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開始,春天是從凜凜寒風中的第一點梅花里漫出來的。然后從山茶,從水仙,從迎春,從桃李梨杏的花蕊中迫不及待地往外涌。當這春意完全占領了九州的時候,花朝節(jié)就到了。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比起元宵和中秋,花朝節(jié)的名聲在今天并不那么響亮。但它由來已久,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就有記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strong> 古人與花親厚,在他們心里,這些默默無語的嬌嫩生靈,可相伴朝暮,可結(jié)為親友,自然也應有生辰歲慶。這樣孩童一樣純真的設想,讓花朝從一開始就裹著浪漫的氣息。 ▲ 《花神圖》沈燧(1891~1932) 那時候,人們喜歡將“花朝月夕”并稱:“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兩個節(jié)日,一為春序正半,百花爭望,最堪游賞,一處清秋之中,明月皎皎,詩酒談歡,在一年中遙遙輝映,讓人對柴米油鹽的生活有了期待。這是古人對于自然恩賜最由衷的信奉。 正因為有所期待,有所信奉,這場春天的邂逅總是被格外珍惜著。
每到花朝節(jié)清早,女孩子們會綰簾出閣,游春野步,將五色紙箋懸系在花枝上,謂之“賞紅”。 “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彩裊東風。”寫的就是這一習俗。唐人還有一句“朔風如有意,容易莫摧殘”,道盡了護花人的憐惜。 這種惠及草木的溫柔早有記載。唐朝有個叫崔玄微的處士,家有名苑,花木繁盛。許是看他愛花之心赤誠,花精們化為少女來訪,還教他置備彩帛,繪日月星辰,懸于園中花枝。那年花朝節(jié)狂風大作,洛陽城折樹飛沙,只有崔家園子里的花木得了護持,安然不動。這個故事很得愛花人的喜歡,懸彩護花因以成俗。 ▲《花神圖》 乙巳(19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