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問·咳論》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指出治療咳嗽要有整體觀念,不能專注于肺,而忽略調(diào)治其他臟腑。林佩琴在《類證治裁》里說:“肝木性升散,不受遇抑?!闭J為肝經(jīng)病變常能影響他臟發(fā)病。觀之臨床,肝木病變殃及肺金而致咳嗽者,殊不少見。 《素問·咳論》描述肝咳癥狀謂:“肝咳之狀,咳而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zhuǎn),轉(zhuǎn)則兩脅下滿?!?/span>還可伴見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眩暈口苦,咽干及寒熱往來等癥。治療應注重調(diào)肝。近賢秦伯未明確指出:“治肺止咳,佐以調(diào)肝”,確為臨證有得之言。
疏肝宣肺法用于肝氣郁結(jié)、肺失宣降咳嗽 若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木失條達,每感胸悶脅痛。肝氣久郁,致令肺氣不展,宣肅無權(quán),即發(fā)生咳嗽。咳嗽常因心情不快而發(fā),伴見心情抑郁,脅肋疼痛,咳嗽難已,痰或多或少,色白稀薄,舌苔薄白,脈弦?!端貑枴ちo大論》曰:“木郁達之”,其咳本于肝郁,故應以疏肝解郁為主法,佐以宣肺止咳。
若氣郁痰阻,肺氣不得宣展,咳痰量多,色白質(zhì)稀,痰阻氣道則胸悶氣窒,呼吸不利,或痰聲漉漉,舌苔白滑,脈弦滑并可伴見肝氣郁結(jié)之癥。朱丹溪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隨氣而順矣?!?/span>見痰休治痰,氣順痰自消。仍以疏達肝氣為主法,兼以化痰止咳。
劉某,女,28歲,1986年10月14日初診。咳嗽三月余,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未能治愈。心情抑郁,咳勢頻急,牽引脅痛,痰多色白,舌苔白滑,脈弦。
此為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肺,擬疏肝解郁,佐以降逆化痰,以逍遙散出入。處方: 枳殼、柴胡各6g 炒白術(shù)、炒白芍各20g 茯苓、旋復花(包)各20g 蘇梗、款冬花各20g 半夏、杏仁各20g 炙甘草3g 5劑。 10月19日二診。5劑后覺好轉(zhuǎn),咳嗽大減,脅痛頓除。效不更張,原方又服5劑,咳嗽完全消失。為鞏固療效,防其復發(fā),服逍遙丸、半夏露,未見復發(fā)。
本例患者心胸狹窄,遇小事也煩惱頻頻,終致肝氣郁結(jié),反侮肺金而咳。脅痛,心情抑郁為其主證,用逍遙散出入,疏肝解郁,降逆化痰,藥證相符,故見效機。 滋水涵木法用于肝腎陰虧、虛火上炎犯肺咳嗽 乙癸同源,腎陰不足,肝失濡養(yǎng),此為自然之理。水虧不能涵木,木火上炎刑金,是以咳嗽。然此為虛火,根于腎虧,虛火宜補。《丁甘仁醫(yī)案》謂:“肺若懸鐘,撞之則鳴。水虧不能涵木,木叩金鳴”。治療宜“壯水柔肝,清養(yǎng)肺氣”。以嗆咳無痰,或痰少見血,形體贏瘦,咳則易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為其特點。治以滋腎柔肝,寧肺止咳。 趙某,女,42歲,1985年5月5日初診??人栽掠?,經(jīng)青霉素、鏈霉素以及中成藥治療,咳勢未見稍減,殊覺痛苦,食欲為之大減。
癥見嗆咳陣陣,痰或黃或白,量少稠枯,難以咳出,咽干,手心灼熱,舌質(zhì)稍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證屬腎水不足,肝木失于滋養(yǎng),木火上炎刑金,法滋陰涵木,寧肝止咳。處方: 淮山藥、生地各5g, 山萸肉、川貝母各10g 白術(shù)、白芍各10g 南沙參、麥冬各10g 杏仁、批把葉(包)各10g 秋桔梗6g,炙甘草3g 5劑。
二診咳嗽減輕,食欲轉(zhuǎn)佳,原方去白術(shù),又服5劑。 三診咳嗽大減,上方繼服5劑,咳嗽基本停止。惟咽干、手心灼熱依然。肺金得寧,而腎陰未復,虛火尚旺,法以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處方: 生熟地、淮山藥、白芍15g 山萸肉、玉竹、制黃精10g 女貞子、炒白術(shù)、地骨皮10g 白薇10g、炙甘草3g 又服10余劑,諸證均恕。 本例為腎水虧于下,木火旺于上,肺金不耐火刑,發(fā)為咳嗽。以滋水涵木,寧肺止咳取驗。 |
|
|
來自: 仙鶴草中醫(yī)學堂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