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泰山:一分景色、一分氣勢、三分方位、五分文化;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正源在黃河中下游流域,黃河中下游流域的關鍵在東部黃淮海大平原上,黃淮海大平原的重心在泰山,古人認為泰山是和上天最近的地方,是“天齊”(臍,即說泰山之高,能達到天的肚擠眼),是天下之中,或傳說盤古死后,頭部化作東岳,泰山從而成為五岳之首。 坐在火車上遠遠望去,泰山在一片大平原上拔地而起,那氣勢,無出其右。近海之地都是海拔不高的平原,泰山在這樣的地區(qū)的高度就猶如珠穆朗瑪峰在青藏高原的高度。 泰山在華夏文明核心區(qū)內,先秦時代的典籍提到到名山,基本上就是太山和昆侖山。古代以東方為尊,紫氣東來,東為最大,泰山恰好在中原東側,所以是五岳之首,譽為國山,中國上古就有72個帝王到泰山封禪。 泰山:通 天地人三道;尊 儒道釋三教;朝野共祭;前后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左右有齊文化、魯文化,東有稷下學宮、南有孔廟,西、北有濟水、黃河;除了誕生蓬萊神話的蓬萊之外,東方文化的精華皆在泰山附近。 泰山在中國大地上與其它名山大川相比,海拔不是最高的,山體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奇最險的,景色更不能說是最美的。但泰山在國人心中卻是最有分量的。 泰山有今天的地位,一半是地理(景色、氣勢、方位),一半是文化(泰山崇拜、泰山封禪祭祀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文化、魯文化); http://bbs.tianya.cn/post-free-5874996-1.shtml#7_14473409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