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瀏覽新聞,看到上海發(fā)生了一起兇殺案,一個男子因為暗戀一個女孩,并且一廂情愿地覺得女孩也喜歡他,多次求愛不成,最終捅死女孩。被抓的時候,男子喃喃自語「她是愛我的,因為她臨死前的眼神是看著我的,是溫柔的?!?/p> 或許,你會跟很多網(wǎng)友一樣,罵這個人是瘋子,但是你不知道社會上像這樣的「瘋子」還有很多。他們行事風格孩子氣,心態(tài)發(fā)展極端,常常沉溺在幻想當中,拒絕以一個成人的方式處理問題和生活。 這些人都是「不想長大的孩子」,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彼得潘。 彼得潘癥候群,一個流行性心理障礙 彼得潘癥候群(Peter Pan syndrome),或叫彼得潘綜合征,它來源于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最為著名的劇作——《彼得潘:不會長大的男孩》。 故事講的是一個拒絕長大的調(diào)皮男孩冒險的故事,后來引申到心理學中來形容一些成年的社會人在面對生活時,喜歡以「裝嫩」的形式來表達自己——他們情緒化、孩子氣、不想負責任,心理上想回到孩童時代被人滿足;他們拒絕成長,沉溺幻想。 心理學把這種心理機制叫做「彼得潘綜合征」或「依賴性人格障礙」,俗稱「成人幼稚病」。 舉幾個熟悉的例子,來直觀地感受一下: -「本寶寶,不開森」 -「餓了,要吃飯飯」 -「老公老公,抱抱」 -「永遠的18歲」 -「我是小公舉,哼」 …… 你可能會覺得這很可愛啊,但如果你的女/男朋友一直在你的面前這樣,什么事都指望著你,不負責,不承擔,沒事就玩,有事你來。你會怎樣? 為什么一個成人會以孩子的方式生活? 在韓寒的《后會無期》中有一句臺詞,「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看,一個健康的人在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xiàn)上均要符合其年齡特征。也就是說,人的心理年齡要與生理年齡保持一致。 然而,在我們生活中,像彼得潘這樣長不大的成年人越來越多。為什么?這里要說到兩個心理學專業(yè)詞匯:退行和巨嬰。 (1)退行 退行,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里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簡單來說,就是某些人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tài)時,放棄以成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退行到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以降低自己的焦慮。 生活中有不少人,當遇到問題的時候,會以「我不管,不管,反正就要……」、哭鬧、逃避等方式來處理問題,以一種孩子需要被滿足的心理去影響周圍的人。這個群體還有一個名字叫「公主病」。 有彼得潘綜合征的人采用退行的方式處理問題,在感情、人際關(guān)系和工作上往往會更受打擊。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談戀愛,會發(fā)生爭吵,往往一方會出現(xiàn)「哄不好」的情況,需要另一方無限地滿足他/她,即使結(jié)婚、生子后,行為仍然表現(xiàn)得像小孩子。久而久之,對感情非常不利。 新聞上就曾多次報道,很多80后、90后結(jié)婚生子后仍然沉迷于游戲、玩樂,而將照看孩子的責任推給了父母。這其實是在「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個「彼得潘」。 (2)巨嬰 巨嬰這個詞是心理學者武志紅在《巨嬰國》里闡述的一個詞匯,他說「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guān)——大多數(shù)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 經(jīng)常會聽到一些網(wǎng)友說自己嫁給的不是愛情——「我找的不是一個女朋友而是一個女兒」「我不是他的老婆,而是他媽」,你會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情感模式在找媽、找爸、找保姆。 另外,職場也經(jīng)常會看到「巨嬰」,很多HR抱怨,現(xiàn)在的年輕人跳槽、遲到、懈怠太嚴重了。職場本來是建立在社會契約關(guān)系上的,但對于長不大的「彼得潘」們來說,他們內(nèi)心的聲音是「我是寶寶,我需要被滿足,而不是滿足你」。 在工作出現(xiàn)勞累、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他們會推脫,會離職,會以任性、肆無忌憚的方式來對待。這樣的職場,只會讓他們越走越難,越跳越多。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得知,為什么人們會有彼得潘綜合征了—— 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阻斷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fā)育過程。 社會壓力:回避成人世界的壓力和困惑,以退行的行為方式,暗示著某種拒絕長大的信息,來緩解焦慮。 不安全的依戀關(guān)系:父母與孩子沒能建立正確的依戀關(guān)系,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guān)鍵時期。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彼得潘」? 總的來說,患有該綜合征者習慣隨心所欲,在職場或人際互動上易受挫折,總覺得自己遭到團體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換工作如家常便飯。 即使成家立業(yè),事不關(guān)己的特質(zhì)也常讓配偶覺得負擔沉重,感覺在照顧另一個孩子,造成彼此關(guān)系的惡化。 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彼得潘」,就要看是否符合以下特征: 依賴感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來滿足自己的任何需求。 情緒化嚴重:任性、自私,容易發(fā)脾氣,不考慮后果。 責任感弱:不敢承擔責任,喜歡逃避,恐婚,頻繁跳槽。 關(guān)系障礙:更換伴侶頻繁,拒絕承諾。 行為表現(xiàn):裝嫩,迷戀游戲、動漫、玩偶,喜歡熱鬧,拒絕獨處。 滿足以上任何一條,就有可能是長不大的「彼得潘」。 寫在最后 其實,如果仔細思考,我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其實每個人都曾經(jīng)歷過、正在經(jīng)歷或一直都處于「彼得潘」時期。人生有不同的階段,總有一個階段叫彼得潘。但最后,我們總要去面對,去接受現(xiàn)實,才能真正地長大。 武志紅說「走出或孤獨或自我的狀態(tài),與另一個生命或社會建立起有充分鏈接的關(guān)系,一旦實現(xiàn)了這一點,意味著各種問題都得到了改善?!?/p> 我們都不愿長大,因為長大了有太多的煩惱和挫折,但你要知道現(xiàn)實中的彼得潘并不在童話里,就如一首歌唱到—— 但是天總會黑 人總要離別 誰也不會永遠陪著誰 而孤單的滋味誰都要面對 不只是你我感覺到疲憊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