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絕句】 絕句,或稱截句,斷句,短句;或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各家解釋并不一致。絕句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五言絕句是中國詩歌體裁之一,屬于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guī)范的小詩,屬于近體詩范疇。有仄起、平起二格。此體源于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并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xiàn)在詩壇上。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xiàn)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因小見大,以少總多,在短章中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是其最大特色。
五言絕句是唐詩中的奇葩(注:此處為褒義詞),詩人用簡短的文字,描繪自然的勝景;用精悍的篇幅,書寫人生的際遇;用高超的技巧,直達人心的情感,下面十首五言絕句,哪一首曾敲打你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詩意】 暮色降臨山色蒼茫覺得路途遠,天氣寒冷茅草屋顯得更加貧困。柴門外忽然傳來了狗叫的聲音, 夜晚,風刮雪下的我只好投宿。
【簡析】 這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雪夜投宿的所見所感,每句詩都構(gòu)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是歷來推崇的五言佳作。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清苔上。
【詩意】 幽靜的山谷里不見人影,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落日的余輝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簡析】 鹿柴(zhài寨),是輞川的地名。詩里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山中空曠寂靜,沒有人的蹤跡,可隱約能聽到人的聲音。反射的陽光穿過林子又照在青苔上。這是一幅安寧的深山居圖,是王維隱居后生活的寫照,真是羨慕王維。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意】 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小洲,日暮時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頭。曠野無邊無際遠天比樹還低沉,江水清清明月來和人相親相近。
【簡析】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后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xiàn),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gòu)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一個“愁”字,然而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泊舟于煙水空濛的洲渚,已令人不勝惆悵,暮色又為客居異鄉(xiāng)的游子增添了幾分新愁。野曠天低,四周蕭條,唯有江中月影近在身旁,似解慰人孤寂。清淡如水墨畫般的月夜江景,便通過抒寫泊舟閑眺的情致而立呈眼前。
把小船靠在小沙洲上,已接近傍晚了,作者又添新愁。曠野無邊無際,感覺天比樹還低沉,江水越清,越覺得月亮越來越近。這是作者在旅途中憂憤所作,他借景感慨失意人生,所以,全詩別有一種凄清之感。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意】 基本:四周的山上沒有了飛鳥的蹤影,小路上連一絲人的蹤跡也沒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升華:四周的山連綿起伏,空曠的,沒有了飛鳥的鳴叫和蹤影,所有穿梭在山內(nèi)外的小路上沒有了人的行蹤,只有在那寬廣平靜的江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一個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獨自垂釣。
【簡析】 這是一個冬天,在山林里,沒有一只鳥,沒有一個人影
。只有一只獨舟一個蓑翁,獨自釣魚,更像是在釣江雪。這是柳宗元失意后所作,全詩透出一個大大的“孤”字,漁翁一個人承受著這風雪,更像是詩人一個人承受著人生的大變故一樣,孤獨清冷。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xiāng)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diào)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詩意】 新釀的米酒,色綠香濃;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天快黑了,大雪要來啦……能否共飲一杯否?老兄!
【簡析】 這是一首邀友人共飲的清新小詩。新釀的酒已經(jīng)好了,小火爐也已經(jīng)燒得旺旺的了。天色將晚快要下雪了,能否共飲一杯暖酒呢?詩以如敘家常的語氣,樸素親切的語言,通過寫對把酒共飲的渴望,體現(xiàn)了朋友間誠懇親密的關(guān)系。
詩意在描寫雪天邀友小飲御寒,促膝夜話。詩中蘊含生活氣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來,遂成妙章。語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細細品味,勝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給友人備下的酒,當然是可以使對方致醉的,但這首詩本身卻是比酒還要醇濃。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絕,經(jīng)冬復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詩意】 我離開家鄉(xiāng)到了五嶺之外,經(jīng)過了一個冬天,又到了春天。因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沒有聯(lián)系,已經(jīng)很長時間了?,F(xiàn)在我渡過漢江趕回家鄉(xiāng)去,怎知離家越近,心情就越緊張。因為怕傷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鄉(xiāng),也不敢打聽家鄉(xiāng)情況。
【簡析】 到嶺南后,與家鄉(xiāng)都斷了書信,又過了一年。越靠近家鄉(xiāng)心里就越膽怯。詩人在久離家鄉(xiāng),在歸來時,激動、不安、畏怯的心理,其實是很多人真實的寫照,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呢?詩意在寫思鄉(xiāng)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xiāng),愈不敢問及家鄉(xiāng)消息,擔心聽到壞的消息,而傷了好的愿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詩意】 玉石砌的臺階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獨立很久露水浸濕了羅襪?;胤糠畔滤Ш?,仍然隔著簾子望著玲瓏的秋月。
【簡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玉砌的臺階上已經(jīng)生了露水,夜深久久佇立,致使露水侵入到羅襪里面。只好回到室內(nèi),把水晶簾放下來,又癡癡地望著秋月。前兩句寫久等顯示人的癡情;后兩句以月亮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
李白的這首宮怨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濕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表現(xiàn)出人的儀態(tài)、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的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獨之苦,由簾外到簾內(nèi),拉下簾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則又沒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只是一味望月。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顯得愁怨之深。

《雜詩》
【唐】王維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意】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出來,一定了解家鄉(xiāng)人情事態(tài)。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簡析】 這是一首思鄉(xiāng)詩,通篇運用借問法,完全以問話的口吻,借白描記言的手法,簡練而形象地表達了游子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抒發(fā)了主人公對故鄉(xiāng)親人和與風物景色的思念。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出來,一定了解家鄉(xiāng)人情事態(tài)。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友人自家鄉(xiāng)來,詩人問友人家鄉(xiāng)的梅花開了沒,抒發(fā)了詩人對故鄉(xiāng)親人和與風物景色的思念。此詩化復雜為單純,變質(zhì)實為空靈。全詩平淡質(zhì)樸,卻詩味濃郁。
所謂“鄉(xiāng)思”,完全是一種“
形象思維”,浮現(xiàn)在思鄉(xiāng)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xiāng)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xiāng)的一種象征。于是,
“寒梅”便被詩化,便成了故鄉(xiāng)的象征,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xiāng)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同時,詩還省略了對方回答的內(nèi)容,因為開或未開已不太重要,都同樣會激起“我”對故鄉(xiāng)的更多思念。正因如此,才言嗇意豐,余味無窮。
這首詩表現(xiàn)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xiāng),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于言表。全詩平淡質(zhì)樸,卻詩味濃郁。詩人寓巧于樸,運用典型化的技巧,如敘家常。

《終南望馀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詩意】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積雪好像與天上的白云相連;雨雪后初晴的陽光照耀著樹林林梢表面;城中也增加了一絲寒意。
【簡析】 終南山北坡一片清麗,皚皚積雪似白云飄浮在天際。林梢被初晴的陽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黃昏的城里又增添了陣陣寒氣?!办V”字真實而傳神地寫出了夕陽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紅了林表的美麗畫面。這首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樸實自然。
《終南望余雪》是唐代詩人祖詠在長安應試時作的詠雪詩,載于《全唐詩》卷一百三十一。此詩主要描寫終南山的余雪,通過山峰與陽光的向背表現(xiàn)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lián)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后,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景色雖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凍。全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練含蓄,樸實俏麗,意境清幽,給人以清新之美。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意】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簡析】 《登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首詩前兩句寫所見之景,畫面寬廣遼遠。“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后兩句寫所感,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