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的快樂 才是我的未來。 …… - 麗水 如隱·小佐居 - NO.1 | 壹 “什么!呂老好好的大學副教授不當, 竟然離職去大山里改造破房子玩隱居了!” “真的假的?” 一時間, 河北地質(zhì)大學炸開了鍋。 他們說的主人公, 就是眼前這位80后——“呂老”, 三十幾歲當上了大學副教授, 開個同學會 大家舉杯恭喜他“事業(yè)有成”, 可他卻毅然決然地走上了一條 讓所有人都看不懂的路。 1999年秋, “呂老”考入河北地質(zhì)大學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 從浙江麗水來到河北石家莊, 畢業(yè)后選擇留校任教, 這一待,就是17年。 在學校里,他得到了師生們的歡迎, 雖然年紀輕輕, 學生們卻給他起了這樣的綽號——“呂老”, 大家都覺得他知識淵博, 還很有親和力。 2012年,女兒出生, 妻子放下麗水老家穩(wěn)定的國企工作, 帶著女兒北上團聚。 事業(yè)順遂,家庭美滿, 人生對他來說沒什么遺憾了。 然而在大城市里,惡劣的環(huán)境, 讓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都成了奢侈。 每到冬天,女兒便會反復咳嗽發(fā)燒, “真的不想呆在大城市了!” 這樣的念頭也曾在他心里掠過, 但這座城有事業(yè)、人脈、各種資源, 放棄城市,總會讓他心有不甘。 偶然一次,呂老問女兒, “去過那么多地方,你最喜歡哪兒呢?” 女兒摸著小腦袋認真回想, “我想回麗水” 稚嫩的童音一下?lián)糁辛怂男摹?/span> 呂老的家鄉(xiāng)麗水, 是全國空氣質(zhì)量最好的10個城市之一, 呂老也時常懷念那兒的青山和綠水。 妻子前段時間提出舉家遷回麗水的建議, 再次浮現(xiàn)在呂老腦海中。 與其讓家人愁眉不展地生活, 個人的事業(yè)、待遇又算得了什么, 他要給一家人重新安一個家, 讓快樂的笑容再一次回到家人臉上。
于是他下定決心, 離開自己熱愛的三尺講臺。 前半生為學生而活, 后半生他想為這個家。
NO.2 | 貳 回到老家做什么呢? “呂老”也在思考著這個問題, 他想到,自己喜歡與人交流, 說說自己的故事, 聽聽別人的故事, 開一家民宿是最合適的事。
他回到老家, 云霧繚繞間, 層層疊疊的梯田浮現(xiàn)在眼前, 雖然這樣的畫面童年時司空見慣, 但三十多歲輾轉(zhuǎn)半生, 這樣的畫面依然讓他觸動。
石縫中長滿苔蘚的小路, 下地耕作歸來的阿婆。 連陽光下的溪水, 都像是跳動著的精靈。 這里是小佐村。
雖然都是鄉(xiāng)村的風貌, 但斑駁的墻面,精湛的工藝, 這里有著許許多多沉睡的老宅, 依然沉淀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他看到這里, 就決定把民宿放在這里。
這一棟已有300多年歷史的老屋, 廢棄許久。 屋前 便是是秀美的“江南第一梯田”小佐梯田。
呂老和妻子從沒做過設(shè)計 但大學教授可是最不缺“學習”的能力, 從查閱各種資料到學習設(shè)計知識, 一步一步描繪出未來的藍圖。
在整個修建過程中, 夫妻倆、父母、岳父母齊刷刷上陣, 從搬運、砌墻到設(shè)計污水處理池, 一磚一瓦都凝結(jié)著呂老一家的心血。
設(shè)計裝修一年多來, 呂老也瘦了30斤。 呂老說,也許這里還算不上最好的民宿, 但一定是最有愛的家。
NO.3 | 叁 建成后的老宅, 靜靜地矗立在青山翠綠間, 層層疊疊的梯田依偎在老宅的左右, 夜間,暖暈的燈光點亮了整個山谷。
呂老為它取名“如隱·小佐居”, 它希望這里能多少給人一種歸隱的體驗, 呂老說,當初毫不猶豫就把“小佐” 加進了民宿的名字里。
曾經(jīng)塌陷的圍墻, 他并沒有選擇修復, 而是在圍墻上種了許多苔蘚綠植, 讓百年老墻重新煥發(fā)生機。
門前,就是一個超大露臺, 把小佐最美的云海梯田盡收眼底。
一杯清茶,一縷清風,一抹閑云,一份隨心。所有紛擾都散去, 半入溪水半入云。
露臺的吊籃藤椅, 更是小朋友的最愛。
清晨,用一場瑜伽的時間, 等一道彩虹。
如隱·小佐居 每間房都有一個詩意的名字, “東籬” “悠然” “南山” “日夕” 取自陶淵明的《飲酒·結(jié)廬在人境》。
每個房間,都是中西結(jié)合, 既有現(xiàn)代的舒適享受, 也有傳統(tǒng)的中式元素, 詩意的水墨在空間里穿插。
還有這樣溫馨的親子套房, 對于一個有女兒的人來說, 他最知道小朋友的需求。
在每個房間的外面, 呂老都設(shè)計了一個精致的陽臺。 每天望出去, 云里霧里都是如詩的風景。
房間里還有這樣的浴缸, 在冬天的時候, 一邊泡澡,一邊聽雪, 愜意極了。
餐廳采用原始的木制材料, 呂老借助燈光展開與建筑的對話, 整個空間都變得閑適而溫暖。
呂老把這方天地叫做“再坐一會兒吧”, 他希望都市里整日忙碌奔波的人, 伴著窗外小佐的清風和日月, 什么都不想, 安靜地多坐上一會兒。
在這個文化底蘊濃厚的小村落里, 呂老的“壹頁圖書館”, 便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呂老還專門做了一個留言薄, 每當游人踏上歸途前, 會在此寫下所言所想, 和如隱·小佐居告別。 呂老說,自己更喜歡簡單的書信, 他相信筆下文字所傳遞的力量和溫情。
雨過天晴后, 換上一身棉麻粗衣,穿上老布鞋, 背著背簍或提著竹籃, 和管家三順一起去捕魚,抓蝦,挖野菜。
剁椒魚頭,蒜蓉蝦, 再簡單的食材, 一旦經(jīng)過阿姨的巧手, 都令人垂涎欲滴。 靜下來,好好地吃一頓飯。 仔細品嘗每一道菜。
這里有城市里看不到的漫天星空。 呂老還專門配置了天文望遠鏡, 方便天文愛好者近距離接觸天空。
夜晚,數(shù)著星星聽蛙鳴, 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的外婆家。
如今插秧、澆灌、收割, 呂老也是上手就來。 曾經(jīng)三尺講臺上的副教授, 現(xiàn)在干起農(nóng)活來也是一把好手。
秋收的午后, 女兒早已蹦蹦跳跳著, 為老爸帶去午飯。
坐在田間大樹下, 吹著小風,聽著溪水, 吃著去年的米,收獲今年的米。 時間,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輪回。
人生在世,無非就是過日子。 一日三餐,春播冬藏。 看著丫頭長大,陪著父母變老。 周而復始。 這也許是對“日子”最好的解釋。 · END ·
|
|
|
來自: 自強不息在等你 > 《古建、亭臺樓閣、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