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文人駐足吟詠的地方,其傳說總是遜色的。一個沒有大文人落墨的地方,或許根本就沒有傳說
屈賈文化浸潤下的太平街
周光曙
公元前176年的某一天,一個翩翩才俊昂首湘江碼頭。他從皇城長安來,做長沙王的太傅。
他叫賈誼。
船近長沙碼頭,賈誼將在船上寫好的《吊屈原賦》投入湘江,祈望沉睡水底的屈原能夠看到。
賈誼住在長沙太平街。在長沙,賈誼有過青春狂放,更多的是寫作和思考。著名的《治安策》就是他回到長安后,所交的一份來自長沙思想積淀的青春答卷。
太傅里南臨賈誼故居,全長70余米。賈誼的一些重要作品如《鵩鳥賦》就是在此處寫成。賈誼在政治上見解過人,文學上也風華出眾,卻一直懷才不遇,一生抑郁。他懂得人民在治亂興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夫民者,萬世之本,不可欺”,“自古至今,凡與民為敵者,或遲或速,而民必勝之”。這些話雖然是兩千多年前說的,依然有其現(xiàn)實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的詩文中似乎還保留了民間某些關于賈誼的傳說。
如賈誼飲松醪酒即其一例。李商隱《潭州》詩云:“潭州官舍幕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陶公戰(zhàn)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杜牧與李商隱為同時代人,他們在談到賈誼的詩中均提到松醪酒,這說明在唐時還流傳有賈誼在長沙飲松醪酒的故事。
賈誼走后,年輕的史學家司馬遷曾乘船經(jīng)此,特意來到長沙的賈誼故居。
司馬遷后來將同樣貶謫到湖南的屈原與賈誼寫進同一篇文章《屈賈列傳》,后人遂將屈原的像一度搬到賈太傅祠里,賈誼故居因此又稱作屈賈祠。
那么,屈老夫子到底到?jīng)]到過太平街?
舊志載,太傅里原名濯錦坊。楚漢時期城市居民聚居之區(qū)稱為坊。相傳屈原放逐沅湘時,曾在這一居民區(qū)內與百姓談心,并在一口井旁洗滌染上灰塵的錦衣。濯錦坊于是得名。屈原對長沙懷有深厚的感情,以致他在投汨羅江之前,寫下了一生最后的詩篇《懷沙》。汪瑗《楚辭集解》認為:“懷者,感也。沙,指長沙?!庇纱丝梢?,屈賈之間在歷史空間里是有過心靈交集的。
后人在吟詠濯錦坊時,都要和屈原連在一起。如清道光年間詩人熊少牧《詠濯錦坊》詩云:“長沙自古離騷國,太傅忠貞繼汨羅。大事疏陳拌淚盡,少年遷謫誤才多。寒林戚戚風吹雨,故井沉沉水不波。禮樂承平關氣數(shù),明良知遇惜蹉跎?!?br> 太平老街,自西漢以來即為長沙人文薈萃和商業(yè)繁華之地。屈原賈誼祠之外,六朝南寺、唐宋長沙縣衙、古天竺庵、關圣殿、開元宮等都曾設于街內。自清前期起,街內開設眾多行棧、貨號、店鋪,以經(jīng)銷油鹽、顏料、花紗、南貨、魚蝦為主。清開設于此的乾益升糧棧、利生鹽號、楊隆泰釘子鋪、老通義油漆行更是遠近聞名。清末江蘇會館、江寧會館、農民銀行、萬順祥錢莊等也入駐此街。辛亥革命前夕,眾多革命黨人和立憲黨人的秘密機關亦設于街內。
一個沒有文人駐足吟詠的地方,其傳說總是遜色的。一個沒有大文人落墨的地方,或許根本就沒有傳說。
從太平街賈誼故居北走四十步,即是唐代長沙縣的衙門。長沙縣衙門南面,靠近江邊又建有長沙驛,且有驛前南樓。來往的客船就系在長沙驛前南樓的湘江邊。賈誼故居、長沙驛前南樓及熙熙攘攘的太平街成為唐代詩人們抵達湖南必來的名勝地。
唐代的湘江是大唐帝國貫通長安與兩廣地區(qū)的交通要道。遷客騷人及任命官員,甚至包括一些“愛燒錢”的山水漫游者,多從長安出發(fā),過藍關,經(jīng)襄陽、江陵,浮洞庭至岳陽,再由岳陽,順湘江而上,即到長沙,從長沙南行,到湘南即分兩路,進入廣東、廣西。交通的便利使唐代的長沙城中,一片迎來送往。青春的胡姬在太平街的酒店里招徠客人,來自中亞地區(qū)的柘枝舞,舞低了楊柳樓心月,歌盡了桃花扇底風。而在太平街西的湘江邊,總有朋友要去遠方,杜甫第一次來長沙,離開太平街坐船南去衡陽時,曾發(fā)牢騷說“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長沙城之大,居然沒有一個故舊親朋來送一送他。他懷念起“最是江南好時節(jié)”,在落英繽紛里,他遇到了李龜年、劉蛻等青年才俊。
唐朝新展開的水運交通線上,原處在較邊緣地區(qū)的長沙,因太平街的繁華,已顯出人文極度興旺之勢。而文人們對此街上賈誼故居和長沙驛的吟詠,翻開唐人詩作,并不少見。
太平街的一磚一瓦都被“屈賈文化”滲透,古韻十足而又活力無窮。而同時,這里又是傳統(tǒng)商業(yè)民俗傳承地和辛亥革命湖南策源地。解讀太平街,幾乎可以完整解讀長沙這座楚漢名城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城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