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公郵。作者上傳前有個小小的說明: 
 基于同樣的理由,我轉載自這里,希望能引起更多同學的共鳴。 在安靜的背后咆哮——我的法哲學探微之路赫伯特·哈特,一個徹底改變法哲學航向的英國法哲學家,他的傳記作者引用了詩人艾略特的一句詩對他一生進行概括,“在安靜的背后咆哮”。哈特所做的只是進行平靜的語言寫作,探討哲學和玄思的東西,然而他卻激起了最為壯闊的法哲學革命,他的平靜和坦然的后面,是智慧所帶來的激蕩,以及對后繼者的巨大的沖擊與啟迪。至今,在英美法學院的課堂上,他的著作仍為重要的必讀書,而他的弟子已經遍布英美法學院的各大教席。 或許,對于尚未體察法哲學之要義的法學叩門者來說,這句話還是有一些陌生。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想法進入大學的校園,這些想法最終被各種各樣的觀念所消釋,最終變成迥異的人生路標,借此找到自己的角色,進入了社會為自己預備的那個圈子。然而,無論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是多么的短狹(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大學只是意味著四年的“自由”時光),大學生活將會成為一生中最為精彩的一段旅途,沿途的每個景點都會影響著這一生的成長。 我所經歷的最深刻的,或許與別人相比也較為特殊的一個景點,就是三年的法哲學學習。法哲學是每個法學學生所要面對的第一門專業(yè)課程,或許是它的必須性和普遍性,這門課程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留下了痛苦的記憶。而我卻喜歡上了這樣一門課程,在我還弄不懂民法、刑法究竟為何物的時候,我就開始著迷于法哲學的思辨。在我們的課堂上,自由和權利等迷人的詞匯變得冷峻起來,法律所肩負的正義使命在權力的博弈和政治的沖突面前,也變得值得推敲。有一個念頭不斷地在我腦海顯現(xiàn),那就是我真正要從這門課程中學到的是什么,還有我們所需要的法學思維究竟應該是怎么樣的。經歷了第一個學期的困惑和磨合之后,我最初想做一個政治家的想法最終被和平地轉化,開始慢慢對學術產生了興趣,我開始切身地感覺到知識和學問不是列標簽,喊口號,而是要進行思辨。 可想而知,這些怪異的想法會給我怎樣的“折磨”,我抱定了一個念頭,于是找書來讀,泡圖書館,跟老師請教。生活很安靜,沒有過多的雜事,沒有外面的各樣的誘惑。圖書館里的資源已經比較充實,置身其中就有一種滿足感,現(xiàn)在想來,這樣的時光很美,知識的獲取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磨練人的性情。盡管很多書看不懂,但我依然一句話一句話地往大腦里塞,而且我冒了一個很大的風險,就是在一年級下學期想寫一篇霍布斯的論文。那時的視野很狹窄,眼中所能見到的資料比較少,而且我無法真正弄懂各種主張的真實意涵。然而,最終我卻寫成了研究霍布斯的一篇五千字的論文,完成了我的冒險計劃。 也就是從這篇文章開始,在漫漫黑夜之中,我踏上了法哲學的旅程。這段艱難的行程持續(xù)了一年,直到我真正觸摸到法哲學的脈搏。在這一年中,我走了一段彎路,我把閱讀的興趣轉向了憲政思想,當時看來這是展示人的才華的一個領域。而這樣的思考工作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無異于一口吞吃一個胖子。我能看懂一些憲政方面的著作,而且寫出了自己的感想,但我始終無法明白法律是如何運作的,法律究竟與其他社會形態(tài)有何不同。然后我就越來越懷疑我所做的一切。人在經歷困惑和挫折之后才會謙卑下來,我想做最扎實的功夫,尋找最有價值的思想。 每一個領域中都會有一些卓越的人,傳遞著這個領域的魅力。在我困惑猶豫的時候,我一年級的法哲學老師給了我最及時的,也是影響我以后發(fā)展的指導。跟他持續(xù)地交流之后,我的視野漸漸地開闊起來。對知識的追求并非只是為了學問,而是人得以提升的必經之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章法,讀書更是如此,現(xiàn)在的信息如何龐雜,如何尋找最有價值的信息并非易事。讀書并不一定就會有真正的效果,正如練功夫一樣,一天習少林,而另一天又模仿武當,最后必然是不得章法,做無用功。因此,讀書必須要讀經典,并在一個思想路徑之中獲取知識。這些見解像風暴一樣沖擊著我的大腦,把所有的偏見沖刷一空。就是在這樣的一些真知灼見的刺激之下,我慢慢覺得法學的根基就在于法哲學,并不是知識上的,而是氣質上的,方法上的。 于是在他的影響之下,我開始閱讀當代影響最大的英美法哲學,從閱讀哈特開始。他的思想很精致,并且極具穿透力和開創(chuàng)性,這也為他爭得了界碑性的開拓地位。盡管我們只是隔著時空和文化的差異來理解他的思想和抱負,然而他的魅力已經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十幾年前,還很少有人會真正關注他的作品,而如今他的文字已經大量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課堂上。他所建構出來的方法和對這個世界的洞察,在我淺薄的認知領域刻下了深深地印痕。當我再去閱讀民法或者刑法的著作的時候,關于權利,行為和責任的種種困惑都變得越來越淡,我覺得真正的挑戰(zhàn)已經被法哲學所擊倒,真正的問題必然要尋根到法哲學。 現(xiàn)在我認為這是真正的法哲學,一個獨立的但非封閉的知識傳統(tǒng)。學習法哲學,雖然不是直接介入哲學的爭論,但是確實以一種哲學化的方式思考法律的諸多問題,這樣讓我平添了許多的自信。如果這個專業(yè)給我們留下一些深刻的東西的話,那么它們是來自于我們所接受的法律思想的熏陶,這種熏陶不單單是一種技藝的訓練,法哲學將影響著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用這樣一種視角來看待政治世界哪怕是道德世界,都會是一種嶄新的體驗。然而,這條道路必經充滿了艱辛和曲折,知識并非程序化加工的產物,它關涉到機遇、人情和政道。選擇對知識的追求,仍然是一種冒險。 之后我便選擇了法哲學這條道路,行走直至現(xiàn)在。時間雖然短暫,然而我越來越喜歡這樣的一種思想工作。我最喜歡一位老師對它的評價,這是一門貴族式的學問。每個人都會進入一個充滿爭議、分歧的思想世界,而且要直面讓人望而生畏的現(xiàn)實世界。法哲學是對這個現(xiàn)實世界的觀察,它處理現(xiàn)實世界的沖突和分歧,它也會給出解決的方案,然而它并非為現(xiàn)實而服務,思想的真正獨特的價值就是對于現(xiàn)實的獨立,而給人以清新脫俗的啟迪,從而延續(xù)人類的文明之光。 回想起來,這短暫的,并且尚未結束的行程有著偶然和必然。偶然的是讀到的一些書和遇到的一些人,而必然的是有一些優(yōu)秀的師長和經典的著作存在著,等待著有心人去發(fā)現(xiàn)。進入大學之后,每個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朋友,也會接觸個性各異的老師,以他們的視野和胸襟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痕跡,那么請珍惜這些難得的經歷,記住他們的教導,并且在我看來尤為重要的是,找到有著你所鐘情的性情和氣質的老師并緊緊地跟隨,直線式的求索是思想傳承的最佳途徑,而一位值得你跟隨的老師就是把你的精神世界和思想的海洋之間進行連接的那條直線。你若用思想裝備自己,你就用理性照亮了你的大學人生。 寫到這里,我想對這篇文章的讀者,無論他是剛步入大學的初學者,還是看到這個題目而想多看幾眼的法哲學愛好者,說幾句多余的話。我這篇文章是想引導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法哲學對一個法科學生所具有的意義。但是,我并非是在勸化,我所推崇的知識不過是一種技藝理性,一種幫助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途徑。而真正健全的大學生活不只是知識的,也是情感的,鮮活的。并且知識不等于就是智慧,真正的智慧需要在生命中實現(xiàn),所以每個人都要致力于在生活之中發(fā)現(xiàn)某種隱而未現(xiàn)的智慧之源,在智慧面前謙卑下來,讓大學生活充滿智慧之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