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德訥派遣手下托克托、馬英德、官住三人至庫車城下遞交招降文書,沒想到對方接取文書的兩個維吾爾人忽然就抓住了托克托,緊接著城門中沖出二十余騎,直接就過來抓馬英德與官住。 馬英德與官住一看,我勒個去,這是中計了啊,趕緊掉頭就跑,這還哪兒能來得及啊,瞬間就被對方趕上,抓進了城中。
這個被抓走的托克托,原本是庫爾勒的伯克,乾隆二十一年的時候,也是因為要擺脫準噶爾人,投奔了清廷。和鄂對一樣,托克托也是黑山派。
雅爾哈善這個氣?。哼@是拿我大清當猴耍嗎?立即下令攻城。 當下雅爾哈善在鄂對的建議下,在庫車城下的一片樹林中扎營,然后組織大軍,四面圍住庫車城強攻,然而沒想到,庫車城非常堅固,根本不是想的那么回事兒。 按照清代史料記載,庫車城的城墻是用紅柳枝條與泥土和在一起,夯建起來的,“險峻堅固”。 結果清軍從未時攻到酉時,也就是從中午一兩點一直攻到下午五六點,整整攻了一個下午,也沒有進展,庫車城上是“槍石如雨”,一批將領、侍衛(wèi)什么的受傷,當年被雅爾哈善派去執(zhí)行殺俘任務的那個參將閻相師,頭部也被石塊擊中,掛了彩。 這都打到該吃晚飯了,城也沒攻上去,雅爾哈善無奈,只得先收兵,下令制造云梯,第二日繼續(xù)組織攻城。 等到了第二天,清軍造好了云梯,繼續(xù)攻打庫車城,這回從巳時攻打到酉時,也就是從早上9點到10點左右的樣子一直打到了下午五六點,還是沒有進展,城內用鳥槍射擊,一次次擊退清軍的進攻。 額敏和卓一看,這城攻到了第二天還是攻打不上去,不免心中著急上火,是親自上陣指揮。但是槍彈不長眼啊,不會因為你是什么貝勒還是王爺就會繞著走,因此在鳥槍亂射中,一槍就擊中了額敏和卓的右顴骨,好在那時候的鳥槍威力不算太大,額敏和卓只是破了相,性命無礙。
雅爾哈善當時軍中也帶了四門大炮,但是也不中用,“系故明所造,年久不甚堅固”,也就是明朝時候制造的,結果放了幾炮之后,“俱已斷裂”。 在這里我們首先要知道,當時的炮不是我們在影視劇里看到的那樣,一炮打出去炸成一片。當時的炮打出去就是一個實心的大疙瘩,不會炸裂開花,所謂開花炮,要到清末的時候才會有,千萬別被影視劇給誤導了。 這一連兩日,庫車城紋絲不動,什么都沒打下來不說,清軍還一批將領受傷掛彩,雅爾哈善等人是又氣又急,所以在給乾隆匯報的時候,說:“臣等不勝憤恨,務期盡行殲滅?!本褪钦f只要庫車城拿下來,敵軍全都殺,一個不留。
其實在庫車東面的雅哈托和鼐,清軍發(fā)現(xiàn)有“回眾遷移蹤跡”,就應該警覺,“回眾遷移”說明什么???說明人家是積極備戰(zhàn),人員都收縮到了城里,準備和你死磕了啊。你還大大咧咧的派人過去給什么招降文書,不抓你抓誰?
庫車城一時打不下來,雅爾哈善就按照乾隆指導的思路,對城外村莊的所有農作物盡行毀壞:“將賊人村落所種麥苗蹂踐,杏、桑等果摘食?!狈凑稽c東西都不給你留。 這五月初剛好是桑子熟透,杏子剛熟的季節(jié),清軍雖然攻城受挫,但倒是大吃了幾天水果。而且?guī)燔嚤旧淼奶禺a就是出產杏子,庫車的小白杏是新疆非常著名的一個品種。 不過接下來的幾天,清軍也沒有光吃杏子,進展還是有一點,就是抓住了六個在城外放哨的維吾爾人。經過審訊,大致掌握了一些庫車城內的情況。這才知道是庫車城的守將是阿卜都克勒木,小和卓的心腹,而阿卜都克勒木的弟弟阿卜都哈里克,則在阿克蘇附近一個名叫烏斯哈雅的地方鎮(zhèn)守,以進行呼應。 經過審訊還得知,庫車城內一共是九百多戶,今天我們按照一戶六口人推算的話,那就是大約5400人左右。而庫車城內駐兵是八百多人,包括維吾爾兵和準噶爾兵。那么這些準噶爾兵是哪兒來的呢?其實就是托倫泰最早隨波羅尼都進南疆的兵,霍集占倒是將托倫泰放了,但是跟隨托倫泰的兵則一個都沒放,現(xiàn)在都用上了。另外城內還有一些逃過來的準噶爾殘部。
庫車城算是南疆的大城了,但是到底當時有多少人口,清代的各種統(tǒng)計是亂七八糟,完全對不上。成書于乾隆二十八年,也就是攻打庫車五年后的《西域地理圖說》記載是庫車城內三百二十三戶,男女老少一千三百二十一口;城外則有五百三十一戶,男女老少一千四百三十二口。當然這是戰(zhàn)后的數(shù)字,應該是比戰(zhàn)前少一些。 《西域聞見錄》則記載平叛前庫車人口是三五萬戶,這個數(shù)字太夸張了,完全不可信。但是通觀《西域聞見錄》,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顯然是把人口數(shù)說成了戶數(shù)了,作者其實想說的是庫車在戰(zhàn)前有三五萬人口,但是這個數(shù)字也有點驚人。 后來乾隆讓兆惠等人統(tǒng)計南疆各城人口,庫車報上的數(shù)字又成了2500多戶,15000多人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修的《大清會典》,所統(tǒng)計的庫車人口數(shù)是815戶,2610人。而這個數(shù)字也有問題,核一下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庫車的維吾爾人個個都是先行的“計劃生育”模范,合著一戶才3.2個人。 之所以這些數(shù)字亂七八糟,莫名其妙,主要是當年的統(tǒng)計根本不規(guī)范,有些是城內和城外分開了統(tǒng)計,有些則合在了一起。而每戶人口那么少的原因,是因為清政府統(tǒng)計人口的時候,出于收稅和征兵等目的,往往只統(tǒng)計壯丁,老幼婦孺都不算。所以《大清會典》中統(tǒng)計的每戶3.2個人,實際上是每戶3.2個壯丁。 綜合各種資料,當時的庫車城內是900多戶,五六千人,再加上八百人的守城軍隊和逃過來的準噶爾殘部和收縮進城的一些城外人口,大概總共是將近萬人左右。
今天我們看,一個城還不到一萬人,算什么大城啊? 其實歷史上新疆的特點之一就是人口數(shù)量一直不多,實際上當時整個中國的人口也才剛剛開始爆炸式增長,此前也不多。乾隆年間人口的暴漲,應該主要歸功于玉米、紅薯等農作物的普及。而新疆,尤其是南疆,都是綠洲城邦,有水的地方,才能有人聚集生存下來,然后成為一座城,所以人口的增長頗為受限。在當時的情況下,庫車城自然就是一座大城了。
那么當時的庫車城有多大呢? 乾隆年間官修的《西域圖志》記載,庫車城方圓是四里六分,東南北三面是圓形,西面是方形,城墻高一丈九尺。 那么在進軍南疆之前,乾隆還一個勁兒的說南疆的回人好搞定,因為定居,不像準噶爾人,居無定所,一打就跑。一跑了就找不見等等。 其實你和游牧的打,有流動的難處,和定居的打,有攻城的難處。哪有那么輕易的事情呢? 雅爾哈善打不下來庫車,自然生怕乾隆責怪,所以匯報的時候,一個勁兒的匯報自己多么努力,將士們多么同仇敵愾,同時把額敏和卓又狠狠地陰了一把,推卸責任。 雅爾哈善在匯報中先說:“額敏和卓年逾六旬,尚屬壯健?!?/p> 從這句話我們才知道額敏和卓的大致年紀。 額敏和卓的生年史料上并未記載,基本上所有推斷額敏和卓生年的考證,都以這份折子的這句話為一個重要依據(jù)。所謂“年逾六旬”,必定是已經過了六十歲,但是還沒過六十五歲,因為如果過了六十五,按照當時的表述就應該是年近七旬了。 那么雅爾哈善陰額敏和卓為什么要來這么一句呢? 往下接著看: “臣等沿途同議,伊意謂辦理霍集占等當以計取,不可力爭。詢其如何設計?但云到彼相機酌定。今因招降不從,甚為慚慍,督兵進攻被傷。臣等以言撫慰,惟云受恩深重,必舍身力戰(zhàn)等語。又伯克鄂對雖系庫車頭目,其舊屬俱已被殺及遷徙葉爾羌等處,伊但能指引路徑,不能招服回人。臣等伏思:回人因額敏和卓等并非貴族,未能招服,必須大兵辦理?!?/p> 這段話是話里有話,很有意思。全部翻譯過來如下: 我和額敏和卓在路上的時候就商量過怎么平定霍集占,額敏和卓給我說的是只能計取,不能硬干。那我就又問他了,既然要計取,你有什么計謀?但是他只是說到時候再看。現(xiàn)在因為招降失敗,額敏和卓非常惱怒,帶兵攻城又負了傷。我只能好言安慰他。額敏和卓只是說深受皇上的大恩,只有舍生力戰(zhàn)等等。 另外鄂對雖然是庫車的舊領導,但是他的老部下均已被殺或遷往了葉爾羌等地。所以他也只能指指路,一樣無法招降回人(維吾爾人)。 我覺得:這些回人因為額敏和卓等人并非貴族,所以不能招降,只有大兵進剿了。 這段話的背后什么意思呢? 首先是告訴乾隆,額敏和卓受傷了,但沒事,別看都六十多了,健壯著呢,這點傷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他路上光給說要計取,但是根本也沒什么妙計,什么也說不出來。招降失敗了又氣急敗壞帶兵攻城,才負的傷。所以也別為他受傷這事兒埋怨我。 其次,重點是說不是自己無能,而是額敏和卓等人根本不行,不頂用,才造成這么一個局面。 那么額敏和卓等人怎么不頂用呢? 因為乾隆前面不是一直說要招降南疆的回眾嗎?所以才讓帶上額敏和卓、鄂對等人,而大家也都相信他們,寄希望于他們去招降,結果是額敏和卓、鄂對等人根本就不是什么南疆的望族、大牛,根本沒人認。這才導致在庫車受挫,所以庫車受挫這事兒,主要都是額敏和卓等人的責任。早知道這樣一開始就應該派大兵進剿了。 這也就是說,雅爾哈善這樣講是偷換了概念,將平定南疆,偷換成招降南疆,而招降要靠額敏和卓等人,但額敏和卓又根本不行,所以問題都是額敏和卓等人的。 雅爾哈善不愧是搞文字出身的,推起責任來那叫一個溜。 但實際上,雅爾哈善這些話根本經不起推敲。 第一,乾隆一直說的能招降盡量招降,要是抵抗就武力征服,并沒有說一定要靠額敏和卓等人去招降。 第二,額敏和卓當時在新疆維吾爾人中的地位的確并不是特別高。康熙時期,在吐魯番這個地方,勢力比較大的家族除了額敏和卓家族之外,還有好幾支大族,比如莽噶里克家族、阿克蘇爾坦家族、沙克扎伯爾家族、葉爾羌汗室的后裔莽蘇爾家族以及霍集斯的爸爸阿濟斯家族等等,而不是如哈密,就是額貝都拉一家獨大。 但是,額敏和卓、鄂對等人現(xiàn)在無法招降回眾,關鍵原因還是因為對方是大小和卓,什么望族都不好使。我們知道從察合臺汗國到葉爾羌汗國,就算是名正言順的汗王,往往都斗不過和卓家族,所以招降不成,跟額敏和卓等人是不是望族沒有必然關系。更不能把責任都推給額敏和卓。
雅爾哈善的折子遞到了乾隆跟前,乾隆一看就明白了雅爾哈善的小心思。 乾隆那么聰明的一個人,豈能是雅爾哈善這么好糊弄的? 但是乾隆也沒說破,畢竟還需要雅爾哈善去搞定南疆,因此乾隆比較委婉的批評了一通雅爾哈善。 說你雅爾哈善為了怕受到批評,過于急躁了??茨銏笊蟻淼那闆r,“未免失之躁急”,不就是怕我批評你嗎?其實你們這些將領、大臣的在外面做事兒,誰勤快,誰偷懶,我全都一清二楚,不要一天到晚老揣摩我的想法,努力做事就好。 接著乾隆還是按照老習慣,提出下一步具體的工作方案: 乾隆說:既然現(xiàn)在你們四面都把城圍住了,那么可兵分兩路,讓你的手下哈寧阿帶上一半的兵圍城,誘敵出城或者乘敵人防備松懈了攻城。你雅爾哈善則帶上另一半兵繞開庫車前進,一路上說庫車回人抗拒我大清,已經都被剿滅了,誰要是再不投降,下場就和庫車一樣。同時別忘了沿途還是要毀壞莊稼。這樣就算敵人有援兵的話,也會聞風而逃。另一方面,說不定你帶著一半兵離開庫車后,庫車的回人見圍城的兵少,就會出城攻擊,這時候你再回兵庫車。只要庫車能打下來,明年再攻打葉爾羌什么的都可以。 最后,乾隆專門說了說額敏和卓的事兒。說我讓額敏和卓隨軍前去,是因為他老成持重,諳熟南疆情況,不是讓他親自上陣去砍人的。現(xiàn)在額敏和卓受了傷,朕非常掛念,現(xiàn)賞賜額敏和卓御用荷包一個,賞銀一千兩。以后再也不能冒險上陣去砍人,以免有什么危險。
而在這道諭旨里,乾隆還有這么一句話:“回眾恃城為守,非厄魯特可比”。就是說這些回人有城池可以守,比打厄魯特困難。這等于是變相的承認了自己以前的錯誤。因為此前乾隆口口聲聲都說回人是定居的,比厄魯特好對付。 這道諭旨是明發(fā)的,也就是發(fā)過去給前方所有人看的。 但是乾隆同時還特意發(fā)了一道密旨給雅爾哈善,叫雅爾哈善一定要擺正自己和額敏和卓的關系。 在這道密旨中,乾隆就說的直接得多了,說你雅爾哈善說額敏和卓沒有什么計謀,因為招降不成功而上陣負傷,并非南疆的望族等等,這些話都是胡說八道。我把額敏和卓派給你,是因為他熟悉南疆的情況,幫你參謀,而不是說平定南疆必須要他完成。你作為主帥,“豈有同為大臣,而聽其舍身攻戰(zhàn)不行勸阻之理?”你這個主帥是干什么吃的?為什么不勸阻? 而且乾隆也看出雅爾哈善有輕視額敏和卓的意思,因此在密旨里告誡:額敏和卓這么努力,你要是不真誠對待,和人家交心,再或者言行中有相輕之意,再惹出什么事來怎么辦?朕對你們這個關系很操心??!你雅爾哈善一定要好好地撫慰額敏和卓,而且再也不能讓他冒險親自上陣砍人。 這兩道諭旨發(fā)出去后,乾隆想來想去,還是覺得不踏實,因此又給兆惠下了一道旨,說你兆惠在伊犁那邊砍人砍完了沒有?要是砍完了趕緊去南疆和雅爾哈善兵合一處。要是能直接去攻打葉爾羌、喀什噶爾也行,和雅爾哈善相互呼應。 同時乾隆又給陜甘總督黃廷桂下了一道旨,說雅爾哈善帶的那都是什么年頭的大炮啊?這又不是展示古董去了。趕緊挑選質量好的大炮,派人送到雅爾哈善的軍營。
而雅爾哈善此時已在庫車城城外修起了瞭望塔,切斷了城外庫車城的水源,打算是死困庫車。我們從后來看,雅爾哈善實際上并不是一個做主帥的料,所以后來的昭梿在他的《嘯亭雜錄》里說:“雅固書生,未嫻將略,惟聽偏裨等出策,令不劃一?!?/p> 就是說雅爾哈善本質上就是一個書生,戰(zhàn)略戰(zhàn)術素養(yǎng)很低,軍事上不懂,只能聽手下將領的主意,所以政令不一。
這時候,鄂對便給雅爾哈善出了個主意,說我們這樣圍著,大小和卓那邊不可能干坐著看,應該要派救兵,“數(shù)日內應有賽里木、阿克蘇援兵”。 阿克蘇大家都知道,那么賽里木是哪里呢?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新疆有個賽里木湖。但這個賽里木湖在北疆,和這個賽里木沒關系。 南疆的這個賽里木現(xiàn)在叫賽里木鎮(zhèn),位置在拜城以東,距離拜城也就是三三十公里。位于庫車與拜城之間。換句話說,是位于庫車以西八九十公里。 見圖: 鄂對說,既然大小和卓肯定要派兵救援,那么我倒是有一計:咱們的隊伍里不是也有回兵(維吾爾兵)嗎?可以讓咱們的回兵裝作大小和卓的援兵,從阿克蘇來的大路上過來,然后咱們再裝模作樣的上去迎戰(zhàn),庫車城內一見到援兵,必然會出城接應,此時埋伏在城外的精兵乘勢將出城的敵軍后路截斷,然后攻城,何愁庫車城不破呢? 雅爾哈善一聽,這個主意貌似不錯啊,找來大家一商量,大家也都覺得可行,反正庫車也攻不下來,那就按這個方法試一試。 于是五月十七日,清軍中的三百名回兵換了服裝和旗幟,先到路口準備就位,十八日,這些回兵開始從阿克蘇方向往庫車走,一路上故意搞的塵土飛揚,好讓庫車城內看見。其實南疆的道路不用怎么費勁就能塵土飛揚,尤其是那時候,又沒有泊油路,地上都是厚厚一層虛土,一腳下去跟騰云駕霧似的。 清軍為了逼真,還安排守路口的哨兵飛報大營有敵軍來援,然后清軍安排綠旗兵打著滿洲兵、索倫兵的旗幟,大張旗鼓地區(qū)迎敵,而真正的滿洲兵、索倫兵在埋伏在庫車城外。 這時候,清軍果然就聽到城內“鳴鼓吹角”,也就是吹響了集合號,而且西門也打開了。但奇怪的是,城墻上站滿了敵軍搖旗吶喊,卻就是不出來,敵人的騎兵集結在庫車城的西門,只是一個勁兒的觀望。假裝去迎敵的綠旗兵鳥槍齊放,想引敵軍出城,但還是沒作用,敵軍就是不上鉤。 這樣折騰了大半天,雅爾哈善、鄂對、額敏和卓等人一看,沒戲,撤軍吧。是無功而返。
那么敵軍為什么不上鉤呢? 是清軍裝的不像?演技太差?露出了破綻?還是清軍中出了內奸,通風報信?
敬請留意《大小和卓(十七)霍集占到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