強大沖擊力,進而喚醒其正義感,使其自覺地反思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行為,徹底交代違法犯罪問題。 (二)準備充分原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精心策劃審訊語言,審訊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理,進而達到突破犯罪嫌疑人思想防線的目的。審訊的核心是組織恰當?shù)膶徲嵳Z言,從形勢、政策、紀律、法律、道德、事實等層面有針對性地對犯罪嫌疑人所犯錯誤進行剖析、批評、教育、糾正,并促使其交代問題。因此,審訊之前偵查人員應當從兩個方面就審訊語言做充分準備,首先,必須充分了解案情,確保審訊語言內(nèi)容詳實、有的放矢。審訊之前,偵查人員必須對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違法犯罪情況、性格特點、家庭狀況、成長經(jīng)歷、任職經(jīng)歷、生活習慣、朋友圈、社交圈等作充分的了解,并熟練掌握相關政策、法律、紀律及案例,確保審訊語言內(nèi)容豐富、貼切、透徹,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其次,必須精心策劃每一場訊問的審訊語言提綱,確保審訊語言觀點鮮明,邏輯嚴謹。良好的審訊語言提綱能確保每次審訊的中心思想鮮明,每個重點問題的闡述角度、方向及層次明確,能有效提高審訊的針對性、重點性、節(jié)奏性、深度性、情感性以及嚴密性,防止審訊語言過于渙散,也能保證不同場次的審訊內(nèi)容過渡自然、銜接有序,進而極大地增強審訊語言的感染力、說服力和殺傷力。 (三)相互配合原則 審訊都是在主審與副審的默契配合下完成的。主審與副審只有思想上、目標上、口徑上保持高度統(tǒng)一,審訊語言才更具穿透力和殺傷力。因此,主審和副審在審訊語言上的相互配合對于突破案件極為重要。在審訊的過程中,主審的經(jīng)驗一般較為豐富,在審訊中處于主導地位,而副審則是主審的助手。副審當好助手應當做好以下幾點配合,一是要以主審為中心,強化主審思想,增強審訊語言的穿透力。在審訊過程中,副審應緊緊圍繞主審的中心思想,做好對主審發(fā)言內(nèi)容的總結,適時對主審的觀點進行強化,使審訊語言更具穿透力,切忌隨意打斷主審的發(fā)言,與主審搶話、爭話,或另立主題發(fā)言,分散審訊的火力,使審訊產(chǎn)生內(nèi)耗,影響審訊語言的說服力。二是要維護好主審的權威,強化主審的地位,增強審訊語言的說服力。在審訊過程中,副審應堅決服從主審的安排,為主審做好服務工作,強化主審的主導地位,提高主審的權威性,使犯罪嫌疑人對主審產(chǎn)生信服感,提高審訊語言的說服力。三是要維護好審訊的秩序和嚴肅性,增強審訊語言的效果。對犯罪嫌疑人在審訊過程中的不良言行,副審必須及時予以嚴厲批評教育,確保犯罪嫌疑人注意力集中,跟著審訊語言反思問題,確保審訊語言效果最大化。主審在審訊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一方面要通過審訊語言控制整個審訊過程氣氛、節(jié)奏;另一方面對副審恰當?shù)陌l(fā)言應及時進行肯定和加強,對副審不恰當?shù)陌l(fā)言更要及時的圓場,使副審的發(fā)言緊緊圍繞審訊的主題,增強審訊語言的勸導力。 (四)相對獨立原則 審訊一般在領導的統(tǒng)一指揮下進行,領導的分析判斷及指示對突破案件極為重要。然而領導的指示具有宏觀性,而具體的審訊語言則是微觀的,加之審訊環(huán)境具有易變性,在審訊的過程中,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的關系非常微妙,雙方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審訊的氛圍及結果,如有的審訊因一句恰當?shù)脑捚鸬疥P鍵性作用而取得突破,有的審訊因一句不嚴謹?shù)脑挾萑虢┚?。只有偵查人員才是這種微妙關系的親身體驗者。因此,對審訊語言什么時候該嚴厲、什么時候應溫和,應當采用急促的節(jié)奏還是緩和的節(jié)奏等,偵查人員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獨立分析和判斷,如果不能融會貫通,機械的執(zhí)行領導的指示,就容易喪失機會,造成審訊失利。所以,偵查人員不能把領導的指示當教條,必須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判斷,應在領導的統(tǒng)一指揮下,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多變地使用審訊語言,提高審訊語言的效益。 二、審訊語言的特點 反貪偵查環(huán)節(jié)審訊過程中,偵查人員面對的審訊對象往往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知識水平較高、工作和社會閱歷豐富、思維敏銳的犯罪嫌疑人,這決定了審訊的過程必然是與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過程,也決定了審訊語言應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審訊語言應當有氣勢 氣勢乃審訊語言的劍鋒,語言越有氣勢,劍就越鋒利,也就越有殺傷力,在審訊過程中就越能壓制、削去犯罪嫌疑人的氣勢。審訊語言氣勢的形成,取決于以下幾點。首先,形成于偵查人員的自信。只有自信,審訊語言才會有中氣、有氣勢,審訊語言才會擲地有聲、鏗鏘有力、斬釘截鐵,才有底氣、有硬氣,才更增震懾力和說服力。然而,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也并非盲目的自信,這種自信來自于對案情的充分了解,審訊前的充分準備,做到知己知彼,進而形成必勝心理。其次,形成于偵查人員的地位優(yōu)勢。無論犯罪嫌疑人原來地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貢獻有多大、經(jīng)驗有多豐富,在偵查人員的心里應當只有一個身份,即犯罪嫌疑人,進而形成地位優(yōu)勢,強化偵查人員的自信心理。再次,形成于審訊語言的精心策劃。偵查人員在審訊之前必須精心策劃并擬定好審訊語言提綱,形成中心思想明確,多角度、層層遞進的審訊語言格局,提高審訊語言的氣勢。如為了批評某人貪財,可以擬定提綱“一心想著錢、一心搜刮錢、一心守著錢、錢是你的命、錢要你的命”,再如為了強調(diào)貪污賄賂必然遭受黨紀國法懲罰,可以擬定提綱“伸手必違法、伸手必暴露、伸手必被抓、伸手必嚴懲,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此外,為增強氣勢,偵查人員在審訊的過程中應圍繞審訊語言提綱大量使用具有堅定態(tài)度、感情色彩鮮明的語言材料,巧妙地使用排比句、反問句、倒裝句、感嘆句來增強審訊語言的氣勢。寶劍鋒從磨礪出,削鐵如泥的劍鋒需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反復錘煉和總結才能打造出來。 (二)審訊語言應當有根據(jù) 審訊語言不能隨意夸大或縮小事實,更不能虛構事實。也即偵查人員在審訊過程中絕不能信口開河,不負責任的隨意許諾,更不能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對犯罪嫌疑人闡述的每一個問題,剖析的每一個案例,分析的每一條出路都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經(jīng)得起檢驗。這對于推進審訊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審訊語言有根據(jù),可以有效的形成審訊權威。審訊語言有根據(jù),并能在審訊過程中一步步得以實現(xiàn),能加速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信任和依賴,促使犯罪嫌疑人形成“只有緊緊依靠辦案機關、緊緊依靠辦案人員才能從輕、減輕處罰,才有出路的心理”,把偵查人員視為自己的救命恩人,偵查人員的告誡當做權威,進而自覺聽從偵查人員的勸導,加速犯罪嫌疑人交代問題。其次,審訊語言有根據(jù),可以獲取犯罪嫌疑人“穩(wěn)定”的口供。審訊語言有根據(jù),并且在之后的審訊過程中及以后的訴訟環(huán)節(jié)都能得到驗證,犯罪嫌疑人就會心悅誠服,其供述自然會比較穩(wěn)定。如果偵查人員隨意夸大和縮小相關事實,甚至沒有任何依據(jù),即使犯罪嫌疑人當時相信了偵查人員的話,并交代了相關問題,但在訴訟的其他環(huán)節(jié),當偵查人員的話無法得到驗證,犯罪嫌疑人察覺其被欺騙,相關權利無法實現(xiàn)時,就很可能隨時翻供,使案件陷入被動,甚至被認定為“誘供”,進而導致非法證據(jù)排除。 (三)審訊語言應具有針對性 審訊語言的針對性是保證審訊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方面。審訊語言的氣勢、根據(jù)等固然重要,但如果僅對貪污腐敗等問題泛泛而談,沒有針對被犯罪嫌疑人貪腐個性進行深入剖析,恐怕仍然難以深入犯罪嫌疑人的心坎,也就無法引起其共鳴,進而也無法促使犯罪嫌疑人迅速交代問題。為此,偵查人員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點,首先,圍繞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組織審訊語言。不同性格的人對同樣的審訊語言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映,面對性格豪爽的犯罪嫌疑人,語言表述應當簡要直接,盡量減少喋喋不休的說教;而面對優(yōu)柔寡斷的犯罪嫌疑人則應當反復為其分析利弊,對其予以鼓勵和刺激;針對頑固對抗的犯罪嫌疑人,應找準目標,迂回攻擊,切忌強攻;針對剛愎自用的犯罪嫌疑人,則不宜采用迂回、循序漸進的方法,而應當運用激將的方法,直接攻擊其弱點。針對不同性格的人恰當?shù)亟M織不同風格的審訊語言更能激發(fā)犯罪嫌疑人與偵查人員之間的交流欲望,避免審訊形成僵局。其次,要圍繞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的情節(jié)、性質(zhì)、社會影響等組織審訊語言。每個犯罪嫌疑人所犯具體罪行存在千差萬別,如犯罪動機存在差異,有的是為了家人治病走上貪污受賄的道路,有的是為了貪圖美色、物質(zhì)享受大肆貪污受賄,有的是為了職務升遷行賄上級而貪污受賄;再如主觀惡性存在差異,有的犯罪嫌疑人極為貪婪,對他人送錢送物大小不限,來著不拒,甚至索賄,而有的只是偶犯、初犯;又如社會影響存在差異,有的犯罪嫌疑人的行為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甚至引起老百姓怨聲載道,而有的社會影響則相對輕微。針對這些差異性精心準備審訊語言,對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就會分析的更加透徹、貼切,更能得到其認同,進而促使犯罪嫌疑人知罪、認罪、悔罪。再次,圍繞犯罪嫌疑人的成長經(jīng)歷組織審訊語言。每個人的成長經(jīng)歷都不相同,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有其閃光點,有值得其驕傲的地方,也有令其愧疚和深深自責的事情,這些事情都與榮譽、道德、責任等正能量緊密相關,容易引起犯罪嫌疑人的共鳴。合理的組織審訊語言,無限夸大犯罪嫌疑人閃光點,能充分調(diào)動犯罪嫌疑人情緒,提升其是非觀、道德感及責任感,進而激發(fā)其負罪感和羞恥感,促使其迅速交代問題;最后,圍繞犯罪嫌疑人不同階段的心態(tài)組織審訊語言。犯罪嫌疑人面對審訊一般會產(chǎn)生畏罪心理、僥幸心理、試探心理以及對抗心理,很多情況下各種心理兼而有之,但不同的審訊階段,又有其側重點。對待犯罪嫌疑人不同的心理,審訊語言是存在較大差異的。認真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后精心準備審訊語言,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進行深入剖析,言明后果,能有效打消其主導心理,促使其全面、如實、徹底、干凈地交代問題。 (四)審訊語言應具有深度性 審訊既要抓到要害,更要分析透徹,這樣審訊語言才更具有說服力、穿透力,進而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否則,即使審訊過程中抓到了要害,但淺嘗輒止、泛泛而談,仍然難以達到預期理想的效果。為此,偵查人員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兩點,首先,應多角度分析問題,增強審訊語言的說服力。任何事物必然有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必然是多種因素引起的結果。多角度分析問題,能夠使犯罪嫌疑人對某些問題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對于糾正某些偏執(zhí)心理有重要的作用,也更能讓犯罪嫌疑人感受到公平正義,提高犯罪嫌疑人的認同感。比如,分析其腐化墮落產(chǎn)生的原因,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把責任歸結于犯罪嫌疑人,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然而犯罪嫌疑人對此并不一定認同。事實上,腐化墮落除了犯罪嫌疑人思想放松警惕、法律意識淡薄等內(nèi)因外,還與行賄人圍獵、法律不完善、監(jiān)督不到位息息相關。如果能對之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就會讓犯罪嫌疑人感受到更加客觀公正,提高其對偵查人員的信任,進而有效化解其對抗情緒。其次,應深入分析重點問題及問題的重要方面,增強審訊語言的穿透力。審訊過程中,多個問題之間有重點問題,每個問題自身又有重點方面。在審訊過程中,偵查人員應當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進行深入剖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主次顛倒、脫離重點,這樣不僅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也不利于審訊的突破。如腐化墮落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犯罪嫌疑人個人思想出現(xiàn)問題必然是內(nèi)因,是主要矛盾,在審訊的時候偵查人員就要圍繞這一主要矛盾精心組織審訊語言進行深入剖析,讓其認識到自身的罪責,而不是圍繞其他外部原因大談特談,這樣非但難以讓犯罪嫌疑人認識到自身罪責的嚴重性,達到促其交代問題的效果,反而會降低其負疚感,強化其對抗心理。 (五)審訊語言應富有情感性 “若要使人心動,必先使自己動情”。審訊不是機械的演講、生硬的表演,而是帶有情感地與犯罪嫌疑人溝通、交流,這樣才能感化犯罪嫌疑人,促使其盡快交代問題。為使審訊語言具有情感性,偵查人員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點,首先,應當吃透案情,充實審訊內(nèi)容,進而豐富審訊語言的情感。在審訊之前,偵查人員應當盡可能地搜集與犯罪嫌疑人相關的各類資料,越多越好,越細越好,對犯罪嫌疑人及所犯罪行進行全面、透徹的了解,而且在審訊過程中仍須通過外調(diào)等渠道不斷補充、吸收消化這些內(nèi)容。只有吃透了案情,偵查人員才能走入犯罪嫌疑人的內(nèi)心世界,其審訊語言才會富有情感和感染力。總而言之,只有偵查人員對案件注入了情感,才會使審訊語言有情感。其次,應當換位思考,使審訊語言更加人道化,增強審訊語言的感化力。審訊的過程就是與犯罪嫌疑人情感交流的過程,是相互認識、了解的過程,更是建立相互信任的過程。因此,偵查人員應當“心懷慈悲”以挽救犯罪嫌疑人作為審訊的出發(fā)點。在審訊過程中,偵查人員無論是批評、教育或者訓斥犯罪嫌疑人,都應當以挽救犯罪嫌疑人為出發(fā)點,多從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出發(fā)為其剖析問題利弊,設身處地為犯罪嫌疑人著想,使審訊語言更加人道化,增強審訊語言的感化力。再次,應當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合法權利,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審訊氛圍,增強審訊語言的情感性。在審訊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無疑處于劣勢地位,其合法權利只有通過偵查人員才能得以保證。這就要求偵查人員既要通過審訊督促犯罪嫌疑人交代問題,又要盡職、盡職、盡良心,依法維護好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化解犯罪嫌疑人的敵對心理,加速建立相互信任關系。通過外部的行動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審訊氛圍,無疑會增強審訊語言的感化力。 (六)審訊語言應有一定模糊性 囿于辦案手段及貪污賄賂犯罪的隱蔽特點,檢察機關通過初查所掌握的犯罪嫌疑人確切的違法犯罪事實必然是有限的,也即檢察機關相對于犯罪嫌疑人而言處于信息劣勢狀態(tài)下。為達到均衡博弈,有必要讓犯罪嫌疑人處于信息不對稱環(huán)境下,通過審訊獲取其一定的口供來驗證相關線索及預判的事實,進而擴大辦案成果。這決定了在一定階段,特別是在審訊初期,有必要采取模糊進攻的手段,形成信息不對稱的環(huán)境,對犯罪嫌疑人形成高壓態(tài)勢,造成其心理恐懼,促使其交代問題。這也決定了審訊語言在某些方面必然具有模糊性。但是這種模糊性語言是有一定范圍的,模糊范圍過大或過小都達不到審訊效果,范圍過大,必然會導致偵查人員要表達的意思傳達不清楚,內(nèi)容過于空洞,反而會增強犯罪嫌疑人的僥幸心理,進而拒絕供述違法犯罪事實;范圍過小,就會暴露檢察機關已經(jīng)掌握的違法犯罪情況,導致犯罪嫌疑人知曉檢察機關的底牌,進而拒絕供述其他違法犯罪事實。具體而言,以下幾方面一般應當模糊處理,首先,犯罪的事實一般應當模糊處理。偵查人員一般只需強調(diào)犯罪嫌疑人已經(jīng)觸犯了刑法、可能觸犯的罪名及嚴重程度即可,切忌指出具體犯罪事實。其次,犯罪的證據(jù)一般應當模糊處理。偵查人員一般只要強調(diào)犯罪嫌疑人所犯罪行已經(jīng)暴露,檢察機關已經(jīng)掌握了大量的犯罪證據(jù)即可,切忌羅列具體犯罪證據(jù)。再次,其他涉案人員一般應當模糊處理。偵查人員一般只要強調(diào)檢察機關還掌握、控制了其他涉案人員、涉案人員類型及大致人數(shù)即可,切忌羅列具體涉案人員。最后,犯罪嫌疑人面臨的后果一般應當模糊處理。偵查人員一般只需強調(diào)犯罪嫌疑人的出路,分析從輕、減輕或者從重處罰的情形即可,切忌對其面臨的刑期等后果具體化。模糊化處理這些問題會使犯罪嫌疑人對其所犯罪行產(chǎn)生無限的聯(lián)想,一方面可以促使犯罪嫌疑人回憶其具體的犯罪情況,為以后具體供述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使其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思想壓力陡增,產(chǎn)生恐懼心理,進而加速交代問題。當然,模糊化處理的范圍、內(nèi)容會根據(jù)案情變化而變化,在審訊的各個階段都會有所不同,這與審訊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進行適量的案件信息輸送也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必須根據(jù)案情準確把握。 (七)審訊語言應具有嚴密性 審訊是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之間激烈博弈的過程,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一言一行具有極度敏感性。偵查人員的每一句話都包含一定量的信息,如果邏輯不嚴謹、措辭不準確必然會引起犯罪嫌疑人不同的聯(lián)想,一句不嚴謹?shù)脑捿p則會導致審訊陷入困境,重則導致審訊失敗。審訊的特點決定了審訊語言必須條理嚴密、措辭準確。為此,偵查人員應當做好以下兩點,首先,審訊前做好充分準備,確保審訊語言邏輯的嚴密性。審訊語言邏輯的嚴密性來自于審訊前的充分準備,每次審訊之前,偵查人員都必須針對犯罪嫌疑人心態(tài)、所犯罪行、性格特點等做好評估,策劃好邏輯嚴謹?shù)膶徲嵳Z言提綱,并圍繞審訊語言提綱進行訊問,防止訊問過程中方向不明確、條理不清楚、層次不清晰,進而形成漏洞,影響審訊的效果。其次,保持良好的審訊心態(tài),確保審訊語言措辭的準確性。審訊語言措辭準確性能有效防止不必要的歧義產(chǎn)生,特別是審訊語言的關鍵性措辭必須深思熟慮,如違紀違法與犯罪,貪污、受賄與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從輕與減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與死刑等等,這些都是關乎犯罪嫌疑人命運的詞語,在審訊過程中應當慎重使用,確保措辭的準確性。措辭不準確可能會嚴重影響犯罪嫌疑人的心態(tài),進而使審訊陷入困境。由于審訊基本靠語言來完成,使用詞匯量巨大,且具有易變性,難以在審訊之前準備充分,偵查人員在審訊過程中稍不留神就會犯措辭不準的錯誤。為了保證審訊語言措辭的準確性,偵查人員在審訊過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做到不驕不躁,時刻保持冷靜,避免因情緒波動過大而影響審訊語言的措辭。這也是保證審訊語言邏輯嚴謹?shù)闹匾椒ā?/span> 除此之外,反貪偵查環(huán)節(jié)的審訊語言還富有靈活性、節(jié)奏性、肢體性等特點,所有的這些特點決定了該環(huán)節(jié)審訊語言的變化多端、豐富多彩、極具個性、富有藝術性,需要偵查人員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永無止境地追求。掌握和運用好審訊語言與其說是一門技術,不如說是一門藝術。 |
|
|
來自: HHKdkwlsywedih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