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規(guī)》心得分享之四十六(???/span> 《文鈔》復(fù)王壽彭居士書,“清順治皇帝,拜玉林禪師為師,法名行癡。與玉林法徒行森書,署名尚寫法弟行癡和南。和南,乃磕頭也。皇帝與同門尚如此,況與其師乎。此種芳規(guī),豈可不知。古人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非曰深下于人,人則盡心教導(dǎo)也。以自己不能生恭敬心,縱人肯教,自己心中有傲慢象相障,不得其益。譬如高山頂上,不存滴水,故不能受滋潤也。不但學(xué)佛如是,即世間學(xué)一材一藝亦如是”。 這是印光大師又一次講到尊師重道。這里舉清朝開國皇上,順治皇帝與同輩分出家人之間的禮節(jié),尚且磕頭恭敬,以陪襯出皇上對其師的禮節(jié),一定是倍加恭敬。記得看過一則故事,也是清朝的皇上對上師的禮貌。因?yàn)闀r間久了,不記得是哪一個皇上了。只記得是在避暑山莊,的外八廟里之一?;噬隙Y請蒙古上師,請法。請上師坐于皇上的寶座,皇上在下面禮拜,三禮之后,皇上的大將軍,看不慣皇上頂禮上師,不懂得禮節(jié),起了瞋恨,一刀殺了寶座上的上師。后來------。 將軍的事,不是我們的要點(diǎn)。單說清朝皇上對佛教法師的禮節(jié),可謂是真誠恭敬之至。就我眼前的無知來講,見到出家大法師,我也沒有把他請上寶座,在下面三拜頂禮。我還沒有達(dá)到大清朝皇上的禮貌,人家那么大的人物,沒有一點(diǎn)傲慢,完全是自卑而尊人。慚愧之至! 孔夫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也”,這句話是老師多少次形容我的態(tài)度,即驕傲又吝嗇,其余一切都用不著再說什么了。我見到老師沒有屈身下跪一下,多傲慢驕橫,多狂妄自大。恩師,今天我知道錯了,真誠地向您老人家懺悔,悔不該犯了煩惱,糊涂造業(yè)。世上竟然有我這樣的人,不懂禮節(jié),沒有一點(diǎn)恭敬心。罪過! 老師多次說我:“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是啊,我們這一代人確實(shí)沒有受過教育,記得我在小時候,是去給六爺爺拜年(或是祝壽,忘記了),進(jìn)門沒有下跪,被罵一頓,要磕頭的,磕三個頭才行。那時候太小了(應(yīng)該是四五歲之間,文革之前),情節(jié)記不清楚了。 在東北的時候,可能是我和那里的出家人緣分好,幾乎沒人對我批評、教育。對小師傅,只叫某某師,不頂禮。見到大執(zhí)事,有事找我的時候,我還沒有和十,她到給我問訊。哎!人家的禮,是人家的心真誠,而我們在家人反倒不懂事情,不給回一個問訊。搞到后來,我只給老和尚頂禮,連監(jiān)院、知客,我都不給頂禮,只是互相問訊(雙手合十當(dāng)胸并鞠躬)。我在那里長養(yǎng)的是傲慢,是煩惱習(xí)氣。 我在東北的時候,沒有學(xué)到什么禮節(jié)。見師傅,問訊是常有的,頂禮卻很少。見到老和尚,要搶著磕一個頭,老和尚還說:“不給人磕頭,要給佛磕頭”。她老人家是真的謙虛,又慈悲。 虛情假意,人家不會教你。我們沒有一點(diǎn)自卑尊人,所學(xué)的一定是皮毛而已,大概一生學(xué)不到實(shí)質(zhì)性的東西。所以印光大師講:“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即便老師想教,自己心里橫著一道墻,就拒絕了老師的教導(dǎo)。 這就是不懂真誠恭敬的后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