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0歲出頭的年輕媽媽帶兒子出街,自己買了一根冰淇淋一邊舔食,一邊跟眼巴巴看著媽媽的兒子說:“小朋友不能吃冰淇淋!”孩子不樂意了開始哭鬧,生氣的媽媽伸手打了孩子一巴掌,看到哭鬧不已的兒子,這位媽媽竟然慫恿孩子去旁邊的小店偷冰淇淋。當小男孩偷了一根冰淇淋回來后,媽媽竟然“批評”孩子沒偷多一根……年輕的媽媽染著五顏六色的頭發(fā)、穿著很短的時髦熱褲、化著厚厚的濃妝。這是我某天在一小城的咖啡廳,透過玻璃墻目睹的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情景。我心想:“這么年輕的媽媽,自己還是一個孩子啊……” 記得有一位老者曾經(jīng)跟我說過一句充滿智慧的話:“成熟的父母,快樂的孩子?!奔毤毱肺恫粺o道理,后來竟然還找到了科學依據(jù)。 ?什么年齡生育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會較好? 從生理上來說,人類身體有生育適齡期,女性大約是23-30歲,男性大約是30-35歲,這個年齡段中,女性身上的卵子是成熟優(yōu)質的,男性身上的精子也是成熟優(yōu)質的。但隨著年齡增大,生育風險會提高,胎兒畸形率會上升,未來孩子發(fā)生自閉癥和精神疾病方面的比例越高。所以孕育孩子不易過晚,但是無論什么年齡的生育,一定要做好產(chǎn)檢和健康篩查。這是生理的孕育適齡期。 但是從父母心智的成熟度方面來看,卻是父母年齡越大越成熟。男女年齡越大,由于大腦前額葉皮質的成熟,思維比年輕時較為理智,情緒穩(wěn)定自控力好,這些父母朝孩子吼叫和采用體罰教育的幾率下降。所以大齡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性格的塑造有積極的作用。美國斯坦福學者Michael Eisenberg通過研究找到這樣的規(guī)律:高齡往往獲取了足夠的教育,會比年輕父母更懂得養(yǎng)育孩子;有穩(wěn)定甚至成功的事業(yè),也有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所以,大齡父母在心智成熟、情緒自控力、學歷和收入方面比年輕父母有較多的優(yōu)勢,他們的孩子大概率會獲得較好的教育。 雖然高齡父母在知識、經(jīng)濟和教育方面有優(yōu)勢,但考慮到高齡生育的生理風險問題,不少學者綜合這兩個角度,并且通過大量的研究,最終認為男女生育孩子的最佳年齡是30-35歲。美國得克薩斯大學社會學家約翰·米洛斯基說,這年齡的大部分父母,不僅有著高學歷,心智也足夠成熟,還有一個基本穩(wěn)定的工作,經(jīng)濟來源有保證,并且尚有時間生養(yǎng)孩子、陪伴孩子、教育孩子,他們養(yǎng)育出行為問題兒童的概率較小。幼兒說提醒,這個說法,其實只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的年輕和成熟階段的對比,即成熟期教育孩子比非成熟期教育孩子更好,不適宜橫向比較。因為我們身邊不缺乏那些高學歷但粗暴對待孩子的父母,也不缺乏經(jīng)濟優(yōu)裕卻從不屑于陪伴孩子成長的父母。 曾經(jīng)紅極香港和日本的藝人陳美齡,31歲生下第一個孩子,隨后又生了兩個孩子。她是無數(shù)人眼里的“超人媽媽”,不僅是歌手和演員,還是作家和大學教授,自己也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更讓人稱奇的是,她的三個孩子都是斯坦福的高材生。 ?父母懂得正確的教育,才是本質 無論早生還是晚生,對孩子的教育,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要懂得正確的教育,這才是根本。中國青年報曾經(jīng)有一項調查,約60%的人表示童年時期遭遇父母錯誤養(yǎng)育帶來傷害。其中下面4種父母,對孩子傷害最深,也是常見的錯誤教育模式,父母們別再犯: 1、棍棒父母,孩子暴力 一位爸爸在餐廳里因為兒子要吃糖不吃飯,生氣地掄起手就打了兒子一個耳光,小男孩哭著吃飯。當他們一家三口離開時,他們的桌子旁剛好站著一位抱著布娃娃玩具的小女孩,小男孩冷不防地伸手就甩了小女孩一個耳光,小女孩“哇哇”大哭,制造了一場大人間的沖突。后來打兒子的爸爸妥協(xié)道歉,但出門時直接一腳把自己兒子踢出門。把在一旁吃飯的很多顧客嚇得瞪圓了嘴巴。 時至今日,我們很多父母還信奉“棍棒教育”,孩子不聽話就責罵羞辱,孩子犯錯就打一頓。如此暴力的教育,孩子也一定學會暴力。美國社會學家Murray A. Straus說,一些受到父母暴力教育的孩子具有過度攻擊的行為。我為那位被爸爸踢打的小男孩而揪心。 2、專制父母,孩子壓抑 “買輔導書的錢,你怎么買了故事書?我是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明白?”一位媽媽在書店前面怒吼,接著把女兒手里的書丟進了垃圾桶,媽媽因為女兒買了“閑書”而暴怒。 身旁的小女孩眼淚汪汪地看著自己的媽媽,用蚊子般的聲音說:“我的同學都說這本書好看……” “你還敢頂嘴?誰是你媽媽?” 小女孩再也不敢說話。 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研究者Rick Trinkner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專制父母的孩子更易變壞。在專制的父母面前,孩子們常常處于巨大的壓抑中,他們不敢自我表達,也不敢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種長期的壓抑會最終造成親子沖突。孩子在叛逆期很可能會通過“使壞”或“故意作對”的行為反饋給父母。 3、撒手父母,孩子冷漠 有一位媽媽曾經(jīng)跟我說過她的遭遇:某天在地鐵里,她不小心摔倒,小腿流血,她5歲的兒子沒有扶她,而是在旁邊“哈哈”大笑。她提到自己剛把兒子接到身邊生活,“感覺兒子不喜歡我”,這位媽媽眼圈紅紅的。 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留守孩子,還有些孩子是“假單親”,這些孩子被完全托付給老人,或者某個父母常常不在身邊。發(fā)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曾經(jīng)輔導過一群不良兒童,發(fā)現(xiàn)這些不良兒童在童年時期的親子關系冷漠,比如很多孩子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或者對孩子撒手不管。 4、包辦父母,孩子缺自信 一位老師說過一個故事:她幼兒園里有位小男孩,奶奶不放心孩子單獨在幼兒園而每天“陪讀”,雖然老師們勸過好幾次。喂飯、抱著上廁所、幫穿衣……把孩子當成嬰兒。有一次,老師讓孩子們上講臺介紹寒假的一些趣事,小男孩很緊張地推著奶奶上,還跟老師和同學說“老師我不會……” 美國教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處處為孩子包辦,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大人事事包辦的行為,相當于給孩子傳達這樣的信號:“你不行,我來吧?!?/strong>最終不利于孩子的獨立成長與自信。 所以,無論年輕父母還是成熟父母,都需要避免錯誤教育傷害孩子。正確的教育像太陽,能讓孩子親近;錯誤的教育像狂風,會讓孩子避之不及! 關鍵字:生育寶寶、懷孕年齡、親子關系、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咨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
|
|